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苹果式营销
10639400000054

第54章 苹果产品为什么总处于“饥饿”状态中

在现实生活中,各行各业都会存在一条清晰的产业价值链,即从原材料的生产加工、供应到产品的研发设计以及生产,再到品牌的打造和销售,形成一条完整且一脉相承的产业链条。苹果之所以能生产出令用户着迷的产品,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苹果拥有由集芯片生产、软件商店、组装厂、售后服务以及应用程序开发者组成的强大系统,并将其打造成为了一个完整的运营机制,再加上乔布斯拥有的强有力的意志力,激发出了他无限的创新精神,从而为苹果发展注入了持久的动力。

可以说,苹果公司是全球IT行业中唯一一家能够完成所有部件的科技公司,也是可以全盘掌控的公司——苹果无论是从硬件软件出发,还是从产品设计到产品功能参数,以及从操作系统到程序软件等出发,其产品无一不是经过精心研发并打造的,而创新精神也成为了伴随苹果发展的一种特质。在这种情况下,苹果公司做出的每一项科技创新都可以非常顺利地变为令用户满意的产品。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苹果公司具有得天独厚的竞争优势。

以苹果产品中的iPhone手机为例,它的显示屏、电池来自于韩国,信号发射模块和数字基带等来源于德国,而触屏模块来自于中国台湾,组装工厂也在富士康进行。那么,苹果到底在发挥着什么作用呢?可以说,苹果是在提供了一个完整的产品研发设计以及服务模式方案后,将上述这些资源有效地整合在了一起。其中的产品研发设计方案包括:基于苹果个人终端操作系统的改进与优化,图形操作界面的研发设计,以及材质与色彩的甄选和外观方面的设计。凭借这些因素,iPhone手机仅仅从硬件中就比其他厂商能实现更多的利润。

在美国一年一度的全球创新公司的排行榜中,苹果公司以高超的研发能力荣登排行榜首位。从销售火爆的苹果iPod娱乐终端、iPhone手机、iPad个人平板电脑,到高端的笔记本电脑MacBook Air以及个人计算机iMac,家庭电视终端Apple TV等都是苹果公司自己研发出来的产品。除此之外,苹果还是世界上少有的几家从软硬件研发,到应用程序同步开发的科技公司。当然,在一些时候,并不是所有的零部件以及应用程序和内容都由苹果公司自己提供,它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以及零部件产品的重要与否和一些公司进行合作。

在电子行业内,苹果被认为是一家典型的垂直一体化的企业。苹果公司有效控制了这个产业中最关键,也是利润最高的产品研发、零部件渠道以及产品销售等环节,将利润最低的环节交给与之合作的外包公司,让其负责供应链组织管理方面的工作。这主要是因为在乔布斯看来,产品价值最高的部分大多集中在价值链的两端,即产品研发以及市场两部分。企业如果缺少过硬的研发能力就只能从中赚取一点辛苦费而已;假如企业缺少必要的市场开拓能力,再优秀的产品也会因为被“封藏”,而得不到用户的关注,从而变成一堆废品。鉴于此种原因,乔布斯带领苹果抓住影响成败的两个环节,将产品主动权牢牢地把握住,以实现收获高额利润的目的。

从和苹果有合作关系的组装厂商名单中可以看出,相当多的苹果产品由在中国内地的台资工厂组装。比如,iPhone、iPad、iPod 06和Apple TV由台湾鸿海代工;iPod 04、MacBook和iMac由广达代工;CDMA版iPhone由和硕代工。苹果的iPhone手机,把手机零部件生产好之后,就会从世界各地运送到深圳的富士康进行组装,即从韩国三星的工厂运来手机芯片,从中国一些沿海城市的工厂运来触摸屏……如此多的手机零部件最终汇集的地点是中国深圳的代工厂,在那里最终完成苹果产品的组装。而对于和苹果公司有紧密合作的代工厂而言,由于近些年来苹果产品在世界各地的销售异常火爆,无论是和苹果合作很长时间的供应商,还是新增加的供应商,都为苹果取得的成绩而兴奋。因为苹果产品销量的提升可以让他们拿到更多的订单,从而让自身也从中获得更多的利润。对于苹果公司来说,和外包代工合作的发展战略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这些庞大工厂带来的不便,这样就可以专心致志地做好产品设计研发以及销售工作。有人甚至说:“和苹果公司合作最为紧密的富士康公司为苹果分担了很多沉重的烦恼。”富士康的一位产品经理曾说:“很明显,富士康是苹果公司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但真正能决定工人工资的不是代工企业,而是苹果这样的幕后老板。”

