1.无道则隐
人在社会中,为人处事宜外圆内方,方以智、圆以融,刚柔相济,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被尊为圣人的孔子头顶着“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头衔,却未在这耀眼的光环下脱离大众,仍然是一位“平凡的超人”。孔子的一言一行无不与常人相通,“粮食不嫌春得精,肉不嫌切得细”等世俗间的烟火气仍然充溢其身,故而视其为平凡;然而又因他生活于世俗之中却无庸俗之气,且将世俗引向了超越的高度,故而孔子又是一位圣人。
孔子的人格是正大弘毅的,他的性格似乎有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般的多面性,千百年来不同的人可看出不同的东西,得到不同的教益。上者取之循规蹈矩,下者取之圆滑混世。但实际上,这两者均不是孔子人格的真义。
在《孔子家语》中有这样二段记载:“孔子晨作,负于曳杖、逍遥于门而歌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子贡闻之曰:‘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梁木其坏,吾将安仗?哲人其萎,吾将安放?夫子殆将病也。’形象地描绘了孔子对自己的评价。
孔子自视极高,早已认识到同自己一样的“士人”们在重建文化秩序这一重大使命下是“任重面道远”的。孔子的内心是刚。毅的,其追求真理的态度亦是坚决而绝对的,方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名言传诵至今教诲着后世有识之士,有智之士。
以智使“方”,以融以“圆”,孔子的思想和言行使我们得以一窥人类生存哲学的最高境界。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表现的是孔子坚定的意志,也就是坚毅的内心。但并不能据此认为孔子的行为言语也是一副不撞南墙不回头的莽直脾气。“直”与“君子”,孔于是分得很清楚的,他说:“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知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士,邦无道则可抱而怀之。”在他的眼中,任何时候都“像箭杆一样直”的史鱼,虽可为人钦佩,却只能是二位“正直之士”,而非“君子”。君子应如有理想、有才华、有品行的人。
君子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正气浩然,但也要学会识时世,刚柔相间,不可一“直”到底。那些遇喜则喜不自禁,遇悲则怨天尤人,哀叹悲观之人,是不能算作君子的。孔子言:“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方为君子处世之策略。但这里的“藏”不是逃避、隐藏之意,而是指若在不开明、不清廉的环境中,自己的言语应谨慎谦逊之意。
许多人从中学到世故圆滑,不过是得其皮毛而已,并不知道这种与世推移的圆融的处世方式,其根基却来自于自己内心对事物的执著、坚定的追求。
在孔子的处世哲学中,更具有影响力的是其隐逸思想。
孔子言:噶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贝帜。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孔子所坚持的“道”不是我们今天所讲的一般意义上的道理,而是√种源自修殷、周礼乐传统的包含社会思想、文化理想的社会秩序。据说周朝的当权者把政、教集于一身,创造出了所谓的王道乐土,朝内朝外并无不同的思想,因而被子孔子认为是一个理想与现实统一的完美社会,并以“周鉴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宣言来表达自己对周朝推崇备至,心向往之的态度。
