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言红楼梦之继续荒唐
1064000000085

第85章

一会儿马车都停在贤亲王府门前,那守门的见是宫里的人,便将晴雯他们的车子卸了,直接拉进二门去了方罢。倒是周贤大吃一惊:何以到贤亲王府来?虽身处山村,可是天底下怡亲王和贤亲王尊贵,谁个不知?且这贤亲王可是个货真价实的“贤”王。看那老媪不过和他一样都是穷苦之人,如何能有亲王府这样的亲戚?若果真有亲王府的亲戚,又如何还会那样穷?虽一直不曾见得带他来的人是谁,但听说话声音应是几位姑娘。不知这里面有何玄机?不待周贤想明白,便有人带着他到了偏房歇息去了。

晴雯让人先带探春惜春去歇息片刻,她不过说几句话便来一块儿回宫。探春等便都等在外面偏堂内。晴雯方随着来接她的丫头去见王妃了。

贤亲王妃一见晴雯笑道:“好丫头,攀了高枝儿便忘了我了啊。”晴雯忙给王妃行过礼,方笑回道:“王妃岂不是要折杀奴婢了。奴婢不过是忙着伺候姑娘,那里敢私下出来拜会王妃。再者说,也不敢攀王妃这个高枝儿。知道的是奴婢来给王妃请安来了,不知道的呢,还以为奴婢投亲靠友来了。奴婢可不敢。”贤亲王妃笑道:“听说你如今可是封了尚衣了,忙的顾不上了。偏还拿这些话来搪塞。”

晴雯笑道:“这封什么可都是个虚的。倒是皇太后疼爱姑娘,别说最近急着要赶制秋衣冬衣不说,还要多多的,还要好看。”贤亲王妃奇道:“姑娘难不成以前都没衣裳穿的?”晴雯小声笑道:“皇太后疼爱,以前做得没有黄色的,如今让奴婢整日跟着织室做那些儿黄色的。”贤亲王妃想起上次黛玉穿的,便笑了笑道:“倒也难怪了。”

说着两人方喝了茶,晴雯站起来回道:“回王妃,奴婢今日却是有事相求。”王妃拉着她坐下笑道:“跟我就别这么客气了。说罢,没事儿你也不会来。”晴雯笑道:“昨日到乡下看望姑娘的外祖母,偏巧庄子里有位进京赶考的秀才,因病的严重被那些人给救了。昨夜聊天时听说那人很好,奴婢想着姑娘经常想着招纳贤才,若果真是,倒也算是帮了姑娘一个忙。奴婢并不知此人到底如何,只是想着既然那几个乡下人都肯帮他,不如我们也帮他一下。宫里又不能带进去,京城奴婢如今就只认得这里,还请王妃恕罪。”

贤亲王妃听完看了看晴雯,一边命人去请王爷,方回过头来冲着晴雯笑道:“你倒是姑娘的好丫头,不光管尚衣,还管相人。我若是不帮他,倒显得连几个乡民都不如了。”晴雯忙道不敢。恰好贤亲王进来了,见状笑道:“你这个丫头有意思,不光长的有三分像师妹,便是性格、脾气还有这说话的口气都像,今日更学着师妹相人来了。”晴雯忙站起来给贤亲王见礼。贤亲王让她起来道:“我刚听说了。是你告诉师妹呢,还是让我去告诉?”一边儿饶有兴味的看着晴雯,直看得晴雯红了脸。

王妃笑骂道:“好好儿的你打趣儿一个丫头做什么。她寻来的人,自然她说去,你只照顾好便是了。她如今可是尚衣,人说‘外官不如内官’,小心她回头告你状。”贤亲王笑道:“我不争头功,好歹胡乱给我记个功也好,怎么反告我状?可见得好人不好做。罢了,明儿我也去寻几个秀才回来,还怕丫头抢功的不成?”说着便吩咐人去好生照顾那秀才,若病的严重便去请个太医来,安排他住的远一点儿,别和王府有太大瓜葛。

晴雯见他都安排妥帖了,方又谢过王爷王妃赶紧叫上探春惜春回宫来了。

宫里黛玉正与皇上用晚膳。晴雯忙去收拾了好一会儿方回来等着给黛玉回话。一会儿黛玉用完膳,皇上有事儿,又去了御书房。黛玉本是要一块儿去的,见晴雯回来了,便留下来跟她说话。

晴雯回道:“老太太和巧姐儿如今还好。刘姥姥也很好,得了姑娘给老太太的银子,买了个大点儿的院子,她们一块儿住着也还舒坦。”想想又告诉黛玉道:“有件事儿想告诉姑娘知道。”黛玉看着晴雯道:“你尽管说。”晴雯方想明白了回道:“刘姥姥她们庄子也是受了蝗灾的,如今也补种了许多东西,虽还要吃些儿野菜,到底还算可以。听说庄子里其他人有过得很不如意的,竟然将姑娘发下去的粮食留着不舍得吃,怕日后没着落,还听说有人将粮食卖了的。如此岂不辜负了姑娘的一片儿苦心?”

