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张廷玉康熙、雍正、乾隆三个时期都受重用,可谓“三朝元老”。他待人接物,持正谦虚,扶佐君王,从政办事,如履薄冰,兢兢业业。死后谥为“文和”,恰如其分。
他入宫办公,回家以后在灯下用蝇头小楷记录一天之事,一丝不苟。到了八十多岁,仍然坚持,某次偶尔张廷玉诗刻拓片写颠倒了一个字,乃掷笔叹息:我的精力快要枯竭了。
皇帝对他有所问讯,各部院的大臣及各司官员的姓名、籍贯及哪年哪科考取的功名等等,张廷玉对答如流,一清二楚。
他说话不多,有些时候与同事相处一天,连一句话也没有。而一旦对人有所规劝,也非常含蓄,同时也相当中肯尖锐。同为大学士的鄂尔泰与张廷玉同屋办公,某天天热,鄂尔泰摘下帽子,环顾四周说我这帽子放哪里好呢?张廷玉微微一笑,半天才说,我看你这帽子还是戴在自家头上最好。鄂尔泰听了,好几天都在琢磨这话。
废私雍正十一年科举考试,到了殿试阶段,雍正皇帝亲自看考卷。见其中有一名举子的试卷写得非常好,拆开封后,发现是张廷玉儿子的试卷。皇帝很是欣慰,夸奖一番,说是张廷玉做官尽职尽责,家教也好。于是将张廷玉的儿子录取为一甲第三名。
张廷玉再三推辞,说三年才一次“大比”,天下这么多的人才,如果我的儿子被录为一甲第三,那么就是占了其他那些贫寒之家子弟的位置了,怎么能心安呢?
皇帝不同意,以为张廷玉的儿子是凭着实力考上来的,别人也没有什么不服气,不必谦让。
张廷玉坚持恳请,说皇帝当然没有偏私,可是皇帝对我的恩宠已经够多了,那么算我心甘情愿让给那些贫寒之士的总可以吧?
最后皇帝只好让步,将张廷玉的儿子从一甲第三挪到二甲第一。
张老虎
吏部掌管全国官员的任用、调动、升降,权力非常大,因而积弊既久,常常有的外官到京城吏部办事,等待批准、任命或者调动,被吏部刁难。时间一长就卖衣服卖车马,走的借债才能有路费;有的甚至一辈子得不到任用。
张廷玉为人谦虚和蔼,但办事认真,外圆内方,敏锐不糊涂,秉公执法。去吏部任职时,有个姓张的官吏善于在文案上捣鬼,从中渔利,不能如愿就刁难陷害,很多外官都怕他,人称“张老虎”。张廷玉不吃他这一套,到任后就命人调查惩处“张老虎”,不少与“张老虎”有关系的权贵纷纷来为之求情,张廷玉全不理睬,坚持严惩,被人称为“伏虎侍郎”。
某天有下属拿来一份公文,说下面送来的文案上有严重的书写错误:本来该写“元氏县”的给写成“先民县”了,应该驳回原省。张廷玉仔细看了看就笑了,说如果该写“先民”的写成了“元氏”,那肯定是下边写错了。可是现在该写“元氏”的写成“先民”,必然是我们吏部的书写人故意改写,不过是想敲诈下面钱财而已。
张廷玉立刻命令修改文案,惩办书写人。
配享张廷玉的勤谨受到康熙皇帝的认可,雍正皇帝的依重,也受到乾隆皇帝的高度赞赏。在他七十岁的时候,乾隆皇帝赐有寿联:潞国晚年犹矍铄,吕端大事不糊涂。(潞国:指宋代文彦博,历四朝,活到90岁。吕端:宋初名臣,深谋远虑,颇受太宗、真宗赏识。)
其后张廷玉因年老多病屡次辞官,乾隆皇帝概不准许,君臣之间为此甚至有了些不愉快。再后因皇帝赐诗没有亲自谢恩而引起皇帝不快,但尽管给予了象征性的处罚,仍然保留了张廷玉在太庙配享的待遇。在清朝,汉族大臣得此荣耀的,张廷玉是惟一的一名。
资料来源:《啸亭杂录》、《淡墨录》、《郎潜纪闻初笔》、《清史稿》张廷玉(1672-1755),字衡臣,号研斋,安徽桐城人。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康熙时历官内阁学士、吏部侍郎。世宗继位,擢礼部尚书,入直南书房,任《圣祖实录》副总裁,纂修缮写实录及起居注,深合上意,又任《明史》总裁。廷玉为世宗所倚任,军国大事,多与参决,鸿典巨文,也多出其手。雍正四年(1726),晋大学士。七年,参赞军务。时为西北用兵,特设军机处,经制规划,多为其手定。世宗死,与鄂尔泰同受顾命。乾隆初为总理大臣辅政,任《世宗实录》总裁官。三年(1738),罢总理事务之名而以大学士掌机要如故。旋进封三等勒宣伯,与鄂尔泰同为三朝老臣,屡主顺天乡试及会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