“无道则隐”不是孔子的懦夫哲学,不是以逃避的姿态来面对无道的乱世,不是要求人们做一个无责任,少志气的缩头乌龟,而应保持“出污泥而不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正直人品。
明代吕坤曾说:“故天地之唯理与势最尊。虽然,理又尊之尊也。庙堂之上言理期天子不得以势相夺。既夺焉,而理则常伸于天下万世。故势者,帝王之权也:理者,圣人之叔也。帝王无圣人之理则其权有时而屈。然则理也者,又势之顾恃以为存亡者也。以莫大之权,无僭窃之禁,此儒者之所不辞,而敢任斯道之南面也。”
从这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理即道统,它是永恒的,不会屈己就人的,它总是以精神权威凌驾于政权之上。于是,****于孔子之“道”的道统终能汇成一股洪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荡涤着权势的污浊。
“笃作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是孔子教诲世人应守信诚实的做人,勤于思考、热衷学习,记住自己担负的职责,不轻易地以死殉道,不到危险、纷乱的国家、地区去,避免受到不良风气的熏染。这些是一个人的修养,也正是君子、智者们洁身自好的作为。
“邦有道则见,邦无道则隐”,均是一个人在有了人格修养的基础上,“以善道”为原则,为中心,以最好的方法去推行“道”,去完善自己人格的一种手段。无论隐逸与否,都是自身人品的体现。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孔于此言是讲在有道的国家中应该有所作为,若不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只是碌碌无为的活着做一个平常人实在是“士人”们的一种耻辱;同样,若在无道的国家中得了富贵,则必然是采取了不正当的手段,与人同流合污换来的,故更是“士人”们的一种耻辱。孔于的这句话不是教人去谋取高官厚禄,投机钻营,也不是教人以权、利为重,为目的。因此在有了“善道”这一原则下的隐逸思想便不仅仅是一种生存策略,一种处世手段,面更是一种人类与万物同生息的存在准则,一种人类自身人格的大圆融。
以“无道则隐”之心,做“有道则见”之事,方能头脑清醒,眼光敏锐,见识超人,不被世欲之幻象所迷惑,不为人间利欲而动心,能忍、善忍世间平与不平之事,喜或不喜之人,方为大道。
2.吾心已闲
闲暇的时光与现代的快节奏生活能否相容?现代的快节奏生活需不需要闲呢?答案是肯定的。
与闲相对的字为忙,忙字,从纬学中拆字术来看昙已亡的意思,如果你终日忙得手脚不停,你的思维必定芜杂纷繁;失却自我了。而在闲适中,你会猛然发现天地间有一个或硕大或渺小的自己,这处于竞争之外的自己在屋内的沙发上闲坐,呷着啤酒听着音乐,这竞争之外的自己在感受时光流淌的同时在感受惬意;或行走于花径,独享略带清香的空气,或徜徉于海滩,听涛声阵阵……
这时的闲不应是消磨时光的静,而是在积蓄力量的动,其思维正在为下一次冲锋积蓄力量,或在感悟。
近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工作繁忙时,到户外散散步或到阳台晒晒太阳,或听听舒缓的音乐,除了消除疲劳之外,还易于活跃思维。看来闲是生活、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份佳肴,如何去烹饪和享厢砚?这也是一大学问。
世人除了拼命工作外,还特别注重休闲,其花样之多,目不暇接。
