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一些能够佐证或印证我的教育方法的案例,或运用我的教育方法后教育效果得到显著改善的案例。我把些案例附在本篇之后,作为本篇的补充和延伸,以便加深读者对我的道德教育理论的理解。
自尊,是孩子品德培养的重中之重
我认为,教育孩子,应该重视知识的灌输,还要注重品质的培养,尤其是孩子的自尊,要作为重中之重。
因为,有了自尊,孩子就会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所以他在各方面都会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得到别人的肯定、好评。
自尊的孩子不向别人卑躬屈膝,对待任何人都不卑不亢。当然,想要培养出这样的孩子,也是不容易的事情。
关于这方面,一位叫安东妮的太太给我提供了非常好的案例。
下面是安东尼太太的案例。
安东尼太太的儿子叫小皮罗。小皮罗小时候有次上午出去玩,回家后跑到安东尼先生面前说:“爸爸,你教我手工艺制作好吗?”
安东尼先生是当地有名的玩具设计师,觉得小皮罗学习一些手工艺不太好,但因为安东尼太太说手工艺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曾让丈夫教过小皮罗,但是他学习的热情度不是很高,安东尼太太当时觉得儿子还比较小,所以没说什么。
那天突然听到小皮罗提出这样的要求,安东尼太太和安东尼先生都很惊讶。当然,安东尼先生还是很乐意教儿子的,因此立即回答说:“好啊,咱们现在就给你的玩具狗缝制一个漂亮的领结好吗?”
“好!”小皮罗大声答应着。
于是,安东尼先生一边动手做,一边给儿子讲解,儿子听得和看得都异常认真。缝制好了领结之后,儿子高兴地给玩具狗戴上,向我们展示,我们都说小狗变得很绅士。
后来,小皮罗一直缠着安东尼先生教他制作各种手工艺品,积极性很高,当然学得也快。安东尼先生看到儿子的变化,虽然有些惊讶,但还是认真地教儿子。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小皮罗就能从设计到制作独立完成,把他的所有玩具都打扮得漂漂亮亮。
看到儿子在手工方面的进步,安东尼太太高兴的同时,一直心存疑问,不知道儿子是因为什么一下子对手工制作如此感兴趣。
一天,安东尼太太把小皮罗特地叫到面前问:“儿子,你现在的手工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不过,我心里一直有个疑问,你先前不是特别乐意学习这个,为什么现在主动要求学习了呢?”
听到此话,小皮罗红着脸,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那天,有个小伙伴拿着一件手工制作向我炫耀,说是自己做的。在听说我不会做以后,他就嘲笑我,说我太笨了。我听了心里难过,我不想输给那个自大的家伙,心里想着一定要比他做得更好,才回家让爸爸教我的。”
“那么现在,你的手工制作超过了那个伙伴了吗?”
“当然啦!所有的小伙伴都说我做得比他做得好,大家还拜托我给他们的玩具也做一身好看的衣服呢。”小皮罗兴奋地说。
知道了前因后果,安东尼太太明白了儿子之所以学习手工制作如此认真、上心,原来是自尊心在其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他因为不想被人看低才努力学习,安东尼太太为此感到十分欣慰。
发生在小皮罗身上的这件事,让我想起了自己小时候曾经看到过的一个人,他名叫加莱斯,那时候大概30岁,外表邋遢,成天东游西逛,一点儿都不干正事不说,还有偷鸡摸狗的行为。
我每次出去玩的时候,母亲总是告诉我说:“你若见到了加莱斯,远远地避开他走。”在我的印象中,好像每个人见到他都是避而远之,讨厌至极。
可是,加莱斯对这些好像一点儿都不在意,哪怕别人当面说他如何不好,指责他的诸多不是,加莱斯依然是笑容满面,恬不知耻。
现在加莱斯年过花甲,孤身一人,以乞讨、偷窃为生,人见人恨。我想,若是加莱斯有一点儿自尊的意识,也会努力改变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不良形象,那么也不至于落到这种悲惨的境地。
由这两个事例可知,自尊心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地位。
因此,父母要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尊,这就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第一,不能随意讽刺、挖苦孩子。
我见过许多父母,在孩子做错事或者表现不好时,经常讥讽,以为自己这样对孩子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妨碍,事实上,这样做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
有一次,我经过广场,当时有许多人在跳舞。有个五六岁的胖女孩看到翩翩起舞的人们,觉得动作十分优美,就抬头充满期望地对身边一个年轻的妇女说:“妈妈,我也想学跳舞。”
