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一口气读懂禅宗的故事
10608300000007

第7章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禅是一种超脱的学问,以一种大空明的心境体会着世界的本真形态,从而达到一种绝对的超脱和通透。世间万事的产生皆起源于虚无,只要心灵澄净空彻,一切便超然地存在。

无树无台无尘埃

花非花,其实本没有花,只因为人们看它是花;雾非雾,其实也本没有雾,只因为人们叫它为雾。一个修行高深的禅者能够做到心无一物,无执无著,无念无我,自然也就无树无台无尘埃。世人需要做的是,不论世界怎么变幻,环境怎么动摇,始终保持内心的一份宁静,不惊、不乱、不惧、不移。

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当时他门下弟子众多,约有五百多人,其中以大弟子神秀大师为佼佼者。弘忍大师年事已高,想要在众弟子当中寻找一个继承人,便让他的弟子们都做一首偈子,谁做的好就将衣钵传于谁。大弟子神秀很想成为继承人,但是如果自己出于这个目的而去做偈子,又怕违背禅学的“无为而作”。一番苦思冥想后,他想到了一个办法。这天半夜他来到院子里,在院墙上做了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意思是说要时时刻刻修练自己的心境,来抗拒外界的诱惑,意在强调修行的作用。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因此,当第二天大家看到这个偈子都说好,且也猜到了是神秀所作的时候,弘忍大师却没有做任何评价,他认为神秀还没有顿悟。

——此时,在厨房里工作的慧能听到了这首偈子,当即便说此人还没有领悟到禅家的学说。于是他自己便做了一个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从这首偈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他这首偈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意思是说,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也是如此,那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因为任何事物从心而过,都不会留下痕迹。这个理解是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大师看到后,便将慧能叫了过来,当着众人的面说:“这首偈子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说完还将它擦掉,并在慧能的头上敲了三下,让他走了。众人都以为慧能的确境界不够,只有他自己才明白五祖的意思。晚上三更的时候,他来到了弘忍大师的禅房,弘忍大师向他讲解了《金刚经》,并将衣钵传于他。然后让慧能连夜逃走,防止神秀的人伤害他。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十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

“禅悟”是的,人世万物本来就是空的,又何来诱惑之说呢?世人不能摆脱世俗的烦恼,其实就是因为自己的心不够“空”。禅宗认为,假如众生不能悟出“空”的智慧,便不能认清自己、认清这个世界,即使有再美好的愿望也是空想。结果是“处处惹尘埃”,不但自己无法解脱,也度不了别人。

但能够达到这个境界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忙的时候想休息一下,休息多了又想忙碌起来;贫穷的时候渴望富有,富有的时候又回味过去的苦难;该做决定的时候,害怕结果不如自己所愿,当一切都看明白了,又后悔当初没有及时下决心,反复犹豫的过程之中,不知不觉已经浪费了许多大好的年华。

风动、幡动与心动

是否有平常心的关键,在于是境随心转,还是心随境转?因此,如果我们的一颗心,只是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动而变动,所谓心随境转,那么,心就恒处在漂泊之中,心绪难免如乱麻,而身心一体,随之而来的就是饥来吃不下饭,困来睡不着觉。

传说慧能武功高强,在回岭南的路上,曾碰见两只猛虎正要吃一个少妇,慧能与猛虎斗了几个回合,猛虎就败下阵来,狼狈逃窜。见此情景,一群手拿长枪、大刀的猎人纷纷邀请他加入猎队。慧能想,自己时时刻刻面临着被追杀的危险,如果加入猎队倒会安全许多,于是便爽快地答应了。就这样,慧能一直待在猎队里,待缘而化。

十五年后,这场争夺衣钵、法统的风波渐渐平息下去,慧能确信不会再有生命危险了,才走出大庾岭,一路南行,来到广州法性寺。

六祖慧能来到法性寺的时候,正值举办“无遮大会”,各色人等汇聚在这里聆听南方著名禅宗人师印宗法师讲说《涅槃经》。突然,广场上刮起了一阵风,把旗幡吹得噼啪作响,两个僧人便争论起来,一个说是旗幡在动,一个说是风在动。慧能听了,慢慢地说:“不是风在动,也不是幡在动,而是仁者的心在动。”