有的下班驱车直奔酒吧,在带着色彩的暗处品着美酒咖啡,间或与友伴共舞,喁喁私语;或在周末进入绿茵场,挥杆三五十;或在海滨抛洒带钩的饵料,钓起一串串欢乐;或在麻将台上立起推倒……这时的时光似乎非常容易走掉,其后的竞争就要到来,日复一日,似乎张弛有度,小日子非常滋润,然这些有益于竞争吗?恐怕除了松弛神经以外别无更多益处。正因为休闲重要,我们才更为重视,以期在休闲中获得教益,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闲就是闲,哪有如此功用?且不在这里拉扯,我们分析一下就可知道了。
唐代著名诗人主维可谓名满天下,其诗歌成就已是高山一座,但他在诗中不止一次描绘过闲的情境:我心素巳闲,清川淡如此。“寂寥天地墓、心与广川闲。”这种闲的情状已非常态;而是将自身融于万物之中,与寂静中求取乐趣的心境。但并非消极的心境,而是在此间以出世的心态观察分析世间的沉浮,我们从他的另一句名诗中更可以看出这种思想:“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诗人在雾湿衣衫的环境中看雾霭变幻,定在注视世态,而世态之变莫不如雾霭一样,于是融情人景的诗句挥洒而就。另外,在这寂寥空旷的溪边,山谷整现昨日纷繁的思绪,将这化作富含哲理的词章,以示同仁及后辈,其闲,便产生了巨大的价值。其闲,只是没有参与倾轧、贩卖、挑拨等外在行动,其内心仍在积极运动。这种闲,在文学艺术家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他们需要,他们无法脱离。即或是政界,商界中人,能有如此时光,定可求得蹊径,让自己物我两忘,身心自由了。
闲适的时候可以读书,可以会友,可以记录心思,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这种没有羁绊,任心畅游的时刻是每个人所企盼的,在闲适之中读有用之书,记思辨之思,做有益之事是闲的重要之所在。东方儒家文化讲求闲情逸致之时同样提出了立功、立德、立言的要求,如果抛却事业、工作意味追求闲适,则是消极,虚掷光阴,应在纷繁劳作之外静享此刻闲暇耐光,而在享受闲暇时光之际,应把握生活中其他一些生活技能。
静中识真境,淡中识本然。这是充分感受宁静祥和的情形,忘却了争斗、烦忧,如同走出喧闹的都市置身于万籁俱寂的旷野叩般,顿觉清爽恬人。此时静坐屋内,于清茶中品味人生,生命的目的因此明晰,在没有灯红酒绿的时空中明确志向。
寄情山水。好不容易盼来休假,收拾行囊,换下沉重的职业装,着上休闲服,行进于青山绿水间,但闻鸟语虫鸣,浏览植物们的倩影,感受自然的同时,数月的重荷也就随之而去,下一步的打拼计划随之而生。
陶情冶智的琴棋书画。这是充满灵性的艺术瑰宝,不喜爱者很少,“琴书诗画,达土以之养性灵,而庸夫徒赏其迹象;可见事物无定晶,随人识见以为高下,故读书穷理,要以识趣为先。”当你将它们中任何一样当作爱好,你会感受到无穷的乐趣;琴声悠悠,歌声阵阵,沉醉其间,心情定会豁然开朗;而在习字作画时,那墨香营造的氛围是多么的高雅,笔走龙神,气韵畅通,色彩缤纷,心胸顿觉舒畅,感受艺术也就是更好地感受生命。至于说到棋,则首推围棋,黑白二色,方格棋盘,包含了宇宙、生命的意象,千古无同局的万千变化饱含智慧,当你置身其中时,你会感觉到像将军在疆场指挥千军万马,正所谓:“漫履揪枰观局戏,手中悟生杀之机。”琴棋书画又有众多不同的内容,以己之好选取其一,不但可丰富人生,而且可借此交上琴友、画友、棋友,而这些朋友又完全是无利害冲突的清友,是共享美好人生的好伴侣。你的气质和智慧在其中将会得到改善,为你的成功带来裨益。
花鸟虫鱼的乐趣。在屋顶,在庭院或在阳台栽种些花木,养三两只宠物,你的休闲生活顿然生辉。而这些动、植物在你的照料下健康成长,会让你感到生命的壮美,让你更加热爱生活。而你在阅读它们时,不会去慨叹世态炎凉,而充分体味到悠闲与宁静,所产生的万千思绪莫不是美好善良的,它们的轻微动态变化,也能拨动你的心弦,让你遐想……
当然,我们也不应拒绝飞车跳伞等现代休闲方式,于工作之外总想全身心地放松,让自己在喜爱的活动中求得轻松,让疲倦的身心,得以恢复。休闲是人生旅途中不可或缺的驿站,应在这里求得更多的能量,寻求到契机和转折。