“就你这身材,像个小熊猫,别说学不会跳舞,就是学会了,谁愿意看啊?”听到此话,女孩的情绪一下子低落到了极点,默然转身离开了广场,她的妈妈看到了,撇了一下嘴,跟了上去。
看到这种情景,我心里很不是滋味。年轻的妈妈哪里知道,她不自觉地对女儿说出的这句嘲讽的话已经严重打击了孩子的自尊心,所以父母一定要避免。
第二,不要随便拿孩子与人比较。
可能,一些父母看到别的孩子成绩优异,表现良好,见自己的孩子各方面不如别人,恨铁不成钢,有意无意之中,总说别的孩子好,想以此激励孩子。事实上这样做,不但起不了正面作用,相反会在不知不觉中损伤孩子的自尊心。
有一天,安东尼太太带着儿子小皮罗出去玩,正好碰到附近的威特太太,她带着儿子也刚好走到那里。
威特太太早知道小皮罗的才华,所以见到他们之后,主动迎上前打招呼,然后夸赞小皮罗说:“小皮罗不但知识丰富,而且知书达理,哪方面都好,若是我儿子有他一半优秀,我就心满意足了。”
威特太太的话还没有落音,她的儿子已经气呼呼地转身离开了,威特太太看见了,朝着儿子远去的方向,长长地叹息了一声说:“这孩子,表现不好,还不叫人说,真拿他没有办法。”
听着此话,好像是孩子的错,实质上,父母当着孩子的面随便指责他不如别人,搁在谁身上都会气愤,进而会影响到自尊心,甚至自轻、自贱,别说起不到激励的作用,有可能孩子还不如从前。
第三,父母应该尽早教孩子做事,平等地对待孩子,孩子有了进步,关注的同时并及时表扬等,父母这样做才能不断地巩固孩子的自尊。
有了自尊心,孩子的一切才能朝好的方向发展。
自尊是对自身的评价和体验,是一个人具有积极意义的品质,它与个人的自我价值有关。是维护自己的荣誉和地位的一种自我认知倾向。
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也是密切相连的,是一种积极的个性品质,能够成为孩子前进动力的一种最敏锐的情感。
一个懂得自尊的孩子会在生活中处处考虑到自己的言行是否合适,自己的行为是否优雅,做事情就容易考虑到社会规范,会做高尚的、有品位的、成功的、受人欢迎的人。自尊的孩子做事从自信心、成就感、荣誉感等方向出发,最后达到受人尊敬和自我满足的目的。
可见,培养孩子的自尊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十分有利的。父母应该从小培养孩子要有自尊心。
自尊,是培养孩子美好品质的基础。有了它,孩子才会自重、自爱,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努力争取得到别人的赞誉,并为此尽力使自己各方面表现良好,因此这样的孩子走到哪里都受人欢迎。
相反,若孩子没有了自尊,就不会在意别人的评价,无视自己的不良品德、行为对他人的影响,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所以,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尊,孩子有了自尊,教育就会变得比较容易、轻松。
父母要想培养孩子的自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有耐心和细心,好好关心和爱护孩子。多给孩子创造可以施展才华的机会,多给孩子爱抚的微笑和诚恳的赞许,让孩子在爱中走向进步。
孩子的自尊一部分是靠父母来帮助养成的,父母要懂得尊重孩子,让孩子从小就获得成就感、荣誉感,认为自己了不起,慢慢地孩子的自尊心理就会形成并且逐步完善。
孩子的责任心要从小开始培养
这个是格雷先生提供的案例。
下面是他的记录。
一天,我在家里看书,我的儿子小格雷急急忙忙地跑过来对我说:“爸爸,外面有人打架了,一个高个儿的男孩把帕特里克的头打流血了。”
我放下书,便匆匆地跟着小格雷来到事发现场,看见帕特里克躺在地上,头血流不止,而那个打人的高个男孩子却站在一边,仰着头看着别处,好像这事与他没有任何关系。
我看了很生气,上前拉了他一下说:“走,跟我一起先把他送往医院。”高个儿男孩还有些不情愿,其他几个稍微大些的孩子便主动上前帮忙。
我让小格雷去通知帕特里克的父亲哈塞先生,然后把帕特里克送往医院并安排好,随后不久,哈塞先生和哈塞太太也赶到了,在病房里照顾帕特里克。
我便出去把打人的高个儿男孩叫到面前问:“你把人打伤了,怎么也不道歉呢?”
“要是想要赔偿的话,你找我父母吧。”男孩轻松地说。
“是你打伤了人,主要责任在你,你应该为此事负责任。”我生气地对高个儿男孩说。
正在这时候,高个男孩的父母可能是听说了此事,匆忙地赶往医院,看到高个男孩之后,先问了高个儿男孩一句:“怎么样?受伤了没有?”
然后他们才小心翼翼地问男孩:“是不是和别人打架了?”见男孩没有回答,他们又转而问我:“请问,您知道那个受伤的孩子在哪儿吗?”
我点点头,然后把他们带到了帕特里克的病房里,他们急忙向躺在床上的帕特里克以及床边的哈塞先生和哈塞太太道歉,并掏出一沓钱说:“这些钱是给孩子看病用的,若是不够,我们再送些过来。”
好在哈塞先生不是一个小气的人,也没有为难高个儿男孩的父母。妥善安排好此事后,我和他们一起走出了病房。
打人的高个儿男孩始终站在外面,没有进病房看过帕特里克,而他的父母从始至终没有说过一句批评儿子的话。
我实在看不下去,就悄悄地拉着他们到一边说:“孩子打了人,你们怎么不叫他承担责任?”