现实中,苹果和代工厂商签订的是长期的供货合同,而苹果如此大的出货量保证了它在和零部件厂商谈价时占据了主动地位,从而极大地降低了苹果的生产成本。

举世瞩目的iPad 2平板电脑在2011年被苹果推出,和第一代iPad平板电脑相比,iPad 2平板电脑薄了三分之一,而运行速度快了两倍。此外,它还配备有前后双摄像头,并搭载了全新的软件,待机时间高达10小时。令用户意想不到的是,配置如此高的平板电脑的售价却比市场上另外一款摩托罗拉Xoom的产品要低很多,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苹果在成本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苹果的竞争对手发现,即使把iPad的零件一个一个拆掉,去买一样的,产品价格和苹果相比也会贵很多。以iPad平板电脑在生产中所使用的高端模具为例,苹果公司通过大批量化的生产,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加之其他很多生产环节消耗的成本都要比竞争对手低,这就使其总成本非常便宜,如此一来,苹果公司的竞争力无疑会得以提升。此外,iPad低价的原因还在于,它和iPhone手机的很多零部件都可以通用,这一点不得不令竞争对手感到无所适从。

其实,苹果能持续吸引用户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苹果能从心理学的角度给用户无限想象的空间。在iPhone手机发布之前,媒体以及互联网对于苹果手机的假想图片以及虚假消息铺天盖地地向用户袭来。此外,苹果公司忠诚的粉丝在博客中还抢先对苹果未来的产品进行大胆猜测。互联网上经常出现苹果手机发展的概念图,甚至还会出现苹果手机详细的功能参数,等等。虽然这样的行为在某些方面不具有真实性,但却极大地提升了用户对苹果产品的无限期待。

而对于外界的种种传闻,苹果公司却不置可否,这样一来,就让iPhone手机更显得神秘,以至于iPhone手机还未上市,便早已在用户口中流传开来。而产品真正意义上的宣传和推广,是在其上市前一个月内展开的一些大规模的吸引用户眼球的营销活动。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对于苹果产品的猜测、想象等就都转化成为了一种内心狂热的激情,而这一切在iPhone手机上市之时得以爆发,最终就促成了苹果手机的热卖。对此,美国公共心理学的权威人士麦道夫·纽伦认为,苹果的这种做法和好莱坞电影的营销手法类似,其中都蕴藏着心理学的因素。也就是说,好莱坞电影向观众展开的营销在拍摄之前就已经进行了。比如,首先会通过各种途径散布小道消息,然后又会采取非常保密的措施吊足观众的胃口。接下来,通过记者采访的方式,透露一些电影在拍摄过程中的花絮或者故意对电影主角的绯闻进行讨论,以吸引到观众的注意力,从而形成口碑效应,这就使得电影还未上市,却早已吸引了大批观众。

而苹果公司的营销模式是:首先不让竞争对手准确把握公司发展的动态情况,向用户制造神秘感,而这样不仅可以吸引用户的好奇心,还可以为日后进行的产品营销做好铺垫。因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个用户都会对能够吸引他们眼球的事物产生兴趣,而且越是神秘复杂的东西,就越能让用户保持持久的吸引力。

其次,苹果公司在让用户产生好奇心理之余,还犹抱琵琶半遮面地促使用户对产品发问,时刻挑逗着用户,并激发用户无限的想象空间,和用户进行着若即若离的游戏。也就是说,假装让用户感觉到在泄露信息,但却没有告诉用户具有实质意义的内容。其实,对产品的神秘感和自身的欲望一样,都是建立在欲望得不到满足的基础之上的。这就好比是如果观众真的明白了大变活人的魔术中活人是如何从黑箱子里出来后,魔术本身就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