我心已闲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3.大智若愚
有的人自作聪明误了前程,有的人耍弄小聪明常无功而返,“聪明反被聪明误”成了许多饱学之士的陷阱,而这一陷阱并非别人所设,而是自己挖掘的。
某主管A才学过人,又是老员工,为公司的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深得老板信任,对其过激的言论也不加注意,慢慢的A便不可一世。公司要出外度假,老板征求大家意见,主管反对众人意见,因为他去过那些地方,最终此项决定被取消。但此事引起了众人的不满,在工作中,A又开始独断专行,不是深刻理解公司计划,而是凭自己的观点指挥下属,有时还当众反对公司计划,自认为运筹帷幄的能力所向无敌,不久就被公司开除了。
A这种锋芒毕露,自以为是的做法潜存于许多人的身上,这是不能反省自身、将心比心的个性造成的。在公司中除了应与老板密切配合外,还应慎言慎行,不可越权办事,该上报由上级办理的要交由上级处理。如果有这种毛病就应努力“医治”。
三国时曹魏集团的主簿杨修常常点破曹操心机,成为曹操的一块心病,最终引来杀身之祸。世人只知“功高镇主”为一祸,尚不知“智多镇主”也为一祸。
大凡智深之士常常会制造假象来保护自己,东汉时期曾有一位精明的藩王就非常善于保护自己。
刘睦是东汉明帝的堂侄,博学多才,好结交名士,稍长被封,为北海敬王,他也将其封地治理俐日常好。每年年底,藩王都要派人进京贺岁,刘睦叮嘱临行的官员:你见到皇帝后,就说我自从承袭王爵以来,意志衰退》动懒散,每日只知吃喝玩乐,对正业毫不用心。如此一说便省去许多猜忌,如果他叫官员在皇上那里大表功劳,则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
那位主管就是小聪明之人,凡事喜表现,争一时之长短,而刘睦则明哲保身,管它外界的评价如何,还自言不思进取,这看似愚鲁的做法实则是大聪明。
要知道,真正的大智大勇不是四处炫耀,四处张扬,凡事你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没有遮拦,将会引来众人的非议,在立身处世佢做到有进有退,进就勇往直前,退则要讲求技巧。大智若愚则剧艮好的退路;本来勇猛之士,在必要时要装出怯懦的样子,如刘备与曹操的梅园饮酒,曾谈论天下英雄,当曹操指出刘备是当世英雄时,刘备大为吃惊,将筷子落在地上,此时的刘备虽有雄,壮志却无多大势力,加之屈于曹操之下,若表现出雄才大略定将遭害,而筷子落地之时天空雷鸣电闪,刘备忙答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掩盖了曹操试探之言所击中的慌张,曹操放心而去之后,刘备又开始种地了。这种韬晦之计非大智大勇之人难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与其说刘备临机而变是一智,不如说刘备自始至终都在与曹操周旋,他终日种地,不与各路诸侯畅谈国事,也不随处宣扬自己是汉室宗亲,为脱离曹操做好了准备。刘备素有统一天下的鸿愿,而他的一生中很少有激昂的叙泻场面,他将智慧与雄心掩饰起来,使他逃离了许多灾难,而其他诸侯如董卓、袁术的灭亡则与他们过度张扬有关。
李白的诗除了极度个性艺术化外,仍有其深刻的哲理,如:“大贤虎变遇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刘备在入主四川之前一直被追得东躲西藏,不是寻常辈吗,当时有几人知道刘备能成霸业,如果众人知道恐早就被将之围剿了;在特定环境一定要有蛟龙沉潭一动不动的胸怀,一旦时机成熟方可腾空而起,翱翔九天,如果不暂时委曲求全,被别人阻去进路或被人陷害又哪来日后的翱翔呢?不忍不让必会引火上身。忍让是我们民族一直提倡的思想,很早就将这一思想融入了我们的图腾——龙的身上。
众所周知,龙不是具体之物,而是一种象征,一种精神的象征,传说中的龙呼风唤雨,法力无边,但许多人却不知丫龙修炼到那一步要经历许多时间和形态。
