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让课堂充满幽默
10639000000013

第13章 课堂教学的实践

每一位富有事业心的教师,无不希望自己的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充满活力。这些除了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外,还要求教师具有幽默这一种特殊的本领。设计幽默导语,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而且能以趣激学,提高课堂效率。不懂得运用幽默的教师即使知识渊博,也算不上是真正优秀的教师。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导语设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优劣,而幽默的导语,则能集中学生的视、听,使刚进教室的学生摒弃一切芜杂的、混乱的、烦琐的念头,集中注意力,从而为探索课文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开辟道路。下面结合教例介绍几种导语的设计方法。

(一)故事法

先讲述一则小故事,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往往能给课堂创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氛围,如讲授《竞选州长》时,我是以一个“小故事”开头的:

同学们,我先讲一件马克·吐温的轶事。马克·吐温在发表了《竞选州长》的小说后,一次在大街上遇到了纽约州州长霍夫曼。霍夫曼见到这位大名鼎鼎的演说家,极为礼貌,对他说,“马克·吐温,你知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最坚固,什么东西最锐利吗?我告诉你,防弹轿车的钢板是最坚固的,我手枪里的子弹是最锐利的。”马克·吐温听了微微一笑说:

“先生,我了解的跟你不一样啊,我说世界上最坚固、最厚实的是你的脸皮,而最锐利的呢?是你的胡须,你的脸皮那样厚,你的胡须居然能刺破它长出来了,还不锐利吗?”这则小故事让同学们明白了马克·吐温的语言多么幽默辛辣。他们再读一读《竞选州长》这篇课文,就更能了解马克·吐温小说幽默的语言和卓越的讽刺方法了,这样的导语使学生忍俊不禁。这则小故事看似闲话,但学生听了十分轻松而又十分专注,其心境处于一种愉悦状态,学生不必在死记硬背上下工夫,甚至没意识到在进行语文教学,可他们却实实在在在一阵快乐的笑声中感受了解到了马克·吐温的语言特色。

(二)设疑法

幽默设疑,离奇风趣,令听者心驰神往,如同磁石吸引指针,能一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解的兴趣,如讲《草地晚餐》时,教师说:“今天我们来学吃晚饭。”一句话,出人意料,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急切地等待着解释。教师接着说,大家可能以为吃饭不必学,但今天这顿晚饭我们难以下咽,所以要学,这是什么晚饭,是《草地晚餐》。寥寥数语,幽默风趣,迅速完成学生思绪的转移,又顺理成章引出课文。教师继续说,“现在请大家步入草地餐厅,我们一起来尝尝这顿晚饭”,既抓住了课文的主要情节,又为继续教学打开了畅通之门。

(三)广告法

现代生活中,许多广告以其独特的语言结构,广为流传,深为大家所喜爱。对一些说理的议论文,空口说教,不易理解,导读时,巧用修辞,套以广告,倒即刻牵住学生的听觉神经,在理解中捕捉画面,使哲理深入浅出。如《理想的阶梯》一文时,教师拟了一则广告:“你想考一百分吗?”语音刚落,学生争着说:“想!”教师接着说:“那请服《理想的阶梯》这剂良药,本药根据祖传秘方,采用先进技术配方,无效退款。现在把这剂良药免费送给同学们。”巧设比喻,扣响学生的心弦,学习《理想的阶梯》的意义渗透其中,对理解课文起到了催化促进作用。

(四)通缉令法

通缉令是公安机关通令授捕在逃犯的一种命令。我们可利用这一庄重而严肃的形式,依据课文内容,进行反向导读,寓庄于谐,在逆向思维中学到知识,明辨是非。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可这样设计导语:“鲁提辖,男,39岁,膀大腰圆,满脸络腮胡子,因三拳打死镇关西,畏罪潜逃,若有人捕获前来开封府,可指告到官,可得赏钱一千贯。”看过课文的学生都为鲁提辖鸣不平,我们就带着他的“罪行”进入课文,展开辩论,从中明白道理。

(五)抖包袱法

相声中故弄玄虚的抖包袱法,令人捧腹。在导入新课时,教师扔出“包袱”,故意制造玄妙的气氛,就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讲《松鼠》时,教师这样导读者:“报告一则重要消息。”学生全神贯注地等待下文,教师接着说:“南郊公园新进了一些松鼠。”学生惊疑地问:“真的?”继而兴奋地议论。这时教师显出惋惜的神态说:“昨天丢了,请同学们都来找找。”同学们七嘴八舌,有的说不知松鼠长得啥模样,有的说到哪儿去找。教师乘机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请来了法国学者布丰来给我们介绍松鼠的有关情况,同学们听了后一定会找到答案的。”这样的故弄玄虚,往往能引起学生感情的波澜,使学生在兴奋有趣中进入角色,领会课文内容。

点评:步步为营,巧妙设喻,故弄玄虚地抖“包袱”,为什么“春节晚会”上的相声、小品大受欢迎?幽默其实是一种做人不可缺少的优良品质,是人生中像阳光、空气一样不可或缺的元素。试想,没有笑声的生活是怎样的一种生活?没有笑声的课堂是怎样压抑的课堂?而作为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老师,多一些幽默、机智,对学生一生的修养都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