“嗨,我儿子这么小,哪有能力负担医药费?”高个儿男孩的妈妈反问我。
“孩子都这么大了,即便现在没有能力挣钱出医药费,你们先给垫付也可以。以后等他挣钱后,也一定让他把这笔钱还上。这样做不是多此一举,而是让他知道承担责任。如果不管他做错了什么事,你们都替他包揽下来,孩子将来有可能会闯下更大的祸。”
我说此话不是危言耸听,讲的是实情。听了我的话,男孩的父母觉得十分有道理,频频点头说回去按照我所说的做。
我想,若是高个子男孩的父母在儿子第一次和别人打架时,或者做错什么事时,就让他自己承担不良后果,假如说孩子年龄小,无法承担,也让他明白这是自己应该担负的责任,那么男孩也不至于现在会把人严重打伤,还像个没事人一样。
父母爱孩子无可厚非,父母对孩子的关怀无微不至也可以理解,但是如果父母将孩子的事情全部包办,甚至替孩子承担过错就不对了。
如果孩子每天都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又怎么能培养责任心,并且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呢?这样的孩子只知道索取、不懂感恩和付出也是必然的了。
所以,想要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父母就要放弃包办,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为自己承担责任。
尤其是在孩子做错事时,父母让他明白要承担责任,独自收拾残局,这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另外,让孩子参与家庭中的事情,也是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的一种很好的方式。
记得我小时候,特别好玩,一玩起来,哪里都坐都爬,即便是新换上的衣服,只要出去一趟,总是弄得浑身上下都脏兮兮的。母亲为此说过我许多次,让我不要随便哪里都坐,要尽量保持衣服的整洁,但是每次都不管用。
后来,母亲就想了一招儿,她教我学洗衣服。并且说以后自己的衣服都要自己洗。
此后不久,我便开始洗自己的衣服,体验到其中的辛苦之后,慢慢地,我变得爱干净了,不管是玩还是做事时,都时刻注意着避免把衣服弄脏。
那时候,我只知道自己这样做可能是为了少洗衣服,事实上,主要是因为我亲自洗衣服,有了主人翁的意识才如此,这是后来我慢慢长大之后的体验所悟。
因为我发现,不管是家里的事还是其他事情,我只要参与其中,就对此事特别在意,一门心思地想着把它做好,出现了问题也会积极地想办法解决,表现得十分热情。
而同样一件事情,若是自己不曾参与,就总觉得它与自己没有多大的关系,会产生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感觉。
孩子还小,缺乏责任感也是正常的,父母可以让孩子接受自然惩罚,感受一下不负责任的结果。那样会给孩子警醒的作用,让孩子学会负责。
有了这样的切身体验,为了培养儿子的责任心,在日常生活中,我让妻子分配一些小格雷力所能及的任务,让他当妻子和自己的小助手,尽可能多地参与到各种事情当中。
比如说打扫卫生时,小格雷因为小不会拖地,妻子会给他找块抹布,让他擦洗矮小的桌凳;妻子进厨房做饭时,见小格雷跟在身后,就会叫他负责把蛋糕推进烤箱;我和妻子在花园中施肥时也会给他分配拔草的任务;吃饭前,让他负责摆放餐具等。
有时候,小格雷偶尔受惰性的驱使,或因为一时的贪玩忘记了参与这些事,我则提醒儿子,他是这个家的一分子,有权利享受家庭中的一切,也有义务进行维护,小格雷便主动做了起来。
不仅如此,我还尽量与小格雷保持平等的地位,有什么事情,不管大事小事,是否与小格雷有关,我都主动征询儿子的意见,有什么心事也会说出来与他一起分享。
这样,在生活中,小格雷几乎事事参与,他的主人翁意识也因此越来越强,做事也越来越积极。
当然,若是小格雷做错了事,我绝对不会因为儿子小而找借口不追究他的责任,相反鼓励小格雷主动承担,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与此同时,我还有意识地引导儿子注意自己的角色,教他承担起这个角色的责任。
记得有一次,我感冒了,就在床上看书。这时候,我有些口渴了,听到5岁的小格雷正在屋里玩,就对他说:“儿子,给爸爸倒杯水好吗?”