易经乾卦就是以龙的各种态势来表述一种规律。
(1)潜龙勿用。这时是积蓄力量,储备能量·的时候,不可贸然行动,否则,可能夭折。这一阶段是大部分成功人士都经历过的。
(2)见龙在田。这时是稍有实力的时候,活动一较大的空间之中,广交贤士,伺机而动。
(3)飞龙在天。此时功成名就,然稍不注意则会功亏一篑。
(4)亢龙有悔。这是从飞龙态势转变而来的,因为太过阳刚而遭致众叛亲离,盛极而衰,这是许多人演就的悲剧,如历朝骄奢淫逸的亡国之君,骄傲轻敌而失败的将军都是这种态势的实例。
物极必皮,凡事皆有度,因此,大智若愚是不可不学的智谋。历史上有许多才高八斗之士不得重用或被杀就是不懂得掩饰智慧。
三国时的祢衡具经天纬地之才,但太自负,目中无人。当孔子二十世孙孔融将他荐给曹操时,他大声评价曹操手下的文臣武将:“……荀或可使吊丧问疾,苟攸可使看坟守墓,程昱可使关门闭户,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张辽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牛放马,乐进可使取状读昭,李典可使传书送檄,吕虔可使磨刀铸剑……”然后又自比孔子、颜渊。郭嘉、苟攸都是当世英才,许楮、张辽等皆为勇冠三军的猛将,哪是祢衡所说那般无用,这是太过分的诋毁,就算祢衡的才华比他们高出数倍,也不能这样说,人各有长处,岂是一人所能替代的呢?素来爱才的曹操没有重用祢衡,仅安置他做鼓手,一来羞辱他,二来激他走,但祢衡却答应下来。
在次日的盛宴中,祢衡不更衣就去击鼓,他的一曲《渔阳三挝》声惊四座。当侍从问他为何不更衣就来击鼓,他竞当众脱衣,曹操责问他不懂礼仪时,他又狂妄地答道:“欺君罔上乃谓无礼。吾露父母之形,以显清白之体耳。”并顺势责骂曹操:“不识贤愚,是眼浊也不读诗书。是口、浊也!不纳忠言,是耳浊也!不通古今,是身浊也!不容诸侯,是腹浊也!常怀篡逆,是心浊也!吾乃天下名士,用为鼓吏,是犹阳货轻仲尼,臧仓毁孟子耳!欲成王霸之业,而如此轻人耶?”其狂,其傲到了极点,即使曹操是“汉贼”,该骂,但自比孔、孟二位先贤则太过了。曹操为了留得爱才的好名声,投有杀祢衡,而是强令祢衡出使荆州,意欲借刘表之手杀祢衡。刘表也被祢衡羞辱一番,他也不愿背负恶名,令祢衡去见江夏太守黄祖,有勇无谋的黄祖被祢衡羞辱后将之杀了。
很有才华的祢衡本可建功立业,无奈其目中无人,恃才傲物,逢人就羞辱,终于遭致杀身之祸,此谓聪明反被聪明误。
三国时代是各类人才出将入相的大好时代,假使祢衡收敛一些,以其才华定可在任意一国封侯拜相,他的死是自己造成的,又能怪谁呢?
大智若愚能让人进身人仕,还能让人脱离险境。《左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僖公二十八年冬,晋侯与各路诸侯在温地聚会,卫侯与人争讼失败被囚于京师问罪,宁武子是卫侯的助手,他极力掩饰才华,装出愚鲁之相,暗地里却贿赂晋侯的下属,救下了卫侯和自己的性命。在春秋战国时,勾践靠大智若愚求得了夫差的宽恕得以回国重整旗鼓,孙膑也是靠大智若愚、装疯卖傻保住了性命,最终将对手庞涓射杀于马陵道。
表现出愚笨其实也是一种谦逊的品质,别人可能会嘲笑你,那么你可以更加努力学习,让内心更加睿智,不到处张扬才华是要让自己永不自满,同时也是防止别人妒忌、诋毁、攻击和陷害。
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处处是商机,处处也是陷阱。你在商战中时常表现出过人的精明,别人敢与你合作吗?别人会因怕遭你的算计而宁愿放弃,诅使你是真诚的。同样,在公司内部,你太过精明,下属都会怕你,怕自己说错话,做错事而唯唯诺诺,不敢创新。如果你是部门主管或普通员工,你的上司会因你过于精明而不敢重用你。还是表现得愚鲁些,掩去些锋芒吧。
其实,许多物象也说明了这个道理,水过清则无鱼,人过正则无友,物过刚则易折。这是古人总结出的一个大规则,着重说明物盛则衰,物极必反的道理,人太聪明(外在表象)总是容易遭致失败,就应用大智若愚来弥补。
