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清晨,曙光初照,身披黄色袈裟的小和尚迈着轻盈的步伐,三五成群,默默走出肃穆的佛寺。他们一只手拿着褡裢,一只手托着铜钵,到城镇、乡村和集市去接受人们的施舍。这种施舍一般是咖喱饭,给僧人施饭的人早早就站在家门口等待他们的到来。接受施舍后,小和尚们用不着道谢,因为在佛教宗旨里,施舍是信佛者的功德,意味着他们行了善积了德。泰国的百姓们路遇和尚,一般都双手合十,屈膝欠身,行礼让路。这种景象在泰国天天都能见到,这样的传统已延续了上千年。
泰国是东南亚、也是全世界著名的佛教国家,有着“佛教王国”、“黄袍佛国”的美称。佛教在泰国流传广泛,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直到今天,从泰南到泰北,从皇室到民间,几乎全民都信奉佛法,浓郁的佛教文化气息浸透着整个泰国社会。外国人只要一踏上泰国的土地,一接触泰国人,立即就能感受到这种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佛国气氛。
一、佛国简史
佛教出现于婆罗门教之后,源于印度,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始祖为释迦牟尼,他的本名叫悉达多,通常佛教徒称他为佛祖或佛陀。悉达多成年之后,虽然生活富裕,地位显赫,当他看到人世间有生老病死之苦和种种不平,决心学道,以救世人,悉达多首先向婆罗门高僧求教,未能如愿以偿,便修苦行之道,长达六年之久,仍一无所获。最后渡河而过,在一棵菩提树下静坐成佛而得道。
相传早在2000多年前佛教就传入了泰国。当时印度的阿育王派使者向周边国家弘扬佛教,使者到达“金地”(即缅甸)后,又将佛教经典等送到了暹罗(泰国古称),此后佛法便在泰国弘扬开来。从有确切文字记载的佛教史上看,11世纪,缅甸的蒲甘王朝曾将上座部教法在泰国广泛弘扬;到13世纪,泰族人建立了素可泰王朝,该王朝的历代当权者都崇信佛法,并确立了上座部教法在泰国的地位与僧王制度。素可泰人乐善好施,上至国王,下至百姓,男女老少都信奉佛教。素可泰王朝的第五代国王——利太王曾出家受戒,开创了泰国君主出家的先例,以后每届国王都必须有一段时间入寺为僧。
14世纪中期,阿瑜陀耶王朝崛起,历代君主大力弘扬佛法,使短期出家的习俗变成了国内每一位男性都遵崇的风俗。到18世纪,曼谷王朝兴起,国王拉玛一世热衷于佛教事业,在多处建造塔寺,并把国内具有历史性的1218尊佛像,请入菩提寺供养。在1799年,拉玛一世召集了218位上座比丘,重新结集了巴利文三藏,此时泰国佛教隆盛兴旺,如日中天,赢得了“黄袍佛国”的美称。
国王受戒,无疑有力地保证了佛教的地位和发展。泰国宪法明确规定,国王应该是佛教和佛教徒的保护者。在泰国,佛是至高无上的,与善男信女天天拜佛一样,国王也在王宫专设的佛堂里礼佛。国王见了僧人要双手合十礼拜,而僧人却不得答礼,否则僧人便违犯了戒规,甚至还有可能坐牢呢!
