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斯宾塞的快乐教育(精典教育)
10617900000052

第52章 制订自然教育计划表

很多有益的事情来自偶然,最终却转化为了必然。想要达成这种转变,需要把最初的模糊的善意转化为具体可行的计划。

比如,当人们偶然发现樱桃的美味后,便把樱桃树苗移种到自己家的院子里,每天进行浇水、施肥,还注意剪枝,最后,树上结满了樱桃。又比如,人们偶然发现锻炼的人身体更健康,便开始制订锻炼计划。

对孩子进行自然教育时,也需要制订计划。自然教育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关键是父母要把孩子与自然的偶遇变为实实在在的计划。

根据我的教育经验,可以这样安排自然教育:

(1)0~3岁。孩子对外界的最初印象,来自于这个阶段。此时的孩子虽然不会分类、定性,但却能感受这个世界,也能把自己的感受与生命的过程联系起来。

这个阶段对孩子的性格影响很大,父母要多带孩子接触大自然,带他看月亮和星空,看日出和露水。环境的好坏、视野的开阔与否,都会对孩子的性格产生最初的影响。

所以,在这个阶段,父母不要担心孩子是否玩得过多,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此时,孩子对大自然的感觉虽然模糊但却异常强烈,他能用肺呼吸,用眼睛观察。

父母不应该让孩子错过这些在大自然中不断变换的美景,它们是促进孩子心性成长的乳汁和面包。成人有时会忽略大自然的和谐与韵律,但是孩子却不会。

因此,孩子讨厌在家里玩,却总是不停地要求父母或者保姆带他们外出,到充满各种声音和色彩的地方去,到环境好、空气好的地方去。

一旦到了这样的地方,孩子就会变得平静下来,情绪也变得兴奋起来。孩子就像测量计,能迅速测出所处的环境是不是对自己有利。

对于自然环境在孩子个性和心性方面产生的影响,至今还没有明确的定论,但是结果却向我们表明,在好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性格温和且心地善良,而在不良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则容易发怒、自卑。

(2)3~6岁。在这个阶段,孩子能对外界事物进行初步的分辨,能注意到大自然产生的各种变化。这是大自然影响孩子个性、智力形成的第二步。

这时,孩子会把自己的见闻留在思维中,他开始拥有记忆,这些记忆或清晰,或模糊,或让他感到愉快,或让他感到痛苦。

然而,孩子此时的判断力还是很差,他也可能把不良环境当成对自己有利的朋友,并在这种环境中染上一些他以为有趣但实际却贻害无穷的恶习。

大自然对孩子一视同仁,不管孩子的父母是富裕还是贫寒,是清闲还是繁忙。父母要开始系统地对孩子进行自然教育,从自然界中万物的功能、特征、变换和关系讲起。这门课程的教具数量大,质量也非常好。

(3)6~12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开始进入校园,对自然界的认识也因为书本和课堂逐渐变得丰富起来。同时,孩子开始接触一个全新的社会,由班级、同学和老师组成。

孩子开始遇到各种冲突,与同学老师之间的认可与否定之间的冲突,好与坏之间的冲突。此外,孩子也开始拥有自己的意志力。

在这样的特殊阶段,大自然不仅是孩子的求知对象,更是给孩子讲解各种规律、帮孩子调节情绪、给孩子积极暗示的不二人选。

孩子要求知,那么对事物进行分析和定性就成了很重要的一步。然而,对美感的分析会破坏美感本身,而美感与真实又常常发生冲突。

有一些人,虽然是优秀的植物学家和动物学家,却丧失了对研究对象的美感。可是要想激发人的灵感、开启人的悟性,这种美感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在这一阶段,父母除了让孩子坚持记自然笔记外,还要教会孩子和大自然交流、并从中得到启发。

我认为,父母可以制订以下计划:

●给孩子准备一个结实的笔记本,并和孩子一起观察大自然的现象。

●每周空出一个晚上,给孩子讲一种事物的特征和变化规律。

●每个月带孩子旅行,可以去山上、河边、花园,也可以在田野嬉戏。

●搜集大自然中的东西,可以是石头、花瓣、树叶、种子等。

●每年春天,让孩子亲手种下一株写有自己名字的植物。

●整理计划,制作成表格,或者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