“你让妈妈倒吧,我正玩着呢。”小格雷头也不回地说。
“小格雷,你是怎么当儿子的啊?爸爸病了,怎么不知道心疼照顾呢?”我故意学着儿子平时的口气说,讲完此话之后,我便放下书,眯着眼装作睡觉。
过了一小会儿,就听小格雷说:“爸爸,你喝水。”
原来,儿子听我这样说后,想了想平时我对他的照料,觉得自己也有责任照顾我,就起身给我倒水喝。
这件事情发生之后,我若是再躺着,小格雷不但知道了端茶递水,而且还会上前问候:“爸爸,你哪里不舒服?”“是不是累了,我帮你揉揉”……
看着小格雷变得越来越懂事,越来越有责任心,我有说不出的开心。
其他父母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时,也可以从让孩子做家务入手。当然,前提条件是增强孩子对家庭责任感的认识,并且让孩子感到和父母是地位平等的。
当孩子察觉到他是家庭的主人,并且家庭也急需他的付出的时候,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便很容易建立。
父母也要好好配合,不要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就算是和孩子没有直接关系的事情,只要是家庭问题,都可以让孩子发表意见。
对于家务活儿的分工也要明确,孩子应该做什么,要让他心里有数。在孩子完成家务后,父母可以进行检查,对孩子的负责行为进行肯定。
责任心看上去没有实际作用,实则哪方面都少不了,而且还十分重要。
在家庭生活方面,每个人都会充当着不同的角色,只有具备了责任心,才会把各个角色做到位。
在工作中,不管处于什么工作岗位,若没有责任心,再怎么简单的工作任务也难以圆满地完成。
因此,父母要在孩子小时候,就注重培养他的责任心。那么孩子将来长大后,无论扮演什么角色,担当什么任务,都会尽职尽责地做到最好。
教孩子学会约束、控制自己
有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把一些年龄差不多大的孩子聚在一起,直接指着透明袋子里的糖果说:“我这里有许多糖果,你们每个人都有份儿,但每个人得到的数量多少有区别。从我的话落音算起,谁如果能忍耐15分钟,就能得到5块糖果;若是控制不住自己想立即吃,或者没有坚持到15分钟,只能得到两块。”
他的话音刚落,有个孩子看着那诱人的糖果,开始控制不住自己,举手要糖果吃。心理学家就按照刚才所说,给了这个孩子两块糖果,他便剥开皮,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有几个孩子看到了垂涎三尺,也禁不住举手要了糖果吃。
最终,只剩下了一个男孩子,他虽然看着别的孩子吃糖果也很羡慕,不过却努力地克制着自己,一直等到心理学家宣布15分钟时间到了,才上前拿了5块糖果。
后来,心理学家对这几名孩子跟踪调查,发现他们长大后所取得的成就与当时实验时控制自己的时间长短成正比。在所有参与实验的孩子中,只有那个等到15分钟之后才吃糖果的男孩子事业做得最大,拥有的财富最多。
虽然这样得出的结果有失严谨,因为一个人是否成功包括了很多因素,但是自制力是不是够强,能否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始终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确实在其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因此,父母应该尽早训练和提高孩子的自制力,让他学会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行为。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父母不仅没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自制力,相反却因为自己的溺爱,在不知不觉中使孩子变得任性胡为。
我想,可能是这些父母不了解,缺乏自制力的孩子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行为不说,也会缺乏竞争力,有自制力的孩子才能有好生活。
在这个问题上,朋友海勒斯也给我提供了一个案例,下面是海勒斯的记录。
我的朋友娜丽丝对女儿丽塔疼爱有加,不管她提什么要求,都想办法满足,即便觉得不合理,也不忍心拒绝。
记得有个星期天,娜丽丝带着女儿丽塔到我家玩,眼看到了中午的时间,我留她们吃饭。娜丽丝看见丽塔正和小雷多开心地玩着,就点头答应了。
然后,她和我一起走进厨房,开始准备午餐。很快,饭菜做好之后,都被端到了桌子上。
我到两个孩子面前喊他们洗手吃饭,小雷多就对丽塔说:“吃饭了,先把玩具收拾起来,一会儿再玩。”
“不,我还要玩。”丽塔拿着玩具不放手。
我走上前劝她:“丽塔,你看,饭菜都做好了,吃完饭再玩,好不好?”
“不好,我就要玩。”丽塔任性地说。
我听了,朝娜丽丝看了一眼,意思是让她来劝女儿。没有想到娜丽丝却连连朝我摆手,示意我不要再管丽塔。
我看了有些不解,走到她面前正要问,娜丽丝靠近我低声说:“丽塔平时要做什么,我从来没有阻拦过她,即便阻拦,她也不会听从的,不如就随她便吧,我们吃饭。”
听她这样说,我只好作罢,开始吃饭。
这时候,可能是丽塔自己一个人玩感觉无趣了吧,站起身走到桌子前,拉着妈妈说:“我不想玩了,咱们回家。”
“你去洗手,咱们吃完饭再走,行不行?”
