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恐龙真相
10623700000022

第22章 慈母龙

慈母龙长9米,高2米~2.5米,重3吨~4吨。慈母龙巢的数量最多,1平方千米的范围就发现了40多个。这些巢筑在高地,直径约2米,呈盆状,下垫泥土和小石子,这样的巢可以利用多年。每到繁殖季节,慈母龙回巢产蛋,每巢约25枚,排列成圆形,蛋上面覆盖植物起保温作用。

家族档案

中文名称:慈母龙

拉丁文名:Maiasaura

生存年代:晚白垩世

化石产地:美国蒙大拿州

体型特征:长9米

食性:树叶、浆果以及种子

种类:鸟脚类

释义:好妈妈蜥蜴

1978年夏天,在出现小行星撞击说的同年,年轻的霍纳及好友马凯拉来到落基山山脉大瀑布市的丘窦镇勘察化石。这里有一间石头小店,专门出售当地所产的矿物与化石,霍纳与马凯拉想在这里先摸摸底,了解一些相关的情报,便与店主布联多老太太聊了起来。在得知此地仅有一些鸭嘴龙的零散化石后,他们觉得有点失望。

此时突然大雨倾盆,下雨天留客天,布联多老太太便留霍纳哥俩喝杯热咖啡。或许布联多老太太觉得眼前两个小伙子有点学问,便拿出了一个咖啡罐,说里面有些前几天在蛋山捡到的小化石,想请他们帮忙看看是什么东西。说着就把小骨头倒在霍纳与马凯拉面前。霍纳哥俩不看则已,一看吓一跳,激动得半晌说不出话来,眼前竟然是一颗恐龙的胚胎化石,而且是北美洲第一颗恐龙胚胎化石。古生物学就是这样神奇,幸运之神经常在你周围晃荡,就看你有没有及时抓住。

此后,霍纳与马凯拉在蛋山进行了大约10年的艰苦的发掘和研究工作,发现了数种恐龙的巢穴、恐龙蛋和待哺育的幼龙化石,完成了恐龙筑巢以及亲子行为的研究,成果震惊全球。遗憾的是他们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马凯拉于1987年在野外工作时不幸逝世。

现在我们知道,在蛋山上生活着三种恐龙,即鸭嘴龙类的慈母龙、棱齿龙类的跑山龙与伤齿龙。慈母龙长9米,高2米~2.5米,重3吨~4吨。慈母龙巢的数量最多,1平方千米的范围就发现了40多个。这些巢筑在高地,直径约2米,呈盆状,下垫泥土和小石子,这样的巢可以利用多年。每到繁殖季节,慈母龙回巢产蛋,每巢约25枚,排列成圆形,蛋上面覆盖植物起保温作用。同时发现的长30厘米的慈母龙幼龙骨骼、反刍的食物、巢穴旁的足迹等证据表明,慈母龙要细心照顾幼龙很长一段时间。这些幼龙的骨骼关节处于半发育状态,所以幼龙不能独立行动,只能依赖爸爸妈妈的养育。目前已经发现了300多具慈母龙骨骼,覆盖了各个年龄段,对研究恐龙的生长过程有很大的意义。

恐龙知识全接触

小行星撞击说

在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众多学说中最引人瞩目的是“小行星撞击说”。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路易·阿尔瓦雷斯和他的儿子——地质学家沃尔特·阿尔瓦雷斯以及两位原子化学家弗兰克、阿萨罗和海伦·米歇尔,共同提出了一个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他们在意大利亚平宁山脉古比奥附近的白垩世至第三纪地层的交界处采到的岩石样品中发现,在2厘米厚的红色黏土中铱的含量较高,比正常含量高数倍。铱属于铂族元素,在地球表面相当稀少,大多集中于地核。在太阳系中其他星球上它的含量颇高,如小行星与陨石上的铱含量就比地球上的含量高1万倍。此外,他们在看到的地层内还找到了与小行星相同的金、铂等元素。据此,他们提出:在6500万年以前的白垩世末期,一颗直径为10千米、重约127万亿吨的小行星以每小时1千米的速度与地球相撞,最初产生的冲击波直径可达400千米~500千米,这突如其来的劫难必然引起海啸以及火山爆发。这个小行星也可能自身气化,向太空散发出煤气和水蒸气,形成体积比小行星大100倍的尘埃。这些气体和尘埃弥漫于大气层,使日月无光,天昏地暗,阳光无法穿过大气层,造成了“核冬天效应”。植物因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食物链中断了,恐龙以及绝大多数中生代生物灭绝了。另一方面,光合作用被抵制后,大气中的辐射热增强了,形成了含氮的酸雨,或释放出砷、锇等有毒元素。在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恐龙便在劫难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