听得此话黛玉猛的一下站起来,皱紧了眉头。这边救灾,那边儿卖粮,真是可恶,岂不可怜?可怜的竟然连一点儿救灾的粮都吃不起、都不敢吃。可见素日都是如何过得,是如何过得?!都说如今天下太平,真的就太平了吗?贪官污吏刁民都有,坑蒙拐骗偷抢还在,更别说那背地里奸诈狡猾之徒。平民连口饱饭都吃不上,敢称天下太平吗?“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如今有多少时候是民贵君轻的?都恨不得民卖肉熬骨养着他。

史良娣等在一旁听得晴雯此言,都颇为惊骇。都不知道阿,如今稍稍知道一些儿为何他们要被叫做草民了,原来贱如路边草啊。有道是“民能载舟亦能覆舟”,民若是长久被如此对待,长此以往,这舟岂能不覆?想起来都害怕。

晴雯见姑娘果真如她想像的那般激动,心里却又有一丝的欣慰:她也知道轻重,知道什么事情重要了,以后她也能帮着姑娘了。想到这里,忙拉着黛玉坐下道:“姑娘别激动,那些人不是还能过下去吗,若果真过不下去了,还不得吃救济的粮食?那原是他们长久打算的意思。”黛玉却咬着牙坚定的道:“意思没错,只是这样太苦了。我一定要哥哥想办法让他们不用这个样子长久打算。我们就要长久打算,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一定不能这样下去了。”

晴雯见黛玉如此,又想起周贤来,方小心的对黛玉道:“姑娘,我还有一事相告。”黛玉皱皱眉头道:“说罢。”晴雯笑道:“这可是个好事儿呢,姑娘还皱眉?若是皇上知道了又是奴婢的不是。”黛玉听得她说是好消息,便略开了颜,舒了口气,看着晴雯。

晴雯方小心的说道:“昨夜刘姥姥家里来了许多庄中的人串门,她们说起来原来有个人家救了一个进京赶考的秀才。听她们说那人不仅人和气,而且还会种地。我想着别是遇见上回在荥阳姑娘遇见的那样的人了。后来和刘姥姥大家一块想了个法子,今天早上将那人哄到刘姥姥家中。刘姥姥出的法子让他写了三副对联儿,三姑娘和四姑娘都说不错。我见那人病重,便将他带回来送到贤亲王府里去了。想着他能好好参加秋闱。”

晴雯边说边拿出那三副对联儿递给黛玉。黛玉打开一看,果真不错,光是那一手好书法,就足以让人拜服。晴雯见黛玉眼露喜色,心下高兴,便拣自己认为要紧的说给黛玉听。黛玉听得那句“多等一年又何妨”,心下叹服。想着如今多少人为了功名挤破了头,或者说只要见有一点儿功名利禄的,都拼了命的往前挤。却有这样一个能站在一边儿看的。若说他的字有二分狂的话,那么他的话便是有五分的不羁了。

这种人,怕是连徐利都有些儿不及,许是因为年轻气盛吧,可他年纪轻轻就能如此放得下。要知道,如果放不下,手里拿得多了,到时候必定什么都拿不了。唯有那放得下的,方能拿得起,只拣那有用的要紧的拿起来,如此之人,该有怎样的智慧?黛玉听完晴雯的话,又想起他口中念念不忘的母亲。便打听他的来龙去脉来,可惜晴雯只知他名字,别的一概不知,听得黛玉问,忙不好意思的笑道:“奴婢初次学姑娘,这点儿还没学来,姑娘别见怪。”

黛玉看了晴雯一眼,心思却早已飞到周贤身上了。忙唤来刘仁着人速去贤亲王府让他安排人去小心打探,又命人告诉师兄但只给他治病,别的不管他,由得他心意,且不许让他知道王府有丝毫在意他的意思。刘仁见姑娘认真来了劲儿,忙应声去了。

黛玉见事情有了着落,方与晴雯等聊起别的来。一会儿皇上回来,黛玉也不告诉哥哥,定要先弄清楚了才好。

次日黛玉因想着周贤,便自己呆在嘉德殿看书。皇上见她的模样,便知有事儿,悄悄的问过晴雯,心里早笑了。这个妹妹,偏生对这种事情上心,再过几年等妹妹长大了,有了她的帮忙,他可就能轻松些儿,多想想法子如何让天下更为平安了。即使无法实现太平盛世,无法实现妹妹“囹圄空虚四十余年”的愿望,至少也要实现“盛世无饥馁”的理想。想起妹妹,有了妹妹,他什么时候都能开心起来,便是那最是难坐的龙椅,他也能甘之如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