“不行,现在就走。”丽塔扯着妈妈的衣服往外拉。
“丽塔,吃完饭再走好吗?”我站了起来,走到丽塔面前说。
“我现在就要走,呜呜……”丽塔说着哭了起来。
“好,咱们走。”娜丽丝看着女儿哭心疼,只好顺从她。
然后,娜丽丝不好意思地对我们说:“对不起,你们吃饭吧,再见。”说完,便站起身,带着孩子走出了门。
我见娜丽丝如此纵容孩子,想告诉她这样做对孩子的将来不利,但没等我开口,她已经走远了,我只好另外找机会和她聊这个话题了。
孩子的认知能力比较低,有时候提出某种要求也只是一时兴起,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目的。这时,就需要父母对孩子提出一些明确的要求来进行约束。
虽然这是一种比较费时的方法,孩子只能通过外界的要求在进行自我要求,但对于自制能力差的孩子只能如此。
当然,就算孩子小,父母也要告诉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些约束,要让孩子逐渐拥有评价自己的能力,渐渐地学会自制。
孩子小,做什么事情随心所欲可以理解,但父母不该不分对错不分是非地迁就孩子,而应该给孩子制定一些准则,有意识地让孩子学会约束、控制自己。
孩子小时候做事都是随心所欲,容易冲动,自制力比较差。若是父母再因为溺爱而迁就,孩子会变得更加任性胡为,这将阻碍他将来的成功。
因此,父母先要认识到自制力对孩子的重要性,同时从日常生活小事中引导孩子学着约束、控制自己,并教孩子做事尽量三思而后行,以免因为冲动做出令自己后悔终生的事情。
让孩子成为诚实守信的人
诚实守信历来是人们最看重的品质,不讲诚信的人总被视为不讲道德。而且,对于不讲诚信的人,很多人都避而远之,更别提合作了。
父母应该让孩子树立诚信的观念,诚信无大小,不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要遵守诚信的规则。让孩子不在一些小细节上觉得诚信不重要,不去遵守,会慢慢变得对什么事情都不重视诚信,最终成为一个不讲诚信的孩子。
父母要教育孩子,在答应别人之前先想一下自己有没有实现的能力,不要大包大揽,最后又都实现不了,落得失信于人的下场。
父母对孩子诚信的培养也要从小就开始注意和引导,正确区分孩子出现不诚信言行的原因,及时让孩子改正不诚信的行为。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总是说谎,经常不信守承诺,这令许多父母感到头疼不已,甚至觉得孩子已经无可救药。
事实上,出现这样的情况,一般小部分是孩子的原因,大部分的责任则在父母。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许多父母没有教孩子认识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而且自己先对孩子不信守承诺在先,甚至于把孩子撒谎当成一种才能去炫耀……这样的话,孩子又怎么能会成为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呢?
这样的事例我见过很多,就拿我的朋友安德鲁来说吧,有一次他接儿子鲁西回家的时候在路上遇到了我,不知道怎么提起了孩子诚信这个话题,安德鲁接下来就说:“嗨,现在的孩子,不诚信的很多,我的儿子也不例外,经常对我撒谎。”
鲁西听到了此话,抬头针锋相对地说:“爸爸,小孩子不诚实的多,成人不信守承诺的也多,你也是其中的一个。”
安德鲁听儿子这样说,脸一下子红到了脖子根,生气地质问儿子:“鲁西,怎么能随便这样诬赖爸爸?”
鲁西不慌不忙地说:“上次,你为了激励我好好学习,说只要达到了某个标准,你就带我出去旅游。可是,我努力做到后,让你带我去旅游。可你却推说自己忙,以后再去。这难道是信守承诺吗?”
“我那次确实是忙,并不是有心违背承诺。”听完儿子的话,安德鲁的脸更红了,小声对他解释说。
“我向你撒谎,也不是故意的,只是想和小伙伴多玩一会儿,怕你生气打我才如此。”安德鲁听了儿子这话,再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尴尬地向我匆匆告辞而去。
我的朋友安德鲁因为自己先不信守承诺,而导致爱模仿的孩子跟着学习,才学会了撒谎,这责任当然主要在他自己。
父母如果珍视自己对孩子的承诺,孩子也就会重视自己对父母的承诺。所有的孩子最希望的就是父母能够兑现他们的承诺。有些父母以为孩子是最好糊弄的,所以经常会欺骗自己的孩子。父母的这种行为,正是在为孩子将来的不诚信行为埋下隐患。
而我认识的另外一个熟人,孩子养成了撒谎的习惯,如果说责任完全在他身上,一点都不为过。
有一天,我在路上遇到他,闲聊的过程中,他得意洋洋地对我说:“我觉得我的儿子长大后,一定能当个大政治家!”
初听此话,我有些不以为然,因为他的儿子我见过,是个小胖子,平时特别贪玩、爱吃,学习成绩却是一塌糊涂,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能找到工作就算不错了,哪有能力去当政治家呢?但后来又一想,或许最近一段时间,小男孩知道了努力,能力大有长进,也说不准。
因此,我问:“孩子是不是掌握了特殊的技能,或者在其他方面表现出过人之处?”
