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国通史
10635500000299

第299章 安史之乱(755年)

唐玄宗末年,节度使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历时八年之久的叛乱,史称“安史之乱”。节度使一职始设于唐睿宗时期,仅是统领边防军镇的使职。唐玄宗为控制和防御周边各族,将节度使增为十个,节度使们权力也大大增加,除管军政外,还兼管本道民政及财政,权势积重。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败坏,中央军备空虚,天宝元年(742年),全国兵数为五十七万余名,边兵竟占四十九万。安禄山即在此外重内轻、尾大不掉的局面下起兵叛唐。安禄山于天宝元年任平卢节度使,后来身兼平卢(今辽宁朝阳)、范阳(今北京)、河东(今山西太原西南)三镇节度使,兵力雄厚。起兵之前已派人摸清了唐朝的底细,认为朝廷腐朽、实力空虚,时机已经成熟,又因与宰相杨国忠争权,遂于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以讨伐杨国忠为名,自范阳起兵。河北州县,望风瓦解,唐朝的郡守、县令或逃或降,或被擒杀。叛军军锋迅速指向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唐玄宗派遣大将封常清到洛阳募兵六万,这些新兵未经训练,很快为叛军击败,洛阳失陷。封常清与驻屯陕州的大将高仙芝一起退守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玄宗听信监军宦官的诬告,杀死高、封两人,起用病废在家的老将哥舒翰统兵赴潼关。次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令部将史思明经略河北。安史之乱全面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