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童年的秘密(精典教育)
10620200000020

第20章 爱发脾气的原因是秩序敏感

一般情况下,儿童发脾气都可能跟这种敏感性有关系。对于这一点,我可以举一些例子来说明。

其中有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刚出生6个月大的小女孩。有天,她安静地待在房间里,这时候有一位妇女进来了,把伞放在了桌子上。

这时,小女孩开始挪动身体,显得焦躁不安。其实小女孩之所以这样,不是因为妇女的到来,而是因为伞放在了桌子上。

小女孩一直盯着桌子上的伞看,过了一会儿就开始放声大哭。妇女看她哭得厉害,以为她想要桌子上的伞,就去把伞拿来给她。没想到,小女孩推开了伞并且继续哭。

正当妇女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小女孩的母亲拿起伞,把伞放到了其他房间。小女孩立刻安静了下来,不哭不闹,非常乖。

其实婴儿的记忆里对周围事物的秩序是有印象的。一旦打破这种秩序,就会给他的心理带来变化。婴儿就会表现得焦躁不安,甚至哭闹。还有一个例子,是关于一个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

一次,我和一群旅行者一起穿过那不勒斯的一个隧道,其中有一个年轻的妇女带着一个一岁半的孩子。由于这个孩子太小了,以致他不能自已走完这段路。

过了一会儿,这个孩子看起来有些累了,那个妇女就把孩子抱了起来,走了几步后觉得非常吃力,而且大汗淋漓。妇女放下孩子,把外套脱了搭在手臂上,然后重新抱起孩子。

但这个时候,孩子开始放声大哭,而且越来越厉害。他的母亲开始想尽一切办法安抚,可是孩子依旧哭个不停。这让本来就劳累的母亲更加疲倦。周围的游客也开始为他们母子担心,很多人也都拿着吃的和玩具上前去哄,可根本无济于事。

一些游客还尝试抱抱这个孩子,可是越这样,孩子哭闹得越厉害。有的人甚至还唱歌、跳舞逗孩子开心,可是孩子依旧哭个不停。

这时候孩子的母亲已经筋疲力尽,看到孩子这样,决定带他回去,放弃这次旅行。就在母亲抱着孩子往回走的时候,孩子哭得更加大声了,好像已经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

我们一直是这样认为的,孩子内心的记忆是有规律的,尽管那只是一点模糊的印象。当孩子已经习惯了这种规律的时候,这个规律忽然发生了改变,孩子的心理就会发生改变,身体就会做出一系列的剧烈反应。

因为我一直相信儿童的心理是有一定的敏感性的,内心的敏感性也是心理学的重要内容。所以我觉得应该尝试一下。

我来到了孩子的母亲身边,建议这位母亲穿上外套。她显然对于我的建议非常惊讶,加上天气炎热和不安心理,这个建议更加让她无法理解。

但在我的坚持下,她还是放下孩子,重新穿上了外套。令人欣喜的是,这个孩子立马停止了哭泣,安静了下来。母亲的心放松了许多,孩子的眼泪和焦躁也不见了。

而且孩子还不停地拍着妈妈的衣服说“衣服……衣服”,这说明孩子知道衣服应该在母亲的身上。其实这位母亲就不应该把衣服搭在手臂上。现在穿在身上了,也就是理解了孩子内心的意思。

母亲笑着抱起了孩子,孩子在母亲的怀里开心地笑着。我们也顺利地穿过了隧道,完成了这次旅行。在此期间,孩子再也没有长时间地哭闹过。

其实在孩子的记忆中,衣服就是用来穿在身上的。而他的母亲把衣服的秩序给弄乱了,这就是孩子哭泣的真正原因。

还有一个就是我曾经亲眼见过的家庭场面。

一个妇女感觉身体很不舒服,就靠在椅子上休息,在椅背上放了两个枕头。这时,她年仅一岁多点的小女儿跑过来,要求她讲故事。

母亲当然不会拒绝小女儿这样简单正常的要求,她虽然感觉身体很不舒服,但仍然开始给女儿讲故事。

讲着讲着,母亲疼得无法再继续讲下去,她让保姆扶着自己去卧室的床上躺着休息。可是那个小女孩却依旧站在椅子旁边,并且开始放声大哭。

人们都觉得,孩子是因为无法听故事而哭泣。保姆开始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哄她。可是一点起色也没有,无论怎么哄,女孩还是哭。

后来,保姆把椅子上的枕头拿去卧室的时候。这个小女孩开始大喊大叫:“不,枕头……。”或许她是想说,最起码留点东西在椅子上。

家人把女孩带到她母亲的床边。母亲虽然很难受,但看着哭泣的小女儿心中不免心疼。所以她强忍着继续给孩子讲故事,她以为这样就可以让女儿不哭。

但是这个小女孩还是拉着妈妈的手哭。一边泪流满面一边抽泣地说:“妈妈,椅子。”其实,她想告诉自己的妈妈应该在椅子上讲故事。妈妈应该坐在椅子上,而不应该躺在床上。

显然,此时的故事对小女孩来说已经没有吸引力了,椅子上的枕头和母亲都换了位置。故事的开始是在一个房间,结尾却是在另一个房间讲述的。这一切位置的变化都使得小女孩的心理变得紊乱,发生了强烈的冲突。所以,小女孩的哭闹也是必然的。

上述的这些例子表明,儿童对于外在事物的秩序具有本能的记忆。但有一点人们都不知道的是,这种对秩序的敏感性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会悄无声息地表现出来。

一个两岁的孩子就有对秩序的敏感性,只是表现得不易令人察觉。不过在他具有敏感性的这个时期内,这种人们察觉不到的敏感会指示这孩子行动。

学校里最有意思的一个现象也是因为这种关于秩序的敏感性。当某个物品被人们不小心放错位置时,第一个发现的大多数是儿童,并且还会自己把物品放回去。或许只有儿童会察觉到这些细小的位置变化吧。

比如说,一块肥皂被放在洗漱台上,而不是装在肥皂盒里;一把椅子没有放在原本的地方,一个两岁的儿童就会敏感地发现,并把它们放回到原来的位置。

当某些东西的秩序与儿童内心的秩序不相符合时,这种外在的混乱就会刺激他,这种刺激会不知不觉地指挥着他的行动。

从心理上来讲,秩序感是内心的一种需要,只有当内心的需要得到满足的时候,儿童才会从内心到身体都真正快乐起来。

在学校里细心观察不难发现,有些年纪稍微大一点的,差不多是三四岁的孩子,在用完自己的东西后,都会习惯性地把使用后的物品放回原处。而且,他们都爱做这个事情。

对于秩序的敏感性让孩子认识到物品应该处在外部环境的哪个位置上,并记住这些东西应该放在什么位置。儿童总会去适应自己所生活的环境,能从细节上进行支配。

心灵是身体的一部分,它和外部环境是相通的。就比如,失明的人依旧可以在房间内找到自己需要或想要的东西。或许他一摸就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伸伸手就能拿到。

心灵与环境是这样相协调的:一个人闭着眼睛也能到处走动,只要愿意,伸手就能拿到自己想拿的东西,这样有秩序的环境才能带来快乐和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