“哈哈,你猜对了!”他大声笑着说。
“能说说我听听吗?”我越发好奇,紧接着追问。
“我的儿子,昨天偷吃了我老婆放在橱柜里的鱼,为了避免被妈妈发现受到批评,他吃完之后就把鱼刺放在我家小猫的旁边。我老婆回家后,发现小猫正在舔鱼骨头,真的就认为是猫吃了鱼,还拿笤帚打了它,你说我这可爱的儿子多么聪明啊,将来当个大政治家,肯定没问题。”听了此话,我虽然没有言语,但心里却对这个熟人嗤之以鼻。本来孩子不诚实,是个很大的缺点,可是在他眼里,竟然把它当成一种能力来炫耀,可想而知他自己也是个不怎么诚实的人,而孩子在父亲的如此影响下,怕是这辈子都难以做个诚实的人了。
由这两个例子来看,孩子是否具有诚实守信的品质,父母在其中的影响起着巨大的作用。
虽然大多数父母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爱撒谎、不遵守承诺之人,但在生活中,父母总是在有意无意之间做出失信与人的事或者经常撒谎,孩子看在眼里,不知不觉中就会变得有失诚信。
因此,父母若想让孩子做个诚实守信的孩子,一定要让他先认识到这种品质的重要性,而且还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个表率才行。
诚实守信,就是真实地面对自己和他人,实事求是,信守承诺,不欺骗别人。这是做人的基础,是立身之本,是与人深入交往的前提,是被重用的首要条件。
父母要让孩子早点儿知道诚实守信的重要性,同时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正确引导,并先做出这方面的表率,这样多方面一起下手,更加容易使孩子成为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谦逊、礼让,让孩子进步更快
谦虚指不自满,肯接受批评,并虚心向人请教。有真才实学的人往往虚怀若谷、谦虚谨慎,而不学无术、一知半解的人却常常骄傲自大、自以为是、好为人师。谦虚是一种品德,是进取和成功的必要前提。没有谦虚的态度,谁也不可能学到真正的学问,也不可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一切成功也就无从谈起。
古今中外那些著名的成功人士都拥有谦虚的心。他们从来不把自己的成就看得多么伟大,不沽名钓誉,而是放低姿态,让自己迈进一步。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谦虚的人总是不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因此他们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弥补自己的缺陷,因此能够取得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而骄傲的人却只看到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并因此而沾沾自喜,从此不再谨慎谦虚地求学求知,学业也就难以取得成功的突破。
因此,父母应该努力培养男孩谦虚的性格,使他们能够时刻保持谦卑的心态,向周围人不断学习。
下面是鲁滨孙先生给我提供的他的教育案例。
鲁滨孙先生很早就开始教儿子小罗伯特学习,尽可能多地让他了解常识,掌握各学科的知识,目的是希望儿子不断地充实自己,将来更好地去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平时,鲁滨孙先生不仅把这个观点传给儿子,为了避免他因为自己懂得多而骄傲,时常还对小罗伯特讲谦虚才能使人进步,骄傲不但导致人落后,而且人人见了会避而远之,让他时刻保持着谦逊、礼让的品质。
在鲁滨孙先生如此教育之下,小罗伯特虽然掌握的知识丰富,但一直都比较谦虚。他在和小伙伴们玩的过程中,从来不提及自己会讲外语,又了解了哪些常识之类的事情。
当然,他在学校里的表现也是如此。有一次,小罗伯特的一个代课老师见到鲁滨孙先生,夸赞说:“小罗伯特这个小孩子,太让人感动了,没有想到他小小年纪,掌握的知识竟然那么多,更可贵的是,他居然是如此谦虚,从来不炫耀自己,还总把机会留给别人。”
接下来,这位教师又更加详细地说:“我上课时所提的问题,你的儿子几乎全部都能回答。但是,每次他都不举手先回答,而是把机会让给别人。直到所有的孩子都不能回答时,他才会站出来说出答案。像小罗伯特如此为他人着想的孩子,我还是第一次见到,难怪孩子们都喜欢和他在一起玩。”
听了此话,鲁滨孙先生笑着说:“没有什么。”其实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事实上,儿子表现出来的谦逊、礼让的美德,鲁滨孙先生自己早已知晓。
记得有一次,他的伙伴到家里来找他玩,其中就有那个说话比较费劲的布罗克。
鲁滨孙先生给这些孩子先讲了一些有关昆虫的趣味故事之后,想到上次带儿子去森林观察蜘蛛的情景,想考验一下他是否还记得此事,就问孩子们:“有谁知道蜘蛛是如何结网的啊?”
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人回答。唯有布罗克举手站起身之后,不知道为什么又坐了下去。
这时候,鲁滨孙先生把目光投向小罗伯特,本想着让儿子站起来说一下,没有料到他却说:“爸爸,让布罗克说说吧,刚才他站起来了,应该是了解一些。”
听儿子这样说,我转过头问布罗克:“你知道吗?”
他红着脸再次站起身,结结巴巴地讲了一下蜘蛛结网的过程,最后还说了一些蜘蛛在下雨天如何躲避的情况。
听他讲完,鲁滨孙先生带头鼓掌表示赞扬。布罗克在我们的掌声中坐了下来,这次鲁滨孙先生注意到,他身子坐得比刚才直多了,头也昂了起来,明显自信了许多。
孩子们都回家后,鲁滨孙先生问小罗伯特:“咱们那次雨天去森林看到了蜘蛛躲雨以及结网的过程,你知道为什么不说?”