两个僧人一听大惊,赶紧禀报了印宗法师。印宗一听,知道来者并非凡人,就请他登上法座说法。

当天晚上,印宗把慧能请到自己的房间里,问:“我听说弘忍大师的禅法南传了,莫非你就是六祖慧能大师?”慧能说:“在下正是。”于是取出袈裟。印宗拜倒在地,当即为慧能削发,拜慧能为师。第二天亲自搀扶着慧能登上法座,宣布这一特大喜讯。

从这以后,慧能名声大振,公开收徒传教。不久之后,慧能来到韶州(今广东省韶关市)曹溪,广收徒众,多创寺院,大力传播他自己开创的顿悟法门,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他用通俗简易的修持方法,取代繁琐的义学,形成了影响久远的南宗禅,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

“禅悟”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是迥异于一般认识的。一般认识只是从外境的现象着眼,并仅此而已地得出结论。而一旦通过人的观察、体验和认识,因为个人内心的反应,会因时因地因个人内心的变化而有所不同,也就失去了绝对的标准。所以,两个和尚看到同一种现象,就产生了幡动或是风动的两种不同想法。与此类推,人间所谓是非、好坏、优劣、善恶等更复杂的判断,并没有绝对的标准,而是因时因地因主观想法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乃至有大不同,万事万物是因缘聚会的,世界因此而更显现出虚妄、荒诞的相对一面,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世事无常,人生无常。

心无外物,静以修身

人之种种攀缘和虚妄,皆由于不安。不安则源自不能接纳自己,不能接纳自己则是由于不能心外无物。禅者,必须祛除我相杂念。

印度的三藏法师自诩神通,他来到慧忠禅师面前,与他验证。

慧忠谦抑地问:“久闻您能够了人心迹,不知是否属实?”

三藏法师答道:“只是些小伎俩而已!”

慧忠于是心中想了一件事,问道:“请看老僧现在身在何处?”

三藏运用神通,查看了一番,答道:“高山仰止,小河流水。”

慧忠微笑着点头,将心念一转,又问:“请看老僧现在身在何处?”

三藏又做了一番考察,笑着说:“禅师怎么去和山中猴子玩耍了?”

“果然了得!”慧忠面露嘉许之色,称赞过后,随即将风行雨散的心念收起,反观内照,进入禅定的境界,无我相、无人相、无世界相、无动静相,这才笑吟吟地问:“请看老僧如今在什么地方?”

三藏神通过处,只见青空无云、水潭无月、人间无踪、明镜无影。

三藏使尽了浑身解数,天上地下彻照,全不见国师心迹,一时惘然不知所措。

慧忠缓缓出定,含笑对三藏说:“阁下有通心之神力,能知他人一切去处,极好!极好!可是却不能探察我的心迹,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三藏满脸迷惑。

慧忠禅师笑着说:“因为我没有心迹,既然没有,如何探察?”

“禅悟”无论你的心迹藏得有多深,只要存在,别人就可以探察到。只有心无外物,才能让人无所察觉。

心无外物让人无所察觉,将“心无外物”转化到现实生活中来,就要求人们放弃名利,放弃不安,放弃心外的一切。只有这样,人的心灵才能回到最初的自由和纯真,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当一个人真正做到心无外物时,所有诱人的虚妄心就会通通消失,就能体会到人生中“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的真趣。所谓“本来无一物”,意思就是说世间万物皆为假象,没有一法为实有;所谓“何处惹尘埃”,则特别强调“尘埃”也不是真实的,没有染与不染的分别。

佛性本净,为唯一的真实,故没有尘埃,也没有尘埃可染。因为一切都是“空”理所表现出来的,唯此为真,其他皆假。所以,众生只要认识了自身的佛性,也就是认识了“空”理,就能觉悟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