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精典教育:教育漫话
10622200000008

第8章 德育的具体意见(三)

教会孩子如何交朋友

此外,父母要注意,对子女的行为举止最有影响的人是他们身边的朋友。人类是一种模仿力极强的动物,孩子的举止大多都是模仿得来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子女要认真地选择品行良好的伙伴,对顽劣的孩子敬而远之,其间父母也要把把关。

我在前面提到过,仆人为了讨好孩子,减低了父母斥责孩子的力量,损害了父母的威信。除此之外,仆人的陋习、恶俗的语言和狡诈的心思,父母如果不加注意,都会被孩子模仿。

要百分百防止这种弊端是很难的。如果你的仆人都是品德良好、知情达理的,孩子不会沾染一点儿恶习,那是你真走运了。

但是,孩子沾染陋习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所以对仆人带来的弊端我们还是应该尽力去防止。

为达到这个目的,孩子在父母和师长面前应拥有他们这个年纪该有的自由,不可无故添加不必要的约束。

孩子想做天真的、幼稚的游戏,只要对他人没有恶意,父母该鼓励他们怎么开心怎么玩甚至可以和孩子一起玩,绝对不要摆出一副严厉的表情,训斥他们瞎闹。请想一想,孩子如果感觉在父母面前拘束,肯定会选择远离父母,接近仆人。这样就是父母亲手造成的伤害了。

除此之外。凡是孩子心爱的东西都可以从父母那儿得到,并且应由父母亲手给予。父母要警告仆人不能把烈性的饮料、酒以及玩具等东西给孩子,以获取孩子的好感和欢心。

伴侣对孩子的行为举止影响是最大的。对此,我们有必要多交流些。

有些父母可能存在这样的忧虑,如果把孩子放在家中,孩子肯定会和仆人接近;如果把他们放出去,他们又难免受到各种恶俗社会思潮的毒害。但一直待在家里,不接触社会,孩子就不懂人情世故,还会变得胆小怯懦或骄傲自大。

的确,这两个选择各有利弊。让孩子多接触社会,他的胆量自然会变大,人际交往也能处理得更妥当。但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相对而言,学校还是比较安全的。

父母把孩子送进学校的初衷是为了让孩子接受古希腊、罗马的文化,学点儿希腊文和拉丁文,并不是想让他变成一个有胆量的人。但学校里不可避免地存在暴力、粗鲁和欺骗,这与把孩子培养成一个高尚的人的目标背道而驰。

学校教育虽有优点,私家教育虽有缺点,但两者相比,我认为后者更为可取。

孩子留在家中,和亲人比较亲近,既能保持自己的纯洁和谦逊,也比较容易习得一些好品行,将来成为有用之才。大多数女孩子就是在家庭环境中长大的,这并不妨碍她们成为能干的女人。所以,在家接受教育可以成为成功人士,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此外,要培养孩子镇定、沉稳的性格,就要对他们粗鲁或喧闹的行为加以提醒。

反对私家教育的人认为,家庭只能教育出怯懦无能和不懂人情世故的孩子。这个说法是片面的,以上两种不是私家教育的必然结果,也并非不可预防。况且,德行比人情世故更难获得,好德行一旦失去就很难恢复。

首先私家教育为孩子提供了一个简单、和谐的成长环境,社会上流行的邪恶少之又少,这对帮助孩子获得良好品行至关重要。

其次,细心的父母会帮助孩子练习好德行,进而内化为习惯。在全面的照看下,孩子才不会堕落。

最后,青年只有在锻炼出不屈不挠的意志,能洞察人情世故,知道社会上的种种诱惑和危险后,才能离开父母和师长的保护。这样才能确定他的德行不会轻易动摇,否则很容易陷入危险。

话说回来,青年人的羞涩、畏怯和不懂人情世故完全可以通过交际来治好。

但是,以孩子的纯真无邪为代价,来换取一点点人际交往技能,以使孩子增加点儿自信,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

