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一口气读懂禅宗的故事
10608300000008

第8章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一切不过如是,没有什么在我们手中。若自以为有的,不过是虚妄。可是,若以为自己什么都没有,也是虚妄。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人的得意和失意、辉煌和耻辱都归于平淡吧,什么都不可能始终不变,都只是一时宠辱。

达摩来之前有佛法吗

“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句话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二。有一次有僧人问崇慧禅师:“达摩祖师尚未来中国时,中国有没有佛法?”崇慧说:“尚未来时的事暂且不论,如今的事怎么做?”僧人不解,又说:“我实在不领会,请大师指点。”崇慧禅师说:“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天柱山崇慧禅师,姓陈,唐乾元初,在天柱山创寺。一僧人问:“如何是天柱境?”崇慧回答:“主薄山高难见日,玉镜峰前易晓人。”用现实的景象回答了天柱山是一个修佛的好地方。谈到修佛,当然就涉及到佛法,僧人问:“在达摩祖师尚未来到东土之前,东土有没有佛法?”崇慧说:“且安置未来的事,你今天做什么?”僧问过去,就意味着引入了过去、现在、未来这样一种在流动的时空思考问题的角度。因此崇慧以未来来对答过去,由此而使他进入现象与本质的禅思。但僧理解不了,说:“我不懂,请大师再讲清楚些。”崇慧说:“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用一个景色形象地说明了当下与永恒的关系。僧还是不懂,不知道说什么话。崇慧问他:“你懂了么?”僧说:“不懂。”崇慧说:“自己应该做什么,与以前达摩来不来和未来的事怎么样不相干。达摩来,就像一个卖卦汉,见你不会,为你锥破卦文,至于是凶是吉,尽在你自己身上,一切要看你自己。”僧问:“如何是解卦的人?”答:“你才出门,他的解就不灵了。”

——崇慧的这两个比喻都是讲的修行全在自己,圣人、前辈、师父只是给你最初的指引。

僧又问:“如何是天柱家风?”崇慧说:“时有白云来闭户,更无风月四山流。”僧问:“出家人死了之后会到什么地方去呢?”崇慧答:“隔岳峰高常积翠,舒江月明色光辉。”

僧又问:“如何是大通智胜佛?”崇慧答:“旷大劫来,未曾拥滞,不是大通智胜佛是什么?”又问:“为什么佛法不现前?”答:“只因你不会,所以不现前,你若会,去也无佛可成。”问:“如何是道?”答:“白云覆青嶂,蜂鸟步庭花。”问:“从上诸圣有何言说?”答:“你今天见我有何言说?”问:“宗门中事,请讲一讲。”答:“石牛长吼真空外,木马嘶时月隐山。”问:“能讲讲和尚你是怎样利人的吗?”答:“一雨普滋,千山秀色。”问:“如何是天柱山中人?”答:“独步千峰顶,优游九曲泉。”

“禅悟”这些回答,既充满形象,又充溢禅意。佛法与天地同存,不依达摩来否而变,而禅悟则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应该着眼自身,着眼现实。

真假妄语

道光禅师有一次问大珠慧海禅师道:“禅师!您平常用功,是用何心修道?”

大珠:“老僧无心可用,无道可修。”

道光:“既然无心可用,无道可修,为什么每天要聚众劝人参禅修道?”

大珠:“老僧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那有什么地方可以聚众?”

道光:“事实上你每天聚众论道,难道这不是说法度众?”

大珠:“请你不要冤枉我,我连话都不会说,如何论道?我连一个人也没有看到,你怎可说我度众呢?”

道光:“禅师,您这可打妄语了。”

大珠:“老僧连舌头都没,有如何妄语?”

道光:“难道器世间,有情世间,你和我的存在,还有参禅说法的事实,都是假的吗?”

大珠:“都是真的!”

道光:“既是真的,你为什么都要否定呢?”

大珠:“假的,要否定;真的也要否定!”

道光终于言下大悟。

“禅悟”说到真理,有时要从肯定上去认识的,但有时也可从否定上去认识的。如般若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就是从肯定中认识人生和世间的;般若心经又云:“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就是从否定中认识人生和世间的。大珠慧海禅师否定一切明句文身,不是妄语,因为否定一切,才是肯定一切。

只争朝夕,珍惜现在

一天世尊问他的弟子们说:“人生到底有多长?”有一个弟子说:“七十年。”世尊说:“回答错了。”又有一个说:“有四十年吧。”世尊说:“你也回答错了。”还有的说:“三十年。”世尊说:“你也答得不对。”这时有一个问道:“那人生究竟有多长?”这时世尊说道:“其实人生只在呼吸间!”

日本亲鸾上人九岁时,就已立下出家的决心,他要求慈镇禅师为他剃度,慈镇禅师就问他说:“你还这么小,为什么要出家呢?”

亲鸾:“我虽年仅九岁,父母却已双亡,我因为不知道为什么人一定要死亡,为什么我一定非与父母分离不可,所以,为了探索这层道理,我一定要出家。”

慈镇禅师非常嘉许他的志愿,说道:“好!我明白了。我愿意收你为徒,不过,今天太晚了,待明日一早,再为你剃度吧!”

亲鸾听后,非常不以为然地说道:“师父!虽然您说明天一早为我剃度,但我终是年幼无知,不能保证自己出家的决心是否可以持续到明天,而且,师父!您那么高年,您也不能保证您明早起床时还活着。”

慈镇禅师听了这话以后,拍手叫好。并满心欢喜地说道:“对!你说的话完全没错。现在我马上就为你剃度吧!”

我国唐代玄奘大师,十二岁出家时,因唐代出家为僧须经考试及格,其时玄奘年幼,未能录取,玄奘伤心痛哭,主考官郑善果问他为何定要出家,玄奘答以要“光大如来遗教,绍隆菩提佛种”,因其志愿宏伟,特准出家。今中日两圣者,古今辉映,亦佛教之美谈也。

“禅悟”我们千万不要沉醉于昨天和明天的世界,昨天已成过去,不会回来;明天还未到来,一切无法预知。而应该生活在“今日”的世界里面,应该随时随地体会到当时周边一切美好的事物。若要体会“万古长空”,必须从自我认识起,自己是什么,只有把自己放下了,才能发现“万古长空”。如果我们现在是“一朝风月”,也就是说,努力于现在,在心上用功,就不会想到要问这个问题。如果我们现在是“万古长空”了,也就是功夫做好了,即与“万古长空”合而为一,也不必问这个问题。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常讲“现实”、“现在”、“目前”才是最实在的,离开“现在”,无论讲什么都不切实际。把握现在,珍惜当下,便是生命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