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具必用的古文名句
10610700000023

第23章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出典”

《论语·宪问》。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相传曾问礼于老子,又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曾在鲁国为官,但仕途不顺。之后,孔子周游列国十三年,可惜都不曾获得重用。于是孔子返回家乡,将他满腔的政治理想抱负投入在整理古籍经典与讲学。孔子讲学不倦,重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有弟子三千,桃李满天下。他的思想学说虽曾遭遇秦始皇焚书坑儒,然而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学派。孔子身为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与政治家,他的学说至今仍对中华文化发挥深远的影响。明朝时明世宗谥孔子为“至圣先师孔子”,后世奉为至圣先师。公元1952年由专家换算历书推算孔子诞辰为9月28日,将此日订为孔子诞辰。

《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生平与弟子、时人之间的对话,也包括弟子之间的对话,由孔子门下弟子辑录。汉初原有鲁论、齐论、古论共三论,可惜齐论与古论早已佚失,只剩鲁论流传至后代,宋朝时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宋太宗时的宰相赵普据说只读过《论语》,但却能辅助宋太祖“半部论语定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

《论语》的价值不但跨越时代,也超越东西方的界限,其内容共二十篇,记载了孔子的名言懿行,经过弟子的谨慎编排而具备一贯性,其脉络从头到尾相呼应。今天当我们观赏好莱坞的电影时,竟能听见西方的银幕巨星在片中引用孔子的名言,更可看出《论语》智慧的普世通行,历久弥新。

“故事”

强调速成的现代,谁不想一举成名天下知呢!一生仕途不顺的孔子还说过:“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强调人不该为没有地位而担忧,反而要烦恼自己凭什么立足这个地位上;不该为了不为人了解而烦恼,反而该努力拥有让他人了解的能力。否则没有真本事,早晚也会让人瞧出底细,美名岂不成了臭名?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孔子在《论语·卫灵公》有另一句:“君子疾没世名不称焉。”身为君子最担忧的是,死后无法留下为人称道的名声。看来似乎与“不患人之不己知”互相矛盾,一会儿不担心别人是否知道自己,一会儿又担心身后无法为人称颂。但是再仔细推敲一番,便可发现,其实这两句话充分体现了儒家一贯的入世思想。孔子强调一个人在世上不应汲汲营营于名利,而要致力于修身养性,这种坚持不会因外界影响而有所懈怠,如此才能在身后留下美名。

有别于孔子,庄子的想法就显得颇为“叛逆”。对于名声地位他一概嗤之以鼻,在《庄子·秋水》中说:“吾将曳尾于涂中。”表示宁可像只乌龟拖着尾巴在泥地里打滚,也不愿出仕做官呢!话说庄子有一天正在溪边钓鱼,楚王因为听说庄子是个才子,便派来两位使者想请他入朝为官,庄子听了便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楚王把这死去的神龟慎重地收藏起来,供奉在庙堂上。您想我若是这只神龟,我是宁可死了被供奉起来,还是宁愿继续在烂泥里逍遥自在呢?”结果这位避声名唯恐不及的庄子,经过两千多年的时光洗礼,仍然是赫赫有名呢!

其实,“人患志之不立。何患令名之不彰?”(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一个人所忧患的是不能立定志向,何须忧心美名无法显扬呢?所以无论是以孔子或庄子为师,若能遵循自己所立定的志向,不管遭遇什么挫折都能坚持,不计较得失,那么即使无法获得名利的犒赏,也是忠于自我的交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