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通史
10635500000399

第399章 元大都建成(1292年)

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开始在原中都建筑群的东北营建新城,称之为大都,即“伟大的都城”,也被称为“可汗之城”,《马可·波罗行纪》中称为“汗八里”。它成为蒙古君主们的冬季驻地,而上都府仍是他们的夏季驻地。至元三年(1266年),蒙古国安肃公张柔与行工部尚书段天受命同行工部事,领导中都的建设工程。至元九年(1272年),令改中都为大都。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全部竣工。它的布局基本上合乎我国古代帝王都城的理想设计方案。城有外廓城、皇城、宫城三层。大都城的外廓城周长二万八千六百米,南北略长,呈长方形,四面共有十一座城门:北面二座城门,东为安贞门,西为建德门,东面三座城门,自北而南依次为光熙门、崇仁门(相当于今东直门)、齐化门(相当于今朝阳门),西面三座城门,北至南为肃清门、和义门(相当于今西直门)、平则门(相当于今阜成门);南面三门,中者称丽正门,东为文明门,西为顺承门。元朝皇宫分三组列在琼华岛及其周围湖泊两侧。分别为太子、皇太后所居的隆福宫和兴圣宫在西侧,湖泊东岸的宫殿属于皇帝,也就是现在紫禁城的前身。三座宫殿的四周围墙,当时称萧墙,也就是皇城。皇城外的居民区,沿着整齐的纵横街道,划分为五十坊。大都城的建设根据《周礼·考工记》对都城“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要求,商业区分布在北部三处。定名大都的当月,朝廷的中书省署在大都建立,皇帝通过它把统治的势力伸向全国。大都城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