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社
王夫之4岁入私垫,7岁读完《十三经》,19岁时至岳麓书院读书。王夫之于此饱览藏书,专注学问,与师友们“聚首论文,相得甚欢”。受岳麓书院经世致用传统学风的影响,王夫之和一些思想契合的学友建立了行社。“行”,取其实行之意。次年,又与志同道合的管嗣裘等组建了匡社,“匡”,纠正谬误意也。
血勇
张献忠陷衡州,捉王夫之之父,逼其出山。夫之即以刀遍刺身体,满身血污,让人抬到张献忠处,要求换回自己的父亲。张献忠乃释之。
孝亲
王夫之曾于广东桂王府短暂为官,其母病,乃归于湖南,于湘西草堂门前船山隐居,潜心独学,九经诸史,多所贯通,后,所著之书凡三百四十七卷。
所欠一死某年,有吴逆称帝于衡阳,想邀王夫之出山,王凛然回绝:“我本亡国遗民,所欠一死王夫之像耳,今汝亦安用此不祥之人哉!”后吴逆既平,湖南中丞属下具粟帛嘉奖相邀,夫之以病辞,受其粟,退回帛。未己而逝,自题其墓云:“明遗臣王夫之之墓。”
洞庭之南,天地元气,圣贤学脉,仅此一线耳。
传世
王夫之强调夷夏之辨,埋没不彰两百多年后,曾国藩、曾国荃兄弟在金陵设局刊印《船山遗书》,使它的学说为人们所知悉,并进而对近代长沙和湖南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曾国藩借其“礼”强化保守的传统观念;维新人士吸其“变化日新”的社会变动观倡言改革;辛亥志士则利用他的夷夏之辨反满;杨昌济倡其知行学说。梁启超则誉之曰:“近世的曾文正、胡文忠都受他的薰陶,最近的谭嗣同、黄兴亦都受他的影响。清末民初之际,知识阶级没有不知道王船山的人,并且有许多青年,作很热心的研究,亦可谓潜德幽光,久而愈昌了。”
行书大云山哥
王夫之书
资料来源:《明遗民录》、《广阳杂记》、《儒林琐记》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称船山先生,湖南衡阳人。明亡曾举兵抗清,失败后隐居深山,专心著述四十年。对天算、地理之学皆有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后人辑其著述为《船山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