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让课堂充满幽默
10639000000018

第18章 语文教学中的幽默做法

语文知识及某些课文内容大多是枯燥无味的,但有个性的语文教师教起来,也能收到幽默风趣的效果。如前所述,不论何种操作方法,幽默之所以产生,根本的一条就是反差。出人意料的反差是引笑机制的关键所在。下面介绍几种具体操作方法。

(一)移时错位

这里包括两种方法,移进法和错位法。这两种其实都是错位,前者是时间错位,后者是空间错位。“移时”就是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突破时间的限制,把古代事物与现代事物“生拉硬扯”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幽默效果。比如说到屈原《涉江》,其中有一句“接舆髡首兮”,古代许多刑罚很残酷,而“髡首”却很有意思,是剪去头发。按我们今天的想法,这等于是免费理发、美容,多惬意,而其实这是一种很深的精神折磨。这叫“古为今用”法,把古事拿到现在用。相应的也有“今为古用”法,比如王充的《订鬼》,教师有意识地错解标题,让学生辨析,订鬼就是把鬼装订起来吗?

“错位”可以是人际关系的错位,也可以是空间地域的错位。比如长辈请晚辈“钧裁”,下级请上级“拜读”自己的报告,这是人际关系的“上下错位”。又如在普通话的讲述中插上一两句方言,在汉语教学中插上一两句英语,这是空间地域上的“左右错位”。移时错位是有意识地违反逻辑上的同一律而闹出笑话。同一律要求同一对象在同一时间或同一空间或同一关系下,只能用同一概念去表达,保持其同一性,而当时间、空间或关系改变的时候仍用同一概念去表达,就会闹出笑话,产生幽默效果。

(二)褒贬换用

褒义词用在该贬事物上叫褒词贬用,贬义词用在该褒的事物上叫贬词褒用。比如在讲到语言的修辞效果时,可以举个例子,“这个家伙明知罪行严重,内心十分恐慌,但是他居然‘从容不迫’地抹桌子、揩椅子,好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的样子。”“从容不迫”就是褒词贬用。又如为了褒扬某个人或某一事物,先以贬的形式出现,在极贬之后突然提出褒义,形成一种强烈的反差,学生一旦领悟之后就会产生喜剧效果。其实褒贬换用也是一种错位。与之相似的还有平常的场合使用郑重其事的语言,庄重的地方使用平常的语言。比如毛泽东同志的《反对党八股》,拿洗脸打比方,主席说:我们每天要洗脸,并且许多人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调查研究一番,生怕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听众听到这里禁不住大笑起来。

(三)夸张变形

有时故意把大事化小,把小事夸大,从而造成反差,产生幽默。比如“不过就是浪费了二百万,区区小事,何足挂齿?权当交一次学费吧。”这是大事化小。又如,“正当你胆大妄为擅自使用我的橡皮擦的时候,恰好被我撞见了。”这叫小事夸大。

(四)无中生有

把原本没有的硬塞进去,或者根本不可能有的假设其有,也能产生幽默的效果。比如《荷花淀》写到水生嫂听到丈夫把家里事托付给她时,课文写到:“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就这么一句话写出了一个中国农村妇女对丈夫的痴情、对家园的热爱,这两种感情自然地统一在这朴素的话语中。为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原作的妙处,教师不妨假设一种写法与之比较。“女人定了定神,从嘴里吟出一首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孩子他爹,你就放心大胆地去吧!”学生听完哄堂大笑,在笑声中进一步领悟到原作的真挚、自然、细腻。

(五)画蛇添足

本来无须加一个尾巴,却有意识地加上一个尾巴,也能产生诙谐的效果。例如《林黛玉进贾府》说到迎春,文中用了一个比喻“腮凝新荔”,指红润的脸颊宛如新鲜的荔枝。教师说到这里加一句:“当然是像荔枝肉,不能像荔枝壳。”又如黛玉见到贾母时,贾母一把把她“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教师插一句:“谁敢不哭?哪个敢笑?”这么点一下,学生更加明确贾母的特殊地位。

(六)导入情境

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或教授语文知识的时候,突然把学生拉扯进去,带入课文情境之中,局外人、旁观者陡然进入内里,也能使人笑起来。

其他还可以采用谐音双关、插说故事、制造矛盾、形象描述等方法,渲染课堂气氛,变呆板、枯燥的分析解说为风趣、诙谐的启迪智慧。语文课的教学幽默要注意教育效果,切忌庸俗无聊、低级趣味,不要流于油滑,不要讽刺挖苦学生,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应始终想到是为教学服务、为育人服务。此外不要只用一种方法,要常换常新。总之要注意幽默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

幽默成在舌耕,功在思考。上面介绍的只是几种方法,其实语言本身如果善于变化处理,也能产生反差,起到幽默的作用。

总之,语文课的教学幽默融教育性与趣味性为一体,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教育的内涵。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恰当灵活地运用教学幽默进行教学,使语文课堂上有了笑声,给语文课增添了艺术的魅力,学生语文学习活动有了欢快的情趣,优化了教学育人的环境,从而有助于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和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