有了历代君王推崇与法律的保证,佛教发展成为了泰国人民的精神核心。泰国人至今采用的纪年是佛历,代表佛教的白色也占据在国旗的上首。20世纪20年代,佛教被正式定为泰国国教。泰国国旗红、白、蓝三色中的白色表示佛教。每逢佛诞日、安居日等佛教节日,政府机关、学校、商店都照例放假,国王、官员和平民百姓都到寺院听经打坐,参加隆重的法会。现在泰国信奉佛教的人数在5800万以上,约占人口总数的95%,全国有寺庙4万余座,出家僧侣50余万,佛学院近千所。除佛教外,还有4%的伊斯兰教徒,1%的基督教徒、天主教徒以及印度教、锡克教徒,宪法称泰国国王也是各个宗教的“维护者”。泰国佛教现在已成为了南亚、东南亚各佛教国家的主导力量,也是世界佛教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二、泰国特色的南传上座部佛教
佛教根据其传播路线,分为北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北传一派经过中国(包括西藏),又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地,人们常将其称为大乘佛教和密乘佛教。南派先是从印度传到斯里兰卡,后传到缅甸、泰国、马来半岛和印尼的爪哇、苏门答腊等地,这一派被称为南传上部座佛教,或小乘佛教。佛教传至亚洲各地之后,很快地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形成了既有世界性宗教的同一特性又不失各民族自身差异性的宗教文化体系。泰国到13世纪时已成为清一色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以后又建立了自己的宗派,形成了与世俗王权并存的僧王制度。现在,泰国是当今世界南传佛教三大中心之一,泰国佛教具有不少自己的独特之处。
按照佛教规矩,信徒是禁止屠杀一切生物的,因此许多佛教徒都是素食者。但在泰国,和尚吃鱼吃肉并不触犯戒律,仅仅禁止他们亲手杀鱼和烹调鱼肉。另外,泰国人削发为僧,并非是看破红尘永不还俗,大多数和尚仍然与家人频频往返,朝夕相见,待过了一段时间还了心愿,同样可以还俗回家,务农经商,娶妻成亲,生儿育女。正因为如此,小乘佛教很容易在泰国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几乎成为全民性的宗教信仰。
“斋僧行善”和“短期剃度”是泰国小乘佛教风俗地域特色的反映,已成为一种几乎没有多少了宗教色彩的普通民俗。
斋僧行善所谓“斋僧”就是“向僧人供奉斋食者”,和尚靠佛教徒布施食物生活,从而可一心向佛,不必为衣食担忧。这是小乘佛教中最基本的行善活动,在泰语中叫“添汶”。对于僧人来说,称其为“托钵化缘”,至今仍在东南亚的小乘佛教中保持。“化缘”,即僧侣向人求布施。佛教认为布施者与佛有缘,施主施食是积福积功德,和尚接受施舍是给众生一个积功德的机会,因此不应该将化缘视为“托钵乞讨”。多数泰国人也认为,僧人临门是一件喜事。一般人家见到僧人化缘,都会很高兴地双手合十后奉上饭菜,态度恭敬诚恳。
“斋僧行善”的做法相传源自佛陀时期。至今流传着两种说法。一说佛陀在未成道前,在摩揭陀的芒果园暂住七日,拖钵化缘经王舍城,市民第一次见到和尚化缘,竞相施食。另一说是佛陀刚成道时,住在铁线子树园,有二名商人向佛陀奉献米糕,佛陀受之,遂成定制。这就是最早佛教中关于“斋僧行善”的传说。
在一般的乡镇,每天清晨,和尚们手持化缘钵,静静地走出寺庙,来到居民家门口时,此时就会有妇女或儿童把新鲜的饭菜放进他们的铜钵里。千百年来,这种“斋僧”已成了人们的一种习俗。而在泰北农村,和尚们却不出来化缘,他们在上午11点钟左右擂动大鼓,以此通知众人准备送饭菜到寺院斋僧。有的地区,则由村民分地段按期送饭菜到佛寺。每到黄昏时分,当地的主事人就会敲起竹梆,通知本地段居民准备斋僧。第二天清晨,妇女们就会挑着饭菜篮子去佛寺,把饭菜分别分到和尚的盘钵里。这种布施的目的,据说是为了“积善行,修来世”。