“我昨天见到布罗克,给他讲了自己看到的情景。今天你正好问,他平时说话的机会就少,今天让他回答,在其他孩子面前表现一下,布罗克肯定会很开心,我就想着让他回答了。”
听儿子说完此话,鲁滨孙先生激动地把他抱到怀里,使劲亲吻了几下说:“小罗伯特,爸爸真为有你这样一个儿子感到自豪。”
说实话,小罗伯特表现出来的这种谦逊的品质在成人身上都十分少见,因此更显得弥足珍贵。而曾经发生的下面这件事情,儿子的谦逊、宽容,甚至连成人都自愧不如。
那是一个周末,附近一些父母带着孩子参加鲁滨孙先生举办的沙龙互助活动,这个活动的宗旨就是创造机会让孩子们在一起玩耍与学习,同时父母交流教育孩子的心得、经验,互帮互助。可是,初衷是好,但许多时候却总是发生意外的情况,偶尔会上演一些小插曲,这次就是如此。
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比赛谁跑得快,谁的力气大。通常情况下,都是大一些的孩子,比年龄小的孩子力气大,跑得快。
可是,年龄还不到4岁的小罗伯特在与6岁的梅丽莎进行比赛腕力、跑步时,两个项目都是梅丽莎输了。
几位父母看到这个结果,异口同声地赞扬小罗伯特的身体素质好。
梅丽莎的妈妈听了,脸上有些挂不住,虚荣心导致她开始炫耀女儿身上的特殊才能,说梅丽莎能写单词,可以朗诵童谣,还会弹钢琴,等等。
梅丽莎听到妈妈这些话,在没有任何人要求的情况下立即走到钢琴前,弹了一首简单的曲子,接着站到凳子上背诵了一首《三只熊》,随后又写了几个单词。
做完了这些,梅丽莎看着小罗伯特,趾高气扬地说:“我能背诵童谣,能写单词,还会弹钢琴,你会吗?”
梅丽莎的妈妈也带着挑衅、嘲讽的口吻说:“小罗伯特,刚才梅丽莎表演的这些你都会吗?会的话过来展示,让大家见识一下。”
这时候,小罗伯特正拿着玩具兴趣盎然地玩着,听到此话,他面带笑容地摇了一下头。
看到梅丽莎母女如此炫耀自己,没有掌握多少东西却这样骄傲,鲁滨孙先生决定让她们见识一下儿子的能力,因此站起身走到儿子面前说:“小罗伯特,背诵你新学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让她们听听。”
“爸爸,梅丽莎愿意展示,就让她继续展示吧,我觉得玩玩具很开心。”小罗伯特不为所动。
听到此话,鲁滨孙先生十分惭愧,真觉得自己还不如年幼的儿子谦逊、宽容和大度。
那个时候,小罗伯特所掌握的知识不仅超过了同龄孩子,即便比他大五六岁的孩子也没有几个比他强。
但是,小罗伯特从始至终,不管面对谁,都表现得谦逊、礼让,若是有人想表现自己,他还会善意地给别人留下机会,成全他们。
难怪小罗伯特走到哪里都如此受人欢迎。
一个人,不管能力有多大,掌握的知识有多么丰富,但只要他四处炫耀,为此骄傲,那么他不仅难以得到别人的赞美,相反会被人嗤之以鼻,更别提愿意与他亲近,所以往往会成为孤家寡人。
只有那些知识丰富却谦逊、礼让的人,才会令人佩服,受人欢迎。
因此,父母在教孩子知识的同时,还要让孩子学会谦逊、礼让,这样他将来才能生活得更加幸福,也比较容易走向成功。
学会分享,孩子才能拥有更多
孩子不愿意和别人分享,这不是一件好事。一个不会与人分享的孩子,在以后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只会被社会淘汰。父母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一定要重视对孩子分享意识的培养。
让孩子学会与人分享,也就是学会如何与人共同生活。一个能够做好集体中一员的人,才能够更好地被集体接纳,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人生价值。
一个懂得与人分享的孩子会更在乎精神上的收获,而不是物质上的占有。他懂得和别人分享,能够收获更多的东西,远比独占要快乐。只有在与人分享的过程中,孩子学会如何与人合作。
父母对于孩子的分享品质要越早培养越好,越大就越难以矫正。让男孩在分享中学会去爱人,也收获到别人的爱。
小孩子对自己拥有的食物、玩具等东西一般都不会主动拿出来与小伙伴分享,这是因为孩子下意识里会觉得,拿出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吃或者玩,自己的零食就少了或者说吃亏了。
我的朋友萨皮克先生的儿子小德也是如此,在一般情况下,他都不会主动与人分享自己拥有的东西。
记得有一次,萨皮克先生带小德出去玩,临出门前小德拿了一个苹果吃,萨皮克先生担心儿子饿,随手又拿了一个,放在了小德的口袋里。
随后,他们就出了门。刚走出家门不远,就看到前方有一对母女。她们两人萨皮克先生认识,孩子五岁左右,名叫玛瑞,母亲经常带着她出来玩。
因为住得比较近,孩子又差不多大,他们又都喜欢带着孩子出来玩,所以很多时候都是不期而遇,比较熟悉了。
因此看到她们之后,萨皮克先生带着儿子紧走几步,上前主动打招呼:“你们好啊,出来玩呢?”
