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言红楼梦之继续荒唐
1064000000362

第362章

而因着此次乃是仿舜帝故事,故而南至南岳而止,两广等地便是不往的。而自东岳岱宗往南岳而去,途中必经江南各地,各地亦已接旨筹备。可让各处吃惊困惑的,却是此次竟无一家得了圣旨接驾,而皇上更是因着如今江南大治,浙江犹甚,故而并不预备多留,不过数日而已。如此一来,让许多人皆有些担忧乃至惊恐起来。

毕竟江南富庶之地,富户大家攀比奢华皆是有得,若是皇上不让众人接驾,又不多停留,必定是有惩戒之意。听得圣旨令途经各处皆一切就简,偷偷打量几回,以为行宫驻跸之所,竟不及自家多矣,唯恐皇上查办。谁家都保不准清清白白、干干净净,故而在众人皆各自忙活期盼之时,这些人倒是格外的担忧,惶惶然不可终日。

到得后来,因见行宫驻跸之所太过简陋,便纷纷上书有司,愿献家财,各级地方不敢擅专,紧急上奏。朝中众臣不解缘故,故而不敢轻易认定好坏,或是可否收纳。唯孙御史乃是江南人氏,又在江南为官多年,对于这等事情很是清楚。当下启奏,以为该略收一二,再行薄赏,以为劝慰。众人不解,孙御史不过回明皇上而已。

原来这些富户虽则起家各有缘故,却积年日久,盘根错节,在当地影响必深。又一时间并无大错,若是因着其骄奢之故,便要拿办,则天下富户大多皆会人心惶惶,动摇天下。且其必定是见皇上不曾至私家驻跸,又圣旨各处从简,定然有所顾忌,有所醒悟的。

此时即已请旨捐资,便是自保之意,若是断然不收,则必定惶恐,以为皇上将罪己。心不安则异动,若是导引不善,易成邪祟,不利天下。若是收之而薄赏,则各人必知皇上无罪己之意,又无纵容之心,故而日后必当小心谨慎。如此则财货入官而自改之,利多而几无患,有何不可?劝化天下,当因人因时因事而异,不一而足。

皇上与黛玉听得如此,皆有些失笑,只是若果真如此,则亦未必不是一功。只要能利民利国利天下,殊途同归,很该如此的。黛玉又想起孙御史此解,托赖于他在江南多年之功,当下令宣亲王与文亲王记下,待得日后亲巡回来,再行重赏孙御史,又令日后多仰仗之。宣亲王与文亲王皆躬身应了。

次日又有靖献王奏请,姑苏林府,已经洒扫预备,请旨临幸。到底是顺道而已,黛玉已无可推迟,再则十多年来,一直蒙林府众人所有照顾,情深意重,非比寻常。皇上亦是惦记着黛玉虽则在都中多年,然故土之情,难以稍忘。更兼平恩侯既是国丈,又是帝师,他亦很该前往拜祭一番的。故而姑苏林家成了此番亲巡中唯一一个接驾的私宅。

江南众人听得圣旨应允,果真将心约略放下来,又费尽心机,挑了许多自认典雅朴拙一些的,纷纷献上许多。倒是让各处官府省了不少心。毕竟若是官府筹备,许是会龙颜不悦,如今既是富户所献,又得圣旨应允,故而便是稍稍再添上一些,亦算到里边儿去,大概亦不回忤了圣意的。如此一来,既全了体面,又顺了圣意。上下皆喜。

谁知有些地方竟因此亦讽喻富户上献,亦有别处大家唯恐皇上怪罪,自动上献的,待得圣驾出京,竟然各处皆有富户所献,别有一番意味。只是江南各处听闻姑苏林府,皆赞叹一番,却羡慕攀比不得。那亦是非各人所能指望的,故而不过品评一番而已。

如此这般,忙过年尾年头,元光十六年仲春,黛玉生日之后,钦天监吉日已经奏上,准备出巡。因着如此,便是黛玉的生日都不曾好生过得,长寿面吃完,汤还不曾喝尽,和公主便叫开了。原来此番因着她年幼,唯恐承受不了,且路途遥远,颇为周折,故而并不带她去。皇太后亦因年岁已大,且行至南方时正值伏天,亦是恐受不了暑热,故而亦不曾去。

后宫中除文亲王外,昭公主经皇上及黛玉应允,且如今昭公主时常能给黛玉帮着做许多事情,故而得以随驾。别个皆因太小,尽留守。幸而皇太后在,黛玉倒是不用太过操心。后宫依旧交给皇太后与李淑妃监管,又因周惠妃薨逝,李淑妃一直哀矜,故而亦让充仪充媛给李淑妃搭帮,一块儿处理各事。