斋僧的形式有多种,如个人或集体斋僧,以及去佛寺或在家中斋僧等。此外,还有在佛日、节日、吉庆日的斋僧行善活动。斋僧时,施主要预先准备好饭菜,通常是米饭、荤菜、甜食等。有时还要准备水果和鲜花。施主见和尚前来就欠身合十施礼,双手将饭菜举至额前,小声祈祷,然后将其放入僧钵中,双手再合十,默默祈祷。斋僧过程中不许同和尚说话,也不许将饭菜撒在钵外,饭勺不能碰击铜钵,女子不能接触和尚。如有香烛、鲜花,男的交到和尚手中,女的放在铜钵盖上。如集体斋僧,和尚成群前来,给饭须平均,不得厚此薄彼。如去佛寺斋僧,通常和尚的饭钵已成排放好,为首的是大饭钵,象征佛祖的饭钵,施主把带来的饭菜依次放在铜钵里。
短期剃度短期剃度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徒的必经仪式,也是小乘佛教国家的一种民风。最早可追溯到700年前的素可泰王朝利太王时期。利太王是一位对佛学有着精深造诣的佛教徒,为了表示对佛教的虔诚,剃发短期出家,为帝王出家开了先河,也为民众成群剃度作了榜样。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剃度出家之风盛行于7~11岁的儿童中。
据考证,剃度仪式是从婆罗门教的“入门礼”演化而来的。在泰国,剃度皈依佛门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为之的,要有一定的条件,如年满20周岁,有一定的文化,没有欠债、传染病、精神病等。剃度的适龄青年,由父母带领,备齐香烛鲜花,去佛寺请求传戒师剃度。剃度的前一天,剃度者要斋僧,整装行李,接待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剃度者被称为“那伽”。根据泰国民间传说,佛祖传道时,一条大蛇被佛祖普度众生的慈悲之心所感动,变做凡人剃度为僧。但没想到蛇入睡后,现出原形,被其他和尚发现后禀报佛祖。佛祖将其招来询问,它道出了原委。佛祖认为蛇是畜生不可剃度为僧,命它还俗。大蛇苦苦哀求,佛陀不允。于是大蛇恳求在佛门留下其名,佛陀允之,称“那伽”。从此,剃度者进入佛门前都叫做那伽。
正式进入佛门为僧,其礼节甚为隆重。当事男孩的家里除准备衣物用品外,还需准备一些礼佛奉师的物品。到入寺时期,由家人先将入寺男孩的头发剃光,然后出门遍辞亲友,并向亲友致词,请亲友宽释从前一切过失,然后才可戴僧帽、披白衣,入寺为僧。新僧到佛寺时,或骑马或乘专车,邀请亲邻少女,着艳丽盛装,手捧礼佛斋僧物品,列队送行,鼓乐先导。当送行队伍抵达佛寺后,要绕寺三周,站到寺门外,新僧才能下乘,同时撒财于地以济众人,然后入寺。新僧披长白布一条,携父母亲友同进佛堂参拜高僧,经过披袈裟、受戒、授衣钵、诵经等一系列仪式后,剃度者才正式成为和尚。凡属新僧人家,一般还要延僧祝福。其家的房屋四周用白纱线缠绕。第二天,新僧与师父一起回家,父母见子,不得以子相认,新僧在父母面前必须与众僧一样施礼。入寺新僧,少则三天或七天便可还俗,多则几年十几年,也有终生为僧的。人们剃度的目的多样复杂,如厌世嫉俗、坐禅养性、忏悔还愿等。但较多的剃度者是出于对父母的孝道和对佛的虔诚。泰国有句俗语:“儿子出家穿黄袍,父母死后升天堂。”形象地道出了剃度者的目的。
在泰国,不仅平民百姓的孩子需要剃度,就连尊贵的皇室太子也不例外。皇太子的剃度仪式具有特殊意义,这是王子迈向王位第一步的象征。皇家的剃度礼一般在宫廷属地的一座高山上举行。此山名叫吉落娑,象征婆罗门的圣山,是湿婆神栖身之所。皇室的剃度礼比一般百姓要隆重得多,剃发礼一般要持续三天。头两天由即将受礼的王子和国王一道焚香祭祀婆罗门诸神,直至第三天清晨,仪式才正式开始。王子穿着象征纯洁的白色衣裤,被拥上大厅的宝座,他的头发梳成五撮。国王首先向王子洒圣水表示祝福,然后用一把金剪刀剪去王子的三撮头发。余下的由两位年长的亲王剪去。最后,由国王服装部大臣剃光王子的脑袋。剃去头发后,化装成湿婆的国王带着王子向吉罗婆山攀登。到达山顶后,王子用山顶人工湖里的水净身,换上色彩艳丽的衣裳,父王授予王子一顶宝石皇冠。剃发礼最后的仪式夜晚在皇宫举行。王子行过剃发礼之后,便开始承担起国事,学习处理政务,也就不能像原先那样幼稚单纯,而是应该变得成熟而有责任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