培养孩子良好的德行永远是第一位,如果因和没有教养的邪恶的孩子交往,学会了狡诈粗俗,甚至动摇自己的德行,这是得不偿失的,孩子的一生都有可能被毁掉。

并且,孩子一旦进入社会,一方面固然可以增加一些知识与自信,同时也容易使他们失去德行。

在孩子形成良好的德行之前,谦逊和服从使他们更适于接受教导,所以父母大可不必过于注意自信的养成,最应该花时间、下苦功的,是使孩子参加更多实践,具备良好素质。

至于孩子长大后如何与人交往,融入社会,我们后面再讨论。

关于老师及家庭教育

基于学校教育对孩子的潜在危害,我不得不在此多说两句。

第一,学校里孩子的素养参差不齐。社会上之所以有些人平庸低俗,缺少最起码的礼仪,关键就是儿时多与顽劣的孩子为伴,学会狡猾、欺骗,养成虚伪、懒惰的陋习。

当然,这一弊端我并不是归咎于老师。因为首先一个老师就得管教少则几十个多则几百个学生,他很难兼顾每个学生的发展。

其次,除了孩子集聚在学校的时间,老师没办法时刻照顾他们。

而且,在应试教育制度下,老师自然把让孩子考出好成绩当作重中之重,对于其他方面,只要学生不犯天大的错误,老师不会主动给予什么指导。

也就是说,除了成绩,孩子的其他方面都是与同伴一起发展的,当然包括恶习、暴力、厌学。

和学校老师相比,家里的导师既能教授孩子必学的知识,还能有针对性地指导,监督他们的行为举止,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后者是学校老师很难做得到的。

社会上的确有些人,因为胆量非凡,敢闯敢拼,取得了成功,但做父亲的人却普遍地认为这是通向成功的必经之路。于是,希望自己的儿子尽早变得冒失莽撞,把儿子在学校中学到的小计谋当作谋生的本领,以为靠它就能生存。

殊不知,良好的德行和修养才是唯一可靠和保险的方法。

学校里,同学间的戏谑欺骗,或合作偷盗一座果园,这都只是游戏,孩子必然不能学到可以指导人生的真理。

相比之下,父母如果在家给孩子请一个青年绅士,他们就能更快地学到正直、宽容、严谨,这些都是成功人士必备的素质。

让文法学校里面最优秀的学生,和一个在家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同龄孩子在一起,前者可能因无知在礼仪礼貌方面露怯,甚至贻笑大方,但后者却可以自如地施展早已成为习惯的优雅的行为举止。

各种各样的利益形成了社会上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为了个人利益最大化,肯定有人耍心眼,玩计谋。

父母如果是这种人,那么没有判断力的子女会仿效父母。渐渐地,同学之间开始充斥欺骗、狡猾。如果你放任孩子在学校里凭自己的倾向选择伙伴,他就会不可避免地受不良风气的影响。

世风日下不假,但虔诚的基督信徒没必要抱怨道德滑坡,真正值得他们关心的是,如何使下一代的品行不堕落,知识不退步。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得从青年的教育入手,从小打好基础。没有做人做事的原则,长大后再多的教导也只是徒然。

英国人的绅士精神享誉世界,原因是我们学问严谨,品德高尚,举止文明。要将这种精神代代传承下去,我们应特别注意培养和维护青年的纯洁、沉稳和勤奋的美德。

近来海上发生的一些事情值得我们反思。勇敢是我们英国人的祖先留下的遗产,却被现代人的浪荡、腐败、奢靡消磨。一个被荒淫的行为瓦解的军队,再骁勇善战也只是徒有虚名,他们既不能保护国家,更不能耀武邻邦。

如何成功培养孩子的德行是教育过程中需要攻克的难题。这种德行不是冒失莽撞,不是任何一点点混世的技能。它的确很难培养,所以在父母心中必须是重中之重。导师在进行培养时,要尽力使孩子把优雅的行为举止当作一种快乐,直至根深蒂固,成为一种本能。

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就容易。简单、和谐的家庭氛围,父母的细心照看,导师的行为示范与教诲,都为德行培养提供良好的条件。所以,家庭教育是达到教育目标的最好、最安全的办法。

如果家庭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面孔,父母就应使孩子习惯陌生的面孔。

如果子女具备了和有学问的、有教养的人交际的能力,那就给他们机会多锻炼。比如,父母外出访客时,可以带上子女,让他们多见见世面。

不过,有的父母还是想给孩子全面的照看、及时的指导,使他们少受仆人恶习的沾染,会把孩子留在家中教育。事情到底该怎样处理,并没有统一的规则,父母只需斟酌自身条件,做出选择即可。

说到这里,可能还会有人疑惑,家庭教育缺少伴侣,而一般学校又不利于培养德行。或许,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将来大家会想到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