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面认识和把握当代青少年交往的特点
改革开放的社会环境、市场经济带来的影响以及独生子女社会化的特点,使得现代中小学生的交往热情空前高涨,主要有以下两大特点:
1.主流健康
(1)通过交往,满足彼此感情的需要。具体的表现就是中小学生毕业纪念册上的感人赠言。
(2)通过交往,增进友谊,为将来的事业发展打基矗比如,在即将毕业的时候,同学之间互相留赠联系方式。
2.问题明显
青少年之间交往,主要存在以下三大问题:
(1)功利性交往。一部分低年级学生之间的交往,是以对方钱财或权势的多寡强弱为依据。
(2)小团体交往。一些思想品德方面的后进生常常拉帮结派,自觉组成一个个小团队。在青少年结伙犯罪现象时有发生的今天,这类交往应当引起教师的高度重视。
(3)出现频率较高的男女生之间的感情交往。前面说教师不能一见男女生交往就认定这是“早恋”;但这个特殊阶段过多、过早的感情交往都难免朝着“恋情”的方面发展。因此,教师对此要有一定的思想准备和相关对策。
(二)学习人际交往知识
交往是一门学问,同时也是一门艺术。教师要主动指导学生若他们想进行好的人际交往,就必须认真钻研人际交往的相关知识,掌握交往的原则和方法,掌握人际交往的规则。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发展,交际科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出现了很多著书立说的现象,这为教师学习交往知识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交际学、交际心理学是直接研究人际交往的课程;而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性格心理学则是与人际交往相关联的课程。从这类著述和社会实践中,教师能够掌握到人际交往的一般规律及学生之间进行交往的一些特殊规律,然后在指导工作中适当运用就可以了。
(三)在指导学生交往的实践中提高自己指导学生交往的能力
要做到正确指导学生与人交往,首先教师自己应当具备一定的交往能力和一定的交往经验;而获取这种经验和能力的最佳途径就是指导学生进行实践交往。教师的交往是多层面的,在学校是和校领导、同事以及学生进行的;走出学校,还要参与一些正常的社会交往。但一个教师最为基本和重要的就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不同于一般性交往,师生交往是同教育活动相联系的,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进行的特殊交往。因此,在此项交往中,教师要用自己的个性和人格影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教师首先应当加强自身人际交往的锻炼,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师生之间交往的规律,尤其要注意探讨指导学生交往的每个层面,以便提高自己指导学生与他人交往的综合能力。
1.指导学生,特别是高中生与成年人之间的交往。忧郁青少年学生心理普遍不够成熟,他们不愿意向别人诉说自己心中的忧愁苦闷和困惑迷茫,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他们同德才兼备的成年人建立交往。事实证明:青年学生多和有志向,有学识的成年人交往,就算只有过一次成功又推心置腹的谈话,也会产生这种“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深切感受。
2.指导差生与优秀生的交往。差生在班内常常显得孤独和自卑,他们通常都缺乏同优秀生交往的信心和勇气。教师要耐心鼓励他们,同时要引导优秀生主动同差生进行交往,这样双管齐下,用来产生鼓励差生增强信心、战胜自己的勇气与毅力。
3.指导干部子女与工农子女互相交往。同以上情况类似,工农子女因为家庭环境等因素缺乏同干部子女交往的勇气,教师应当鼓励工农子女与干部子女交往,这样能够消除其自卑或嫉妒心理。这样才能使双方互相获得平等的心态,有利于帮助青少年塑造出健全的人格,促使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