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和互助友爱之情
教育学生树立集体主义意识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懂得:班集体是一个有组织、有共同奋斗目标和统一行动准则的集体团队,同时也是每个人健康成长的摇篮,每个人都应该从思想和行动上爱护这个集体。还要教学生认识到,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有助于大家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有助于一个人取得思想上的进步以及学习成绩的提高。每个人都要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自觉服从集体,为班集体的光荣发展尽心尽力。要注意班级体荣誉感,不做有辱班级形象的事情。
建立互助友爱之情能够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同窗学友朝夕相处,尽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脾性和爱好,但大家有缘聚在一起就是学习上的好伙伴,理应互相关心和帮助,共同发展。当身边有同学取得进步时,理应从内心深处为他感到高兴;反过来,当有同学退步了,大家都应当伸出自己的双手,帮助他进步。教师应当创设一定的交往情境,积极组织一些别开生面的教育活动,让同学们主动参加和交流,在整个过程中向其灌输团结友爱的核心思想;只有足够的尊重和关心别人,才能赢得别人同样的回报。学生也能在这样的交流中,更多地获取别人的关怀和帮助,增强自己的集体观念,增强学生间的友谊与合作。
(二)指导班干部在工作上密切合作
班干部是班集体的中坚力量,除了要负责一个班级的管理工作外,还对学生们的合作精神的形成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教师首先要在班干部的身上下工夫,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意识,让他们了解到干部之间密切合作的重要性,在工作中要相互配合。
其二,及时调解班干部间存在的矛盾,使步调一致。一般来讲,班干部间的矛盾分为三种:一是对某些具体问题的认知度不同;二是彼此不服气,互相嫉妒;三是遇到某些情况,导致工作不协调。以上情况都会给班级管理工作带来阻力,因此,教师一定要及时了解情况,及时与班干部取得沟通,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
其三,定期召开班委会。开展班委会的目的一般是为了对一个阶段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引导班干部结合班级出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定的实施方案和目标计划,再各司其职,分工协作,为实现目标而一起努力。
(三)培养学生学习上的互助精神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除了个人的主观努力,同学之间能否积极地进行配合,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使班内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他们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认真向他人学习,要经常能发现别人的优点,学习别人的长处。或者按照自愿结合的方式成立学习小组,同学之间相互质疑问难,共同探讨。也可以将一些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去帮助那些成绩落后的同学,最重要的是要做到适时地给予他们信心和勇气。
(四)促使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友好合作
充分利用学生参与集体活动的时机,努力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指导学生参加相应的课外兴趣小组,比如班级文学社、话剧团、理化实验班、电脑爱好者等,好让同学们在活动中继续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增强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在文体活动中,倡导“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明确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比如篮球比赛,教师要指导学生积极发挥个人特长并加强团队合作,依靠集体的力量夺取胜利;在文艺活动中,要指导学生分清主次角色,相互配合,维护集体的尊严。在集体劳动中,指导学生明确分工,互相配合共同完成任务。值得注意的是,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要特别提醒男生要关照女生,一些费力的活可以让身体强壮的人来做,以便于形成一个团结向上的集体。
(五)鼓励学生在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乐于助人的美好品德,让他们保持可贵的恻隐之心,看到别人有困难愿意提供帮助。比如在创建“希望工程”时,发动全体同学照顾家庭困难的同学,给予他们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帮助;或者在同学生病的时候,主动帮他补习功课;在同学遭遇挫折,心情低落的时候,愿意主动上前安慰,给予他们一定的关怀和帮助,使之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同学之间的深厚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