敬肃王三番出巡,江南境况熟悉;卫国公巡檄各处,坊间之事明了;威烈侯赋闲,因着此番非同寻常,侍卫不多,故而特意请旨,带亲近随从服侍;圣旨下,三人左右随行扈圣,兵部周尚书带将官武勇护驾。另有柱国公镇守京师,如遇非常,得便宜行事。九省都检点徐利即时戒备待命。待得一切皆预备妥当,只待圣驾来临。

吉日前几日,祭祀斋戒等之后,这日一早,太极殿内留守诸官拜别皇上,跪送圣驾出巡。宣亲王更是跪地听令,虽则有些不忍,却较之去年今日,更要坚强许多。含泪送走圣驾,方在怡亲王搀扶下,回转嘉德殿,于御座旁另立便座,行礼申命,为约束。怡亲王与孙御史皆赐座,此后早朝,在对着御座行礼后,与宣亲王皆称‘殿下’,凡此种种,无肖细说。

且说皇上圣驾在前,黛玉则抱着昭公主一处,并不单摆公主凤驾,恐其年岁太小,惹招摇或是损折之嫌。次后乃文亲王仪仗,虽则以亲王仪仗设立,有司却奏请,许多无关紧要之处,皆比太子。再往后便是各扈从随侍卤簿等,浩浩荡荡,辉辉煌煌,熙熙攘攘,热热闹闹。先导已经出了城门,最后的还不曾出承天门。

此番上下共有六千多人,还不计沿途预备接驾等人,所到之处,百姓皆出来看热闹,又往往跪拜,呼‘万岁’,响声震天。有时路过繁华之地,人盛之所,能一连半日听得不停有‘万岁’之声。动人心弦,蔚为壮观。

昭公主靠在黛玉怀里,透过小纱窗望着外面绿油油的麦地,听着这发自肺腑的赞叹,皱着小眉头道:“回母后,此时又不用他们行礼,为何还在这里站班?”黛玉笑道:“若是昭儿爱护他们,他们便会真心的感激。奉若神明,日夜巴望着能得见一面,或是能得伺候一回,皆是好得。若是驻跸之时,百姓来请,未必是真,而唯有沿途所见,方能真实些。”

看着修得平整宽阔的官道,地里已经返青的冬苗,四处辛勤劳作的农民,冉冉升起的炊烟,唧唧喳喳归笼的鸡鸭,总有说不出的欢欣与愉悦。而一路上昭公主除了睡觉,只要醒来便有无数的问题要问黛玉,开始几日还好,到得后来都嫌头疼了。皇上见昭公主好奇,便偶尔亦抱到龙辇上去,黛玉便独自一人,好好的看看想想。

天下太平,亦难,亦不难。百姓和乐,亦简单,亦不简单。所谓‘以身作则’,所谓‘上行下效’,所谓‘严于律己’,所谓‘以民为本’,所谓‘天下为重’,说起来都很容易,只要能择要行来,则百姓之心必得,而天下必治。齐鲁大地,古风犹存。垂髫小儿,口诵诗书。牛背牧童,横笛明恩。田间愚夫,咸忆风化。灶前愚妇,思齐室家。

沿途感慨颇多,旅途劳顿亦不曾将众人累倒,反添了许多情趣。所到之处,又是一派祥和,虽则还算不上歌舞升平,却亦是盛世初现。昭公主更是跟着黛玉喜滋滋的,除了惦念着学了不少东西,更是见了不少地方。夜里亦留在黛玉身边一块儿歇息,皇上念起幼小,唯恐他处不安宁,故而亦不计较。

心情愉悦,光阴荏苒,弹指一挥,这一日便已到得泰山脚下,一问之下,已是暮春。虽说巡狩天下,宣威布德,然封禅依旧是大事。因封禅古制有要求,故而许多帝王为着不能致盛世、不能致祥瑞,因此不能前来封禅,而扼腕叹息。更有帝王为得能来封禅,属意臣下,弄虚作假,不过是为得博个贤君之名,却都不如此时帝后乃是真圣,当之无愧。

有司已经早早预备好,此时又是暮春,还算不得热,山顶夜里还很冷,只是这些皆是有司尚仪尚寝等事,无需多虑。只说圣驾驻跸山下,待得吉日前一日,方一同上山去。因皇上与黛玉等皆欲亲自攀爬一番,故而虽有版舆预备着,却不过随后跟着而已。文亲王时常习武练剑,骑马射猎,故而身强体壮,上前与皇上一左一右搀扶着黛玉,亦不吃力。倒是昭公主,只爬了一会儿,便坐了黛玉的版舆在后面跟着,一路上还指指点点,好不惬意。

泰山几月前已经开始戒备收捕,此时并无半个闲杂之人,路两旁每隔一个台阶皆有人侍立服侍。隔得稍远一些,便有时令糕点水果等备下,皇上扶着黛玉倒是好生游览了一番,什么中天门、十八盘、南天门、天街、碧霞祠、日观峰等有名的,还有其他山峰、崖岭、岩洞、奇石、溪谷、潭池瀑布、山泉、碑碣、摩崖石刻等,择便观赏,不计其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