大智若愚是一种计谋,也是一种心境。
4.海纳百川
世间之事,总有许多事让人难以忘却,耿耿于怀,如被欺骗,被伤害,被逼离乡背井……多年以后,羽翼渐丰便复仇而来,恩恩怨怨,难以化解,而这些恩仇录载于各民族的历史,存在于各个时空,甚至有的恩仇还引起了战争,殃及无辜。此种争斗,不论谁胜谁负都是耗精费时的,直到成为世代恩仇,于是便有了斩草除根的毒手;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世世代代长此以往,耗尽心力、财力、物力,难获利益,也难得清静……究其因,就是不能忍,不能让。
有的人则善于忍让,以其宽大的胸怀包纳仇怨,结果是名利双收。
隋末,李渊作为隋朝官员镇守太原,一方面要抗击北方突厥,另一方面要追剿强贼。李渊善于用兵,其子及部众又骁勇善战,许多盗寇纷纷归降或逃窜,略有功劳。
北方突厥铁骑异常剽悍,因贪恋中原的物产和美女时常前来掳掠。
公元628年,数万突厥骑兵闺攻太原,就在李渊分身无术之时,强贼刘武周又乘势抢占了李渊防守的隋炀帝离宫——汾阳宫,将其间的美女珠宝献给突厥可汗壬突厥可汗大喜遂封刘武周为定杨可汗,并支持各路强贼兴兵作乱,致使李渊部众腹背受敌,节节失利,大有被隋炀帝降罪的可能如此两难境地,部下皆劝李渊与突厥央—死战,此时的李渊没有去为个人得失争一时之长短,而是想图中原,取代隋炀帝,要这样就必须西进入关,争取更大的地域以获兵源粮秣。但太原又是兵家必争之地,绝不能放弃,可惜又无重兵据守,如何是好呢?
俯首称臣。李渊便向突厥可汗敬献美女珠宝,并约定夺下中原,珠宝美女尽归突厥可汗,自己仅得土地,得了珠宝美女的可汗答应了,并且没有攻击率领少数人马驻守太原的李元吉,使得李元吉能够治理好太原,有充足的后源粮秣输送到中原前线。突厥可汗还将大量骑兵、粮草供给他的“属下”李渊,使得李渊很快夺下了许多地盘,强盛之后的李渊并未报昔日战败之仇,而仍与突厥交好,只不过换了一下地位而已,正如此,才确保了北方的安宁。
如果李渊在战败时与突厥死战肯定败北,又哪来盛唐基业呢?如果李渊强盛之后急于复仇,那北方肯定是连年厮杀,国力自然衰败,也无兵力平定南方,大唐疆土可能少去许多,至少要晚许多年才一统天下。能屈能伸大丈夫,李渊的忍让换来了大唐基业,而他能忍让是他有海纳百川之胸襟,有并吞八方之雄心。正如此,他才没有与突厥·,与刘武周争—时的名利。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因为蝇头小利与人争得面红耳赤,稍有机会便伺机报复;有些人因为受了气便在人后蜚短流长……嫉妒、恃强凌弱、陷阱纷纷登场,使得人与人之间愈加疏远,怨恨迭出,于其中又能收获几许呢?很多情况是两败俱伤,大凡世间之争斗均因胸襟狭隘所致,与其陷人纷争不休,不如忍让修好,或退避三舍求取成功。许多功成名就之人总是能摒弃前嫌,握手言和,共赴前程。
古人言:和气生财。在经济大潮推动下的社会莫不是在其动力下向前奋进的,如果将宝贵的时间与精力耗于无谓的争斗之中,那么你拥有的可能是仇恨、怨恨和贫穷,那么你的人生也将是失殿的。
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勇将多份胜利的机会。宽容与忍让不仅让人省去许多徒劳还会给人带来成功和荣耀。
众所周知,战争最易使人将仇恨转化为杀戮,也最易让人将屠刀伸向敌人;历史上有许多战将常将俘虏残杀,这种暴行除了激起对手的仇怨以外,还“赢”得了千古骂名,如希特勒;而有的统帅不但宽待战俘,还为其升官晋爵,如努尔哈赤。
公元1580年,努尔哈赤亲率大军攻打齐吉达城,双方展开激战,骁勇善战的努尔哈赤于阵中左冲右杀,如入无人之境。“枪打出头鸟”,对方神箭手鄂尔果尼张弓搭箭,射中努尔哈赤头盔,箭矢穿盔入骨,努尔哈赤强忍疼痛拔出箭,并回赠敌手,鄂尔果尼的腿上也留下了这场战争的纪念。·,努尔哈赤仍带伤激战,但又被对方神射手洛科射中颈部,这一箭就让努尔哈赤离开战场躺在了床上。此两箭若力度再大些就可取其性命,依照常人心态定会将对手碎尸万段,然而努尔哈赤并未这样,鄂尔果尼与洛科在数日后城破被俘,是油炸、活剥还是掩埋、沉河只需努尔哈赤一句话,努尔哈赤不但亲自与二人松绑,还赐给官爵,官升一级。此后,二人为努尔哈赤奋勇冲杀,立下赫赫战功;努尔哈赤的宽大胸怀为他赢得了无数良臣猛将,他忍下的是个人仇怨,让却的是个人私利,获得的却是大清的万里江山。
