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精妙在于艺术性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产生顿悟,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而不是把预先设计的教案表演得如何淋漓尽致。纵观教育名家的实践操作,无不体现一个“活”字,表现出非常高妙的教学机智和导控艺术,即教师的导控、学生的学思,不断优化重组,形成重心始终在学生的动态调控。在这种情境中,往往会有“红杏出墙”的景象。学生冷不丁地提出教师预计不到的问题来,这正是学生情趣高涨、思维活泼的体现,是教师导控成功的表现。可惜,有的老师却没有认识到这是自己营造的成果,反而认为学生破坏了自己设计的课堂流程而不高兴,没有充分地给予关注和尊重,抑制了学生的热情。也就是说,提倡学生积极思维,却不自觉地从另一方面给予限制,结果,抵消了原先所提倡的内容,甚至带来副作用。有一次,笔者在某地听一位青年教师讲《驿路梨花》一课。起初,由于这位老师切入、导控得相当好,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当老师讲到“我和老余决定在这里过夜”时,突然,后排的一位男同学站起来问:“老师,他们是不是这时决定住下的?”老师一愣,随即不高兴地说:“课堂提问要先举手,你提的问题不是重点,我们课后再讨论,请坐吧。”应当说这位学生提的问题相当好,它隐含着小茅屋处于深山老林之中,极大方便了过路人的内容。可惜这位老师没有“随波逐流”,抓住这点,带动全篇,尤其是他抑制了提问学生的热情,影响了其他学生的情绪,使课堂气氛逐渐冷淡下来。最后,整堂课趋于失败。
可见,“随波逐流”也是一种导控艺术。它要求教师要有渊博的学识、应变的机智、人文的思想,这只能从不断地学习与反复的实践中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