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言红楼梦之继续荒唐
1064000000086

第86章

黛玉直等了一天儿,晚膳后方见刘仁带着小太监回来回话。黛玉急切的看着他道:“如何?你可都弄明白了?”那小太监笑道:“回主子,主子知道了必定喜欢。听几个打听消息的说那周贤却是远近闻名的大孝子,方圆百里都有耳闻。更要叫主子知道的是,那周贤如此孝顺的高堂,却是继母。”黛玉听了很是开心,想想又问道:“还有什么?”那小太监回道:“回主子,那周贤十岁上便已考中秀才,后因家中变故,故而并未曾参加过秋闱。如今在家除隔日做先生教庄中几个孩子读书外,还和继母一块儿种地。”

黛玉听了彻底放心了。百善孝为先,此人既孝且贤,又大度方略又淡然闲散,最是个难得的人才。想想方问道:“周贤如今在师兄那里怎样了?”那小太监道:“病倒是无大碍,今日得了太医的诊治,只怕还得三五日方能走动。”黛玉皱眉道:“那不要误了秋闱了?”那小太监道:“这个奴才可就不知了。”黛玉看他一眼,让刘仁带了下去赏了。

想了许久,方打定主意,一径来到御书房。皇上见了黛玉有些儿诧异,忙起身拉了她一同在龙椅上坐了,一边儿笑道:“妹妹不是有事儿吗?”黛玉道:“正是呢。”皇上一愣,笑道:“什么事情妹妹不等哥哥回去就来了?”黛玉问道:“什么时候秋闱啊?”哥哥笑道:“后日,妹妹又想考状元了?”黛玉不理哥哥打趣儿,拉着哥哥袖子就开始撒娇,过了好一阵儿方道:“哥哥啊,如今有个人很是个难得的贤良方正,可惜此时生了病进不了考场,可如何是好?”

皇上笑道:“那就明年呗。”妹妹不依,抡起拳头就打哥哥,只打的哥哥求饶,方拽了哥哥的袖子揉着。哥哥只得命刘福赶紧传贤亲王进宫。贤亲王此时正在家中听着侍从回周贤的事情,听得皇上召见,忙起身来了。

贤亲王到得御书房见皇上和师妹正并肩坐在龙椅上,说着今年秋闱的事情。行礼后皇上对着黛玉笑道:“自己给师兄说罢。”黛玉又是不依,非要皇上说。皇上只得揽着她对着贤亲王笑道:“为的你家那个周贤。妹妹听说他进不了考场,不依呢。如今人在你家,你想办法吧。”贤亲王一听气的直瞪眼,上头两个乐得直笑。过了许久贤亲王方可怜的叹道:“我让人送他去罢了,看着他病着的份儿上,多给他半个时辰也使得。还有一件儿,我想着不如直接将他母亲接到附近才好。”

黛玉一听忙叫好,如此周贤便不用回去了。贤亲王诉苦道:“‘好’还为难师兄,还和哥哥合伙欺负师兄,你不心疼一下师兄吗?”黛玉娇笑道:“好可怜的师兄,等你将周贤的母亲接来,让哥哥下旨让周贤的母亲也疼你一下如何?”话才说完脑门上便挨了一下,哥哥故作生气的看着黛玉。过了一会儿黛玉方说道:“不如将周贤的母亲放到刘姥姥那里,如此远近刚合适。待明年若是他考中状元榜眼,自然就要进京来的,也方便许多。”

皇上与贤亲王见她志满意得的模样,都笑了。见时辰不早了,贤亲王先告罪回府去了。皇上也领着黛玉回去歇息不提。

秋闱是天下读书人的大事,不论是有心功名的,还是无心利禄的。有时候,是为了光宗耀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若能金榜高中,那该是怎样的荣耀!每每说起谁家书香门第,便是穷些儿,也都是极尊敬的。村庄有个笑话,说是有个人家勤奋,每日天蒙蒙亮就起来四处捡牛粪,遇见一个穷读书的,便道:“你这样读书有何用,我一个人捡的牛粪比你家三代都多。”那读书的回道:“我一人读的书比你家三代还多。”

读书,有时候还是为了自己的前程。毕竟,那五代捡牛粪的,那稍稍过得好点儿的乡下人,除了读书金榜高中,并没有多少机会出人头地。那一辈子种地,或是在乡下当个小地主风光,到底比不上官场仕途轻松体面。而有些城里的大户人家,比如贾府中的宝玉等,若是没了世袭的爵位,还想要继续那样体面荣华,还得参加科举。毕竟,众人都看重科举出身的时候,那拿钱捐来的官是拿不出手的。

