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通史
10635500000407

第407章 引言

红巾军领袖朱元璋在元末大动乱中脱颖而出,翦灭群雄,于公元1368年建立明朝,是为明太祖。明建立之初即在政治上,通过废丞相、封诸王、设行省、分兵权等举措强化了以专制皇权为核心的中央集权;在经济上锄强扶弱、打击豪强、与民生息,极力维护国家的统治基础;在文化上独尊程朱、倡导理学,强化精神控制。这一体制经朱元璋、朱棣等人的致力实践与推行,对明初社会秩序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明朝取消了元的驱口、驱奴制,通过黄册、鱼鳞图册控制土地人民,使生产力大大解放。明中期以后,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黄册制度破坏,在张居正等人的推动下,实行“一条鞭法”。在农业、手工业中,商品经济因素日益增加,生产中雇佣劳动开始向规模化、组织化发展。永乐年间,明朝着力向海外拓展,曾派遣郑和率大规模船队到海外宣扬国威,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明末,宦官专政,明政府为对付女真族后金的外侵,和镇压闯王李自成的起义,不断加税,“辽饷”、“剿饷”、“练饷”给百姓加深负担,政治腐败,为官贪污成风,是明末的一大痼疾。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军攻克北京,明朝灭亡。在明代,封建文化极为繁盛。思想界产生了王守仁、李贽等著名人物;小说成就辉煌,《水浒》、《三国演义》、《西游记》等作品名闻于史;汤显祖、袁宏道及徐渭等文学艺术家领一时风骚;徐光启、宋应星、李时珍及徐霞客等科学家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当时,还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