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让课堂充满幽默
10639000000075

第75章 此“深情”非“彼深情”

可以这样说,在小学里,几乎没有一节课是风平浪静、一帆风顺的。在教学中,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意料之外的事,原因很简单,学生是活生生的儿童。因此,教育心理学要求教师具备敏感、迅速而准确的判断能力和随机应变的本领。

例如,有一次在师范附小的阶梯教室里,座无虚席,听课的老师、学生们正听我讲授《马背上的小红军》。

一个学生刚朗读完第一段,他的同桌就站起来问:“于老师,深情是什么意思?”

这课我上过好几次,从来没有人提过这个问题,我备课时也从未考虑过,第一段是这样写的:“陈赓同志回顾自己革命经历的时候,曾经深情地谈起这样一件往事。”

这里的“深情”显然不能按字面解释为“满怀深厚的感情”。这个情是很复杂的,在学生没有读懂全文之前,即使老师把自己的体会讲出来,学生也很难理解。

全体听课的老师都望着我,看看特级教师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我首先肯定这个问题提得好,说明这位同学读书动脑子了,然后说:“等学完课文咱们再讨论这个问题,我想提问题的这位同学一定会自己找到答案。”

课文学完了,我请她说说对“深情”的理解。她是这样说的:“陈赓感到不该轻信小红军的话,他看到小红军的干粮袋里装的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时,他后悔极了,感到对不起这位小红军。”

“不错,这个‘情’里,有后悔之情。”

她接着说:“小红军宁肯牺牲自己也不愿拖累别人,他这种精神,陈赓每次谈到的时候都很敬佩。”

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补充道:“这里还有赞美的意思。”我作了小结:“这个‘深情’,有后悔之情,有责备自己之情,有敬佩之情,有赞美之情,当然,还有怀念之情。陈赓每次说到这件事的时候,总是怀着这样复杂的感情,所有这些,同学们都通过读课文体会出来了,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很有道理的。”这时,我明显听到了听课老师的赞赏声。

假如我一开始就作解释,教学就会黯然失色。

这种教学机智,来之于教师对教材的熟悉,来之于“学生为主体”和“授之以渔”的教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