“是啊,你也带小德出来玩啊。”玛瑞的母亲回应着。
这时候,小德停下吃苹果,走上前主动说了句“阿姨好!”然后,叫了玛瑞一声,两个孩子交谈了起来。
萨皮克先生注意到,玛瑞的眼睛一直盯着儿子手里的苹果,想到小德兜子里的那个,萨皮克先生就把他叫到面前说:“儿子,你兜子里的苹果呢,把它拿出来给玛瑞吃吧。”
“爸爸,我还吃呢。”小德看了萨皮克先生一眼,小声说,有些不太情愿把苹果拿出来。
“你吃,咱家里还有。我知道儿子向来都很大方,愿意把自己的东西与朋友分享,对吗?”听萨皮克先生这样说,小德犹豫着把苹果拿出来,递给了玛瑞。玛瑞立即喜笑颜开,拉着小德的手,欢快地往前走。
路过旁边一个小卖铺时,玛瑞的妈妈走了进去,买了几块巧克力,把它们分给了两个孩子。
萨皮克先生想:她是觉得自己的女儿吃了我们的苹果,有些过意不去,就买了巧克力。
小德有了巧克力吃很高兴,回到家的时候还一直对萨皮克先生说:“爸爸,真没有想到今天能吃到巧克力,玛瑞的妈妈真是太好了。”
“呵呵,这是因为你把自己的苹果给玛瑞分享了,她妈妈才会想着把好吃的给你。今天,你不仅吃了苹果,又吃到了巧克力,开心吗?”“开心!”儿子兴奋地说。
自从经历了这件事情,小德有了好吃的食物,就愿意拿出来与别人一起分享了。
通过这样做,孩子会学着与人分享。不过,父母教孩子与人分享的时候,一定不能强迫,否则孩子不但不愿与人分享,有可能还会惧怕与人分享,起到相反的作用。
有一次,萨皮克先生带着小德去朋友玛丽莲家玩,当时她的女儿小丽莲正在吃芒果。玛丽莲看水果盘里还有一个,就拿起来递给小德说:“小德,给你芒果吃。”
“拿来,这是我的芒果。”还没等玛丽莲送到小德手中,小丽莲就上前一把夺过了芒果,往里面一间屋子跑去。
“这孩子,怎么如此不懂事,把芒果给你小弟弟吃。”玛丽莲追着女儿,去夺芒果。
“小德不吃,别跟小丽莲要了。”萨皮克先生冲着朋友喊。
但是,玛丽莲可能觉得女儿做得太过分了,坚决要把芒果要回来,头也不回地去追。
最终,她把芒果要了回来,递给了小德。而小丽莲,从屋里走出来的时候,眼睛里却含着泪。看得出,她十分不情愿把芒果与别人分享,是妈妈硬逼迫着自己,不得已才如此。
见此情景,萨皮克先生把玛丽莲拉到一边,附在她耳边说:“你想让孩子学会与人分享,这是好事,但用逼迫的办法,怕是适得其反啊!”
“你不知道,小丽莲这孩子一直都喜欢吃独食,我早就看不下去了,今天我要让她明白,愿意不愿,都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有什么好吃的就一个人独享。”
萨皮克先生听后,摇了摇头说:“我觉得你今天这样做,结果不会很理想。”玛丽莲听了不以为然,萨皮克先生也就没有再多说什么。
这件事情发生后不久,有一次萨皮克先生带着儿子去买东西,正好在路上碰到了玛丽莲母女。
远远地,萨皮克先生就看到小丽莲慌忙把手中的物品往身上藏掖,看样子是好吃的糖果或者别的小零食。
见此情景,联想到上次发生的事情,萨皮克先生觉得是玛丽莲强逼着女儿让她分享自己爱吃的食物,小丽莲才变得对与人分享如此恐惧。到了此种情况下,若再想让孩子把自己好吃的或者好玩的拿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就更难了。
所以父母千万不要这样做,同时也不能逗孩子。
我在生活中经常发现,有些做母亲的看到孩子吃零食,会逗孩子说:“宝贝,给妈妈吃好吗?”而当孩子把零食递给妈妈的时候,却把它推开说:“宝贝真乖,妈妈不吃,还是你吃吧。”
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父母不会真的要吃自己的食物,自己也没有必要去给他们吃,对于别人也是如此认为,这样孩子很难学会与人分享。
因此,当孩子拿着食物给自己吃,作为父母或者长辈的最好是开心地吃掉,孩子见自己这样做会使别人高兴,自己也会开心,愿意分享的行为就会继续下去。
当然,分享不仅局限于食物和玩的物品这些东西,还包括心情、知识、资料等等。孩子稍微大一点儿之后,父母就要让他意识到这些东西都可以分享,而且应该去分享,并鼓励孩子去与人分享。
一般情况下,孩子不愿意把属于自己的东西拿出来与人分享,是感觉到这样做自己吃亏了。可实际上,孩子与别人分享不仅不吃亏,相反会拥有更多。
父母应该让孩子认识到与人分享的好处以及重要性,并鼓励孩子去与人分享,使他亲自体验到自己这样做给别人和自己带来的快乐,孩子才会乐意这样去做。
§§第三篇 知识与技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