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典”
《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作者简介”
《三国志》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历史,共六十五卷。作者为陈寿(公元233-297年),字承祚,他在蜀汉做过官,30岁时,蜀汉政权灭亡,在晋朝担任过晋平令、著作郎。《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以前有关于魏、吴的史作,而蜀政权没有史官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书》便由陈寿采集编次完成。陈寿的时代接近三国,能运用的资料有限,有史料不足的困难。陈寿没有编写志,若想解三国的典章制度,必须借助《晋书》,《三国志》叙事精彩,剪裁得当,文字简洁,与《史记》、《汉书》及《后汉书》并称四史。与陈寿同时代的夏侯湛曾撰写《魏书》,看到《三国志》后,便毁了自己的作品。
到了南朝宋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搜集引用了许多陈寿未曾使用或避讳不用的史料,例如西晋鱼篆的《魏略》、傅玄的《傅子》、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等超过上百种,为《三国志》作了补充与注解,使三国时期的史料更加完整,更加彰显《三国志》的价值。
“故事”
《世说新语·言语》提到孔融小时候聪慧过人,有“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名句;不过“小时不佳,大却了了”的情况也时有所闻。这世上“咸鱼翻身”的案例不胜枚举,如战国时代的苏秦,在尚未出名时也曾流浪落魄过,他向嫂嫂索饭充饥,嫂嫂甩都不甩。等到他提倡“合纵政策”成名,以六国封相之尊衣锦还乡时,换成嫂嫂匍匐路旁,连头都不敢抬。苏秦问她:“为何当年如此轻视我,而今日如此恭敬?”这位嫂嫂一语道出人性的秘密:“只因为你现在位尊又多金。”所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正是如此。
秦末陈胜起义前替人耕佣,但怀有远大抱负,同耕者却嘲笑他:“凭你这小耕农?”陈胜叹息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怎能知道大鸟的宏伟志向呢?比喻见识短浅的人无法理解志向远大者的抱负。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代表作《陋室铭》一文中,提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诸葛亮和扬雄在未发迹前,分别隐居在南阳的茅庐和西蜀的草亭中,藉此刘禹锡勉人学习孔明、扬雄韬光养晦,静待时机成熟发挥所长,一鸣惊人。
所以,上进的人假以时日,必能令人刮目相看;但不知上进的人,则更加深了自己留给别人的坏印象,宋代黄庭坚曾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言语无味”,当为戒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