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有一种责任叫教育
10616500000030

第30章 纠正学生不良的价值取向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有人曾这样说:一个国家若没有现代科学和先进技术,一打就垮,但若没有优秀的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则不打自垮。

现在,有很多中小学生缺乏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他们崇尚拜金主义,对“自强”“自尊”“自爱”“自立”这些传统美德不屑一顾,凡事只讲个人利益,不思进取,有的青少年甚至为了贪图享乐不惜走上犯罪的道路。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在家里无视父母,在学校不尊重老师,丝毫没有谦让精神和合作意识。生活上贪图安逸,追求高消费,喜欢与人攀比。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做教师的更应当努力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平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品德教育,以便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纠正学生错误的价值取向。

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等日益腐蚀和毒害着学生的健康成长。比如,电影和电视节目不实行分级制度,书刊杂志的低级炒作,甚至一些带有色情、赌博色彩的舞厅、卡拉OK厅以及未成年人仍然能够自由进出的网吧等等,这些都容易使得世界观尚不成熟的学生陷入险境。

虽然说社会环境的主流还是不错的,但也确实存在着一些有害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不良因素。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辨别是非,好让他们能够自觉抵制各种不健康思想的侵蚀。而且,教育本身也应从根本上进行改革,首先要消除那种只关注成绩的急功近利的思想,不要用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的价值,要知道教育改革不是在知识点和课程上下功夫,而是要在做人和学生的兴趣的培养上使劲。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镜头一:从事教师行业十几年,第一次在班级中发现了“经商风”,用学生的话来说就是“实验班的新鲜事比比皆是”“小机灵鬼还真是会做生意”……原来,班里的一些同学竟然在教室里通过向同学出租书籍和电脑游戏光盘的形式赚钱,一本书大概能租三毛到一元的价格,光盘则三元,“经营者”全都“财源滚滚”“生意兴卤,租者和出租者全都不亦乐乎,大家也都认为划算,几毛钱就能看一本书,三块钱就能安装一个游戏软件,出租者认为把这些东西租出去,完全可以攒点小钱,双方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各有所得。据“经营者”说,开业三个礼拜,每天生意都很好,收入也很可观,结果这样的“同盟”越来越多。最后,不知道哪个好事鬼向老师告了密,结果做买卖的只能“关门大吉”了。

镜头二:在为残疾、贫困儿童捐资时,经常有学生在捐赠时,并不很愿意掏出自己的零花钱,反而在买玩具的时候出手很大方。

镜头三:学生害怕吃亏。见困难就让,见利益就上,舞蹈团队的大学生要教学生跳舞,刚开始没人报名,知道这是免费的以后,班上几乎所有的人都报了名。

镜头四:要报酬。在家里帮家长做完事,就要劳动报酬;考试考了家长规定的分数,要学习报酬等。

其实,现在特别贫困的学生很少,只是他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已经发生了变化,所以显得很贫困。以下这些都是不正确的价值取向。

1.等价交换。在人际交往中,学生将市场经济中的“等价交换”转移到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处理上。哪怕是一本书或者一张光盘都不肯轻易借出。

2.价值观有务实化、功利化倾向。很多学生重视功利价值,忽略精神价值,做点小事就要讲价钱,谈报酬,遇到麻烦事就躲,哪怕是老师的话都不听,常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思想。

3.理想主义价值观的褪色。崇高的理想少了,而那些狭隘的实惠却多了。尽管文明礼貌、尊老爱幼等优良品质仍然被积极提倡,但这些高尚而空洞的价值观却遭到了空前的冲击。不少学生都赞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思想观念,已经没有多少人记得“毫不利己,专门为人”。有些青少年看到一些企业家文化程度不高,但却有很多钱,在买东西的时候出手阔绰时,他们就会感到严重的心理失衡,认为“百无一用是书生”。在价值取向上所表现出的反差现象说明学生独立思想意识增强,思考问题过于实际。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现象呢?

一方面是由于社会风气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令人感到忧心忡忡地是社会的公德、道德水准却没有相应提高,反而,公民的意识和责任感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集体下降的现象。更加糟糕的是这个时候一些打着封建主义印记的消极思想却应声而起,构成影响社会进步的消极因素,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比如社会上出现的“权钱交易”“文凭买卖”等,动摇了学生对好的思想品德的坚守。

另一方面就是由于家长的不良导向。由于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尽家里长辈的爱戴和宠爱,最终形成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通常都自私自利,虚荣心强,内心经受不起一点挫折,抗击打能力较差,不愿劳动,无视集体和他人的存在,不容许别人否定或者超越自己……比如在捐资活动中,有的学生热情高涨,但家长却不以为然,总是说三道四。还有一些家长言行不一,自身素质较低,总是教育孩子如何才能不吃亏,怎样不花钱又能受益等,这些行为大大地影响了学生的价值取向,使得他们更加向着功利性靠近。诚然,学校也应当担负起一定的责任。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当怎么做呢?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特别是在我国确立了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前提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将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结合起来,从而努力提高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强烈要求,为培养学生新的价值观提供了客观条件。

1.留给学生选择的余地。美国学者在《价值与教学》中说道: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价值观行事,学校德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展学生的道德意识和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在不同的道德冲突中明确自己的价值观,认清公式化的说教和死板的灌输是错误的。他们主张让学生从众多的项目中,自愿选择并要对自己所做的一切负责,在选择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学校德育的根本所在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多的条件和机会。学校、班级、课堂以及各种活动应当成为学生施展才华的舞台,教师的责任就是鼓励学生积极表现自己并在表现中获得发展。只要学生在行为上遵守法律制度,那么就不必在价值观上求得一切,可以允许存在差异。

2.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拉思等人代表的价值观证明目前学派德育理论的缺陷在于:过度强调每个人价值的特殊性,从而否认了价值评估的客观标准;同时他们认为价值观是不能教的,面对学生的选择,教师只能表示“关注”而不能“赞成”他们的行为,这是不对的。人的一切都是可教的,包括价值观。留给学生选择的余地,并不等于教育者放弃自己的教育职责,只能将教育更加科学化、具体化。而学生通过自己的选择也会懂得,将努力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一致。所以,学校的德育工作要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的共同利益,努力让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被每个学生认同,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自身价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是德育的基本内容,它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便他们能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实现道义和功利的统一。在面临市场经济多样化选择的今天,我们不能忽视主旋律的导向作用,作为学校德育的社会工作者们,更应对此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特别是在价值取向出现严重分歧时。

3.在道德冲突中形成新型的价值观。发展市场经济对现存学校德育无疑是一场巨大冲击,会引起各种价值观念的碰撞,由此会引起怎样的情况和发展局势呢?面对这样的场景,“非此即彼”的绝对论模式显然不足以应对现状。现实是挑战与机遇同在,希望与困难并存,事物的发展具有多向性。如果能够抓住机遇,促成事物朝着有利地方向转化,才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所以,学校德育务必要紧抓价值观这个核心,将功利取向和崇尚道义紧密结合,在实现奉献与索娶竞争与合作的基础上,繁衍出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型价值观,培育出新一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只要我们改变教育观念,坚持实行新课程体系,勤于思考,找出问题的根源加以疏导,不断深化素质教育,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必然能达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同时,学生的不良价值取向也必然能得到有效的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