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斯特娜的自然教育法(精典教育)
10619800000011

第11章 交流:不要再用“汪汪”代替“斑点狗”

别用婴儿语言和孩子谈话

孩子尚未出生时,便对母亲的声音有着深刻印象,他依赖并信任这个声音。只是很多母亲并不习惯和孩子进行正常的交流。

许多母亲认为用成年人的语言,与牙牙学语的婴儿讲话不太合适,所以非常喜欢用叠词或者特定的婴儿用语和孩子进行非成人化的交流。当她们抱着婴儿时,她们称呼“宝宝、妞妞、甜心、小不点”等。在交流时,“火车”会用“呼哧呼哧”的声音代替,“猫”是“喵喵”,狗即使不用“汪汪”也会用“狗狗”,不管这是一只斑点狗,还是一只吉娃娃。按照这种语言逻辑,似乎仅用最简单的描述,仅用几个单词就能代替孩子们看见的几乎所有的事物。

父母应该都知道,孩子婴幼儿时期的发展至关重要。你可以通过触摸、轻轻地按揉小婴儿的身体,帮助他发展四肢,强健身体,你更应该用语言交流发展他的大脑,强健他的思维。如果你不断地用婴儿的语言和一个孩子谈话,你不仅仅给了他错误的语言概念和声音概念,而且桎梏了他的思维和语言拓展空间。你所使用的婴儿用语方式,会阻碍孩子词汇量的扩大,并阻碍语感的发展,也会给孩子的更广泛的认知带来一定的障碍。等到他长到6岁时,他在语言方面的能力将比那些用正常的语言交流的同龄孩子有所欠缺。

我非常同情那些被剥夺了正常交流方式的孩子,从维妮弗蕾德出生时起,我就尽可能地对她说准确而完整的句子,在向她灌输语言时,我也不会忽视俗语的价值。因为俗语的生动化使得语言的宝库更加丰富多彩。当我对维妮弗蕾德讲起一只狗时,我会说“那是只狗”或者逐渐让她区分是哪一种狗,而不是用“汪汪”或者“狗狗”统而概之。我绝对不教给孩子不完整的、替代性的话。这种完整的语言教育从一开始就有很明显的效果,维妮弗蕾德还不到1岁时,有位朋友对她说:“维妮弗蕾德,我想看看你的汪汪。”她纠正说:“这不是汪汪,是狗。”这位朋友对此大为惊讶。请记住巴尔博士所说的那句话,对1岁的婴儿教拼音是很容易的,没有任何理由教婴儿不完整的话。

在孩子愿意告诉我们些什么的时候,请耐心倾听孩子的语言,让孩子多多地谈论自己。倾听本身是褒奖孩子的一种方式,能让孩子充满自信。我们能否在孩子的世界变得更受欢迎,在于我们能否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观点,孩子的故事。不要毫无耐心地反驳孩子,也许孩子表述得完全错误,但要试着去了解他这样表述的原因,试着使自己深入孩子的思维方式。

该用什么样的腔调和孩子交流?

很多父母都知道应当尊重孩子,应当与孩子正确地交流。但事实上,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与孩子正常交流,因为父母真的不善于把孩子放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沟通。孩子在父母的心中,似乎永远是孩子,父母们总是不能避免用教训的口气、敷衍了事的口气、引诱的口气来和孩子说话。孩子其实是非常敏感的,他们能够分辨出大人在讲话时所要传达的真正意思和态度。可是,做父母的似乎并不敏感,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同孩子讲话时运用了这样的腔调和态度。

在培养维妮弗蕾德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只要我愿意付出时间与女儿交流,平等地倾听她,她就会感到满足,并愿意把自己的事认真地说给我听。即便在维妮弗蕾德非常小的时候,我也注意倾听她讲话,只要是她乐意表述,我都会鼓励她讲下去,并且像对待成年人一样,从不对她的问题或讲述的事敷衍了事,总是给予应有的回应和回答。女儿有很强的表达欲望,她非常愿意向我和她的父亲讲述自己的事。她常常给我们讲她一天的生活,讲她一天的感受,讲她学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有着怎样的心情。有了这种真诚沟通的基础,我就很容易对自己孩子有真正了解,这对教育孩子非常重要。

在正确的交流方式下,女儿的表达能力发展得非常快,比她同龄孩子的语言能力要好得多,而这无疑为孩子今后的发展增添了双翼。

拒绝回答伤了孩子

我们知道,孩子的好奇心是非常强烈的,这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利器。他们常常会提出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问题。虽然有时孩子的问题让人心烦,让人不知所措、无从回答,但父母绝不能因为不耐烦而逃避或者拒绝回答此类问题。父母对孩子问题的拒绝、逃避或者敷衍了事很可能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部分父母总是认为:小孩子嘛,有什么自尊心不自尊心的,不回答就不回答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其实,孩子们都有需要保护的自尊心,如果做父母的能够更慎重地对待孩子,是可以避免更多问题儿童产生的。

有时孩子提出的问题确实不合情理,但千万不要去嘲笑他。万一我们的嘲笑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孩子不敢提问、不再提问了,那他们无尽的好奇心就得不到引导,无数的思维密码就得不到答案,无穷的创造力就被压制,我们的教育必然失败。小维妮弗蕾德有形形色色的问题,涉猎很广,我总是给予鼓励,并耐心作答,绝不欺骗女儿,从不给出似是而非的答案,而是尽量做到清晰明了并且浅显易懂。我会根据孩子现有的知识结构与思维能力,斟酌用怎样的表述方式才能让孩子完全接受。有时我也会回答不上来,但我从不胡乱作答,而是和维妮弗蕾德一起去查百科全书或其他资料,直到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为止。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活生生的小问号,借助提问这种方式,他们急切地进行探索,满足求知欲。为了能适时回答孩子的问题,父母可以准备一些图书,比如《儿童百科全书》就是父母很好的帮手,这里面父母几乎可以找到孩子可能问到的每一个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