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的孩子一犯错误就受到惩罚。我们不问缘由地惩罚孩子,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可能是我们不能想象的。所以,当我们的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请先问清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他们是因为善意的,或本不知这样做是错误的,那就不要惩罚他们了。
对孩子所犯的错误,我们依据这些错误的性质进行评断,即是无意的还是有意为之的。即使错误再严重,如果是在孩子无知的状态下,或所不能预见的状态下所犯的,那我们就要原谅他们。
但是,如果他在吃饭的时候不吃饭而选择吃零食,那我们就要进行批评,而且也不给他们零食吃。这种简单的惩罚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
我们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对于家长的惩罚,孩子表现得无所谓。这时他们其实并不认为是在接受惩罚,相反在为自己的勇气而骄傲,同时也会向同伴展现出自己的无所畏惧。
这些其实是孩子的自尊心在作怪。当接受惩罚的时候,孩子的自尊心难免会受到伤害,他们需要通过一种其他的方式来弥补自尊心。他们选择了对于惩罚的轻视,这样就会减少心中的罪过感。
我们所说的“不服管教”的孩子,其实并不是真的没有意识到错误的存在,他们只是通过抗拒的方式减轻自己的内心煎熬,而通过这样的惩罚,他们也在接受教育,也有些许的感悟。当再次遇到这样的问题时,他们就会规避这些错误,以选择其他的方式。
父母在面对孩子为所欲为时,母亲往往会苦口婆心地劝说,而父亲则会严格地惩罚甚至是打骂孩子,然而当这一切都不起作用的时候,父母也就宣称自己实在“管不了”了。其实他们并不是真正地放弃对孩子的管教,而是没能找到正确的方法。
在孩子被罚站或者被打骂的时候,家长们也会很心疼,但他们必须下狠心,因为只有纠正孩子的错误才能使他们进步,才能使他们真正成长起来。
当家长们面对要拽姐姐头发的淘气孩子的时候,用适当的力度打孩子一下,会收到不错的效果。孩子可能当即会打消这个念头。但当平时说教等方式不起作用的时候,我们只能选择动手来管教孩子吗?
对于有一些思维的孩子来说,我们对于孩子的惩罚是为了使他们认识到,每件错事都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旨在帮助他们建立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以及责任观。对于这一点我们十分明了,并持认同的态度,它也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孩子幼小的时候,我们就要帮助他们形成这种认识,认识到犯错误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这样在他们长大之后,对于法律的态度就会十分敬重。
他们需要知道,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受到法律的约束的,如若触犯了法律,就要接受相应的惩罚。这样当他们长大步入社会,就不会如同还没有学会拿枪的士兵就要迎接战争一样。
一方面我们对错误的事情列出惩罚的条目,是为了提醒孩子不要犯这个错误。而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孩子对于犯错误有极高的兴趣,他们总是跃跃欲试,而不惜接受惩罚。
我们必须面对的一点是:惩罚并不能真正地实现人类行为的优化。也就是说,惩罚不能真正地防止人们犯错,也不能纯洁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的心中留存善念。
所有触犯法律的行为都要接受相应的审判和处罚。但因为我们惩罚的程度不到位,使得人们肆无忌惮,而一而再再而三地犯错误。我们也并不是为了实现惩罚而期盼人们犯错误,而是通过人们的错误去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进行弥补。
孩子撒谎是我们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我们因为他们撒了谎而不允许他们进行平时的游戏,对他们进行了惩罚。但我们如何保证他们今后不再犯错误了呢?
至此,我们应该思考更加深刻的问题,即孩子为什么撒谎。只有知道了这个问题,才能告诉他们以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可以通过怎样正确的途径解决。
当我们发现自己犯错误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规避责任,通过各种方式来隐瞒自己的错误,也就会撒谎。这也就可以解释孩子为什么会撒谎了。
此时,作为家长的我们就需要和孩子来谈一谈,告诉他们正确的解决方式,而非出于本性地撒谎。这也就帮助孩子构建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纪律的作用,并不在于惩罚孩子,而是实现对他们经常的约束。父母需要坚持不懈地按照我们所说的原则对待孩子。要教会孩子守时、关心同伴和家人、诚实守信等。一旦孩子养成了这些我们所期望的习惯,这些习惯就会执行它们的职责,帮助孩子井井有条地生活。
所谓习惯,就是一种惯性的行为,它一旦形成就很难去改变。一些家长对于孩子的需求全全满足,只害怕孩子受委屈。但是这种行为很可能会养成孩子无所节制的需求,如若没能被满足就会大肆地哭闹、反抗。
发达的科学告诉我们:每一个习惯在我们的大脑中都拥有它的存储空间。而我们也拥有思维的惯性,习惯运用原有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当我们意识到这一情况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依据这一规律来教育孩子,帮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而避免一些错误的习惯。
我们掌握了习惯的形成规律,并按照这一规律来教育孩子。凡是取得成就的孩子,都通过父母师长的帮助而获得了良好的习惯。但因为家长害怕自己对孩子的惩罚会带给孩子伤害,从而心软,甚至顺从孩子的任性,最终导致了教育的失败。
母亲的絮叨,往往来源于她们话语对孩子不起丝毫作用,从而使她们伤心、无奈。“我一直都有反复地向她提出要保持抽屉整齐干净,和别人说话的时候要抬起头,要维持优雅的坐姿,做事情的时候要细心和认真的要求”,我们可以从这些话语中听出几分的疲惫与不知所措。
尽管母亲一直在努力地提醒,但是这些善意的教诲,对于孩子来说除了厌烦再没有其他的作用。而母亲也同样感到无比尴尬。
我们观察孩子对母亲的唠叨的态度时发现,起初这些话语还是起到一定的作用,孩子在听到这些时还会按照这些指令行事,如若没有完成时还会表现一些焦虑。
但是后来孩子发现,没有按照母亲的话做的时候,换来的只是另一遍的絮叨,再无其他。此时孩子就选择继续做自己想做的,而不再去关心母亲所说的。
母亲承认自己的劝说失效了,但她们往往把这归结为孩子还小,不能懂得自己的良苦用心。等孩子懂事之后,就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成为有担当、有智慧的人了。她们从来不会相信自己的孩子会成为一事无成的无用之人。
至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母亲为什么会失败。失败的原因有很多种,但最重要的内在原因来源于我们自身的认知。孩子要想在将来的社会中有所成就,就要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并纠正各种恶习,实现自我修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