不过还有一样,读书的并不一定参加考试。有那样几个确确实实的风流之士,不想世俗的羁绊,且家里多少还有足够的家底儿,不用为生计发愁的,便宁愿采菊东篱下。不过这种人少。还有一种是愤世嫉俗的,由于看不惯当朝,不肯同流合污,或者害怕被欺诈的,这种人也只有少数几个。

最多的,却是那虽读过些儿书,却无能力去考的。秋闱就得到省城去考,不说家计艰难,便是日子过得去的,那进城的长途跋涉也够受的。许多人家备上许多干粮,走上一半个月,从山里庄中走到省城,这还似乎容易一些儿。到了省城总得要住的,考完总得要等放榜,这一住便是些日子,都是要银子的。许多时候光读得好考得好没用,若是不找恩师,照样落榜,与其这样,还不如不去。再有一样,这秋闱考中后只有功名,虽按制能做官儿,多半是得不到的,是以许多人都是没进项的,却还有些应酬要花银子,更是苦不堪言。最后,还要再走一半个月回家,那是能否回得家去都不知。是以,不是贤才出名门,而是穷苦人家考不起。

这些就更别说那些更穷的人家压根儿读不起书的了。这世道许多事情都是不公平的,这原无可奈何。“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白丁如何?不知钟子期算不上是白丁,一个樵夫应该算是吧,却是俞伯牙一生唯一的知己。鸿儒如何?多少都是腐儒,除了固守那几个条条框框外,满口之乎者也,子曰诗云,背后不只有多少鸡鸣狗盗呢。不过感慨归感慨,一时半会儿想让人尽其才,却不容易,暂时还是从科举中一步步来吧。

这一日,因为有了恩科,天下十三省省城都是人头涌动,比平时更是热闹了许多。秀才们早早的便去贡院,等着十年寒窗的考查,等着后半辈子乃至后世子孙的荣华富贵。因今年是恩科,故而一切从简,四场考试分两天进行,为便于秀才们,直接安排在前后两日。考试的题目都是礼部专员带来的,开考前才拆开圣旨,是以众人皆不知。

要说这回恩科的故事,可真是多。有那许多人早早便到了省城,不想恩科紧急,时间比以往晚一些儿。有许多人都准备了要好生表现一番,却发现前两科考得从没见过。硬是从四书中拉拔过来凑成一文,却总觉得不合心意。到了第四场,更是不知所措,多少人都傻了眼,最后竟交了白卷。看来皇上说的没错,黛玉要是搅和,是能将天下都搅得乱乱的。

不过这并不影响像周贤这种人。他素日正苦于满腔抱负无处倾诉,不想却是上天有眼,竟然得了这样好机缘。虽是抱病入场,心里不明白为何能那么顺利的进到贡院来,似乎亲王府的人很是帮了忙的,不过那不是他能关心得了的。他不过是个穷秀才,若说能做些什么的话,首先便是考好这场试,用一身的学识来回报贤亲王乃至天下人。

周贤虽抱病,好在这考题并不难,听得明白,是“北方蝗灾,黎民大困,如何解救?”从没听说过秋闱还会考这种东西的,这不正是自己在地里干活的时候每每思量的吗?管他那出题的人是何意图,将素日想好的再引经据典一番便罢。如此对自己也好些儿,正好头疼的厉害呢,不如答完赶紧回去。想好后周贤一如那日写对联,不过略一思索,提笔一挥而就。此番不用草书,却是颜楷,饱满浑厚,待自己看的满意了,便交了卷。

第二场周贤同样轻松应对,早早的便离了贡院。贤亲王的人见他不仅出来的早,且不曾因考试而累的精疲力竭,进去时还犹自担心若是累着了明日可如何是好,不想出来时却比进去时还轻松了三分。几人抬了轿子送他回去。周贤心下则思索起来:这回倒好,不仅被人救了,且还有贤亲王的人帮他。不论帮他的人是贤亲王府的主子还是有头脸的奴才,都是一份情谊。此番这考题竟有如此实际贴切,莫不是天助我也?不过不论如何,日子还得过,考完还得回去,故而也无所谓喜怒哀乐。

第二日接着考后两场,只因如今已是秋末,不敢耽误了功夫,贡院的考篷也已透着些儿凉意了。对于八股文,很多人都很是熟络,虽考题有些儿刁钻,却也是眼下实情。第四场却是奇怪,无题,只有要求。只需随意用诗词歌赋文章表达近日情怀即可。很多人都是满腔抱负,也有的人无从下笔,总不能说今日最期盼金榜高中衣锦还乡吧?周贤感于实事,如今民风大坏,且天灾不如人祸,每发感慨却无处述,一时间便趁机泼洒开来。虽写了很多,到底亦是心有所感,是以并不觉得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