由此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苹果公司的这种保密形式并不属于真正的保密,它会选择时机,向外界透露关于产品的新消息,如此一来,就让产品蒙上了一层更加神秘的面纱,充分吊起了用户的胃口,从而让用户掀起抢购热潮。事实上,无论是iPhone手机,还是iPad平板电脑,苹果公司在每一次新产品发布前都会出现外观泄露事件。比如,产品电池的大小、屏幕的重量等情况。但是,这些大都是苹果公司故意而为之。通常,苹果公司都是通过与其合作的伙伴(特别是代工厂)将消息故意泄露给用户。例如,在2010年,苹果的一位产品工程师在纽约大街的一家酒吧喝酒时,不慎将当时正在参与测试的iPhone 4原型机掉落在地,而捡到手机的人将其卖给了美国科技网站。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美国各大网站纷纷转载了关于苹果iPhone 4机型的图片。在这种情况下,苹果手机在网上被用户热炒,令几乎每个人都参与到了苹果手机的新外观和性能的评论中,因此,用户对苹果手机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而如此一来,苹果手机出现脱销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当iPhone成为用户讨论的信息后,乔布斯还会在年度大会上说iPhone手机是一款革命性产品,而当他从牛仔裤中拿出这款令用户赏心悦目的产品后,用户不禁惊呼起来。在用户看来,苹果iPhone给了他们这样的惊喜:第一,iPhone的外观出乎用户的想象;第二,iPhone的名字被用户猜中。有消息称,iPhone这个名字是苹果公司从思科手里买回来的。当iPhone发布之后,用户知道的只是iPhone的很小一部分细节。苹果公司在吊用户胃口之余,让用户自己去揭开问题的答案,然后等到恰当的时机再选择上市。

可以说,苹果运用的这种策略非常成功。在iPhone手机还没有问世之前,美国的一些媒体就开始给iPhone手机做广告了。据估算,有关iPhone手机传闻的报道以及后续进行的广告产生的价值高达数亿美元,大多数人或许都会认为苹果为此投入的资金也非常惊人,但苹果实际上的投入几乎为零。

苹果公司每一次对外推出的新产品,总是能够像施了魔法一样在市场中引发新一轮的销售热潮。假如说“用户是上帝”是企业满足用户需求最基本的要求和标准,那么为了可以让“上帝”感觉到舒服,企业会不断思考,并想尽所有办法做到让用户满意。只要用户有需要,企业哪怕是“低人一等”也在所不惜。而苹果公司却恰恰相反,它根本没把这个“上帝”放在眼里,不仅产品价格高得离谱,做一些“得罪”用户的事情,都无所谓。比如,苹果公司有意将产品的供应量予以控制起来,不会轻易地让用户得到满足;苹果公司将iPhone手机售价定为599美元,而且产品不降价,用户想要购买手机必须排队购买,并且限制每名用户一次最多只能购买两部iPhone手机。

虽然苹果599美元的iPhone手机是市场上同等配置、同种规格手机价格的两倍以上,但如此高的价格竟然没有将喜欢苹果手机的用户吓退。相反,很多用户不惜彻夜在苹果专卖店门前排队,只为等到第一时间购买到自己梦寐以求的产品。虽然有时甚至还有可能买不到货,但用户并没有怨言,而是心情愉悦地等待下次到货后继续购买。而这一切对于其他手机厂商来说,绝对是件极度羡慕的事情。难道真的是苹果产品缺货吗?当然不是,这只不过是苹果公司故意做出的这些行为。因为乔布斯认真分析用户心理后得知,如果用户不是听到苹果产品一直非常抢手,即使有钱也不一定能够买到,那么还会吸引用户马上购买吗?当然不会。自从苹果上市之后,无论市场对于苹果产品的赞赏度有多高,苹果都会沉住气,耐心地去开拓市场,让产品在市场中一直处于“饥饿”的状态中。因为乔布斯坚定地认为,这样做对于产品价格的稳定性以及对产品升级的控制权可以带来积极意义,而这就是苹果在现实发展中获胜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