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让课堂充满幽默
10639000000019

第19章 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从心理学角度讲,激发是指把学生已形成的潜在需要调动起来;兴趣是指乐于接近寻求和获得知识的一种倾向或需要。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把学习当做有乐趣的事,学生才会“学而不厌”,才能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的探索,认真的思考,进而发现并掌握某些新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造。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

(一)应多运用逆向思维

所谓逆向思维,是指与原来或规定的相异的方向思考的一种形式。运用它,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探索过程,不仅能获得现有知识和技能,还能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新情况,发现未掌握的新知识,甚至有所创造。

一般来说,对于课本中的一些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认识,绝大部分都有明确的结论,老师再讲,学生也不能产生好奇与兴趣。但是,如果运用逆向思维,提出一些与所谓定论相异的见解,则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譬如,我在讲《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时,曾问:“本文中最可笑的人物是谁?”学生都异口同声地说是蒋干,而我们就向学生表明是曹操,学生都瞪大了疑问的眼睛。我就抓住这时机引导学生看课文,找出有关曹操的情节讨论。学生饶有兴趣地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提问时学生争相发言,最后形成了统一的认识:曹操的一可笑在于轻信在帐下多年而没有脱颖而出的蒋干,二可笑在于轻信蒋干带回来的假信,三可笑在于鲁莽地杀了蔡瑁、张允两员大将。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也活跃了,思维的空间也扩大了,进一步探讨问题的兴趣也激发起来了,学习的效果自然也就大大地提高了。

(二)要让更多的幽默进入课堂

幽默不仅可以创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还可以让学生在“笑”中学会思考。“高兴的记忆永不忘”,“让每堂课都有笑声”,这是我们对自己提出的基本要求。如,我在讲《治平篇》这课时就曾这样导入新课:“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那么,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呢?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治平篇》吧。”这样,把“计划生育”这个现代词汇应用到古文上来,立刻便引起了学生的好奇而急于求知,这节课也就成功了一半。所以,合适的幽默在课堂中必不可少,寓乐于教,岂不快哉!

(三)要大胆地把课外材料引入课堂

中学语文教材选编了许多名家名篇,这固然很好很有意义,可单靠这些,很难满足学生日益增加的求知需求,也跟不上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步伐,学生对课本课堂的兴趣也就可想而知了。为此,我们改变了过去只局限于讲课本的做法,而是大胆的把课外材料引进课堂。

1.介绍现代科技发展的动态

几年来,我们一直订阅《国外现代科技动态》《科技博览》等书,把上面的新内容及时地介绍给学生:宇宙飞船对接,人造心脏,克隆技术,天外飞行体,逝者冷藏,人工合成食品,数控机床,计算机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等。每当把这些新颖的东西引入课堂,往往连最厌烦语文的学生也能凝神静听、心驰神往、兴趣倍增。

2.把名篇佳作带入课堂

这几年,我们一改过去“禁书”的做法,把与课文及与学生思想生活紧密相关的一些小说、杂志、报纸等推荐给学生,如:《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呐喊》《人间喜剧》《莫泊桑短篇小说集》《欧·亨利短篇小说集》《古文观止》《中国青年》《读者》《中国青年报》等名著报刊。这样,不但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阅读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当老师讲到有关的篇目时,他们就可以从容不迫、主动积极地回答问题,而且还可以向纵深发展,因有所创造而兴趣大增。

3.把其他学科内容引进语文课堂

如引导学生从说明文角度阅读《立体几何》的一些章节,指导学生分析《物理》教材的层次结构,撰写《力学概论》《英语与汉语语法比较》等说明文。学生从中了解到学科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就更增加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

(四)努力创设竞争环境

心理实验研究表明,人脑处于竞争状态时,效率要比平时的效率高许多。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对即使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竞赛活动也会渴望胜利,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件的本身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争中去。为此,我们经常在课堂上组织开展各种比赛活动。如:诗歌背诵比赛、散文创作比赛、口头作文比赛、出抢答题、脑筋急转弯题等。竞赛使大脑机器处于高速运转状态,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充满了兴趣,心里充满了愉快,同时训练了现代人所需的自信与竞争的心理。

(五)要充分利用情感的激励作用

积极而健康的情感对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身心的巨大潜能有重要意义。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一直注意师生间的情感的交流与传递,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激发学生思维活跃的目的。我们认为,当学生回答正确或有所创造时,教师应用赞许肯定的态度予以表扬;当学生对老师或课本的讲解提出质疑时,也不可粗暴地打断或强行制止,而应耐心地让他讲出来并加以鼓励;即使学生在出现错误、误答时,教师也应在平等的氛围中与学生共同讨论,加以纠正。“亲其师,信其道。”有了这种情感交流基础上的平等和谐,学生怎会不愿意上语文课呢?

点评:只要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这些方法加以合理的运用,就会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就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我们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这也充分体现了爱因斯坦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著名的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