忍让肯定不是获取成功的唯一条件。但肯定是成功者应有的品德,要成就事业非一人之力能为,如果与伺级争官阶利禄,与下属争功抢利,那么你将被众人抛弃,终难有所成。反之,则能得到很多的帮助,人多势众,可将你推向成功。
商战中的同行更是拉不开打不散的冤家对头,世界各地商家竞相厮杀,不借血本对垒,结果获利最大是消费者和没有被卷入的商家。在20世纪初就有精明的商家相互联手;共同发展形成了国际化的大集团,相互取长补短,成为左右商战局势的“航空母舰”,如摩根财团、台塑集团,以及众多连锁超市。
奋斗中的人更应如此,凡事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在工作中做到劳、苦、忍、辱,以此获得更多的伙伴,更多的商机。少些倾轧,多些合作,让忍让为你开路才是善善之举。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你所得到的回报将是丰硕而诱人的,那时,也别忘了让利于有功之士,于是,你的船吨位就会越来越大……
5.中庸之道新释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朱熹,为《四书·中庸》加注,“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孔子由“佑座之器”大生感叹,也从中悟出了“中庸之道”。他说:“君子中南,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对于世间之事,君子没有规定该怎样做与不该怎样做,只要是合理恰当的,就可以做。因此,中庸之道是处世哲学之精髓。
于是,孔子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之言,又有“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上,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之语。以乐则为准绳,不为利诱,不为物惑,持士之高洁人品立世。
“允执厥中”亦如“执两用中”。世事如同一根两端粗细不同抅木棍,要支起这根木棍就必须找到一个支点,若以其木棍中点勾支点,因其两端粗细不一,定然无法支起木棍,只有在看似不公允的将其支点偏向粗的一端,使支点两端的木棍平衡,方能支踺木棍来。
因此,中庸之道不是不偏不倚的和稀泥,而是本着解决问题勾原则,在尽量避免斗争、矛盾与无谓消耗的前提条件之下,技巧地找到一条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最佳途径。
夺天工中庸之道就是不禁欲也不纵欲,而主张“六欲皆得其宜”。
《韩非子·说林下》中记载:“伯乐教其所憎者相千里之马;教寓所爱者相驽马。千里马时一,其利缓,驽马日售,其利急。”
伯乐是一名高明的相马者,常有一些贩马的人向他求教相马之术。伯乐倒也来者不拒,只是在教授经验之时,对那些品行好,令人生厌之人只教其相千里马,原因就在于千里马难得,包许好多年也碰不上一匹,辗转跋涉,辛苦自不必言,且路资不牵,因此很难赚到钱。即使偶尔得到一匹千里马,因其物以稀为爱,常有被皇亲国戚霸占之虞,连本带利一同赔了进去。
反之,伯乐教授那些品行好,自己喜爱的人相百里马、二百丑马、五百里马甚或驽马,因其遍地皆是,故无劳苦奔波之苦,亦兀被人觊觎之忧,从从容容,平平常常地每日低价进高价出,于人于己皆无损,赚钱亦是不显山不露水,何乐而不为?道之中庸,中者即不偏激,不走极端,不过分亦不要不及;不贪生求荣,亦不枉死愚忠;不好高骛远充老大,也不自暴自弃人穷志短;不低三下四天下人负我,也不专横跋扈,为富不仁,我负天下人……
