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做有智慧的校长
10626800000039

第39章 也看“反思的习惯”

终于静下心来,能读点书。能读点书,就会有灵感涌现。能读点书,就会有所触动,进而有所思考,便有了记录的想法。

同样,这阵子就有这样的美妙想法。

读《人民教育》2011年第6期之《办“大写”的教育》一文,便有了搅动我心灵的文字和举措。

反思卡——让2300名学生在晚自习前完成心灵的拷问。

今天,我进步了没有?多?少?一般?

今天的功课完成了没有?没完成,是什么原因?是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

除了学习,我的道德修养有没有进步?没有进步,哪些方面做得不好?

除了学习、道德,还有身体,有没有进步?吃早餐了没有?有没有浪费?是否科学?坚持跑步了没有?

还有心灵的健康。有没有嫉妒别人?有没有小心眼?有没有不团结?

如此等等。我没有看到该校的反思卡。但我想,这一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和灵魂的提升。

这个想法绝对好!时间也不长,只有3分钟。上个厕所也要5分钟。不管是即将高考的学生,还是刚入校的儿童,这点时间绝对能挤出来。只是看你挤不挤。

正如读书,有些人说没时间。其实时间多得很。将无用的事丢掉,做有用的事,时间不是就有了吗?

再往深处想,这种反思卡的填写需注意两点:一是能不能坚持下去。二是如何防止应付。这个社会应付的事太多了。如果学生不是真反思,而是应付,那则是多此一举了。

解决之道在何处,陶行知先生的每日三问,曾子的每日三省吾身,曾国藩的每日写日记、练字、读书等,都是很好的范例。讲明白、讲透彻是一回事,而自悟自管则是另一回事。

但不管怎样看,这种方法总是会让一部分学生受益终生的。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一种反思自进的习惯。

而习惯,则是千金难求的。

我爱孩子们,更爱充满灵性、师生心心相印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