凡人的理想是超凡人圣,先圣哲人的理想却是超圣人凡。
于是洪应明在《莱根谭》中言:躯壳的我要看得破,则万有皆空而其心常虚,虚则义理来居;性命的我要认得真,则万理皆备而其心常实,实则物欲不人。
于是张良帮助刘邦打下天下后,功成身退,回归于平凡,安度晚年;
于是范蠡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后,不辞而别,隐逸于市,带着西施埋名隐姓,以平淡为乐,安享天伦;
于是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放弃光宗耀祖的为官一途,解甲归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地逍遥自在,无拘无束,平平常常,轻轻松松;
于是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下班后入厨体味凡人之妻之乐,过着俗世凡间平常人的生活;
于是做了8年美国总统的华盛顿坚辞终身总统之荣耀,平静地回到自己的维尔农山庄园,安详地过着与儿子一起打篱笆桩的普通农人的生活,与世无争;
于是,水在沙漠中可以卖钱;纯氧在医院中可以救人命。
中庸之道,就是平平常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争一时之长短,不辩一事之对错。
中庸之道,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中则正”——中庸之道不仅是人之生存之道,亦是人之治国之本。
于是,中庸之道不是退避妥协的逃逸之道;不是万事取其中,和稀泥的折中之道;不是不择手段,牺牲弱小者利益的霸权之道。
有了中庸之道,孔子方敢见南子。
南子,还是一位绝色美女,是卫国国君的夫人,她很想结识博学多才的孔子,遂邀请孔子到卫国讲学。·而孔子也早闻南子的姿色,也想一睹芳容。相互的倾慕之间是巨大的鸿沟,一方是国君夫人,一方是名满天下的大儒,回避相见是伪君子之行,想恋越轨又有伤大雅,违背自己的思想言行,如何为之呢?孔子选择了中庸之道。
相见之时,二人远坐谈论音乐,弹唱和乐,于音律悠扬之中四目传情,相互阅读爱慕。如此展现的温柔和美丽,既把握了缘分,又未衍生婚外恋的闹剧,这道难题则是中庸所解。
中介公司为各类商人牵线搭桥,既不损甲方,也不损乙方,相反的还帮两方说好话,其目的是促成双方的合作。如旅游公司,帮客户拟定最佳旅游路线,又将风景名胜推向市场;职介公司,帮应征者推荐单位,帮单位举荐贤才。这类公司还有经纪人,信息服务中心、传呼台、卫星中转站等。如果这些行业有人坑蒙拐骗,那它已不是中庸之道,而是已倾向一方,不公正,其生存的时空将为之萎缩。这类公司之所以不能继续生存发展,是因其违背了中庸的“道”,既未在其必经之路行进,就难免翻车,不循其规律,必然失败!
在经营其他行业中是否有中庸之道可循呢?有!
当你选定某一投资项目时,不可一味想其优势,还应考虑其坏的有损的一面,不急不缓,不喜不悲地思考和行动,这样才会将风险降至最低。
在制定公司或个人目标时,张扬,也不贬抑,应合乎实际,而合乎实际也是一种中庸之道。在整个公司的运作之中,对客户应讲求公道,对下属应赏罚分明,平等待人,凡事取其中,对公司的长远计划将大有裨益。
交结朋友,应认同别人的优点和观点,也要接纳别人的缺点和歧义。在整个交际活动中,不要嫌贫爱富,攀高抛低。
如此,方能拥有四海知己,获得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忍者火花:
忍的法则不可不察
◆忍者火花:
忍的技巧不可不知
◆忍者火花:
忍只有达到一定境界才无敌
◆忍者火花:
第二章 让愿景焕发内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