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一口气读懂禅宗的故事
10608300000034

第34章 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人生在世,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因缘,会有各种各样的境遇,善缘恶缘,顺境逆境,无处不是练心之地,无时不是修心之境,所谓的“八风吹不动”就是在这点点滴滴的修持中慢慢积累的功夫。不经风雨不会见彩虹,没有烈火焚烧又怎能鉴得真金。所以孟子曰:“天欲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困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只有真正做到了“八风吹不动”,才能让“境随心转”,才能“我命在我不在天”,否则只能“心随境转”,被命运主宰。而真正的“八风吹不动”远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久的学习,更要经风雨的历练。

八风吹不动

古人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有得有失、有顺境有逆境都很自然。南怀瑾先生说过,为人做事应似“风过竹林,雁过长空”,“事来则应,过去不留”。人生总要遭遇各种各样的事情,面对现实,无需回避。事情来了,尽心处理,理智应对;事情过了,是好是坏就不必耿耿于怀。“风过竹林”,风不着痕,“雁过长空”,雁不留迹。我们来世上一遭,哭过笑过,爱过恨过,苦过乐过,得到过放弃过,真真切切经历过了,便不枉此生。

——

当年苏东坡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到地方出任闲职。

苏东坡好“禅”,时江北瓜州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其在任时经常和金山寺的住持僧“佛印和尚”参禅论道。一日,自觉修持有得、境界很好,颇为得意,率性撰诗一首。诗云:

“稽首天中天,毫光遍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天中天”指的是佛祖释迦牟尼。“稽首”就是磕头礼拜。“毫光遍大千”,指打坐参禅入定时,顿见一片光明,照遍大千世界。苏东坡体会到这个境界了,所以他说“毫光遍大千”。“八风”,是指贫、富、贵、贱、苦、乐、毁、誉。“端坐紫金莲”是说苏东坡他自己不为八风所动心,可见修禅已达到较高境界。

苏东坡写完,自我感觉良好,于是就叫小童拿这首诗,过江送给佛印禅师看。佛印禅师看罢,拿起笔批了“放屁”两个字叫小童带回去。苏东坡一看佛印禅师的“放屁”两个字,顿时大怒,便亲自过江去找佛印禅师理论。来到金山寺时,只见寺门关着。门上有佛印禅师的两行字:“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苏东坡看后惭愧不已,感觉自己修养不够,但他也很感激佛印禅师,用这种方式给自己警醒和教育。

“禅悟”如果淡定的功夫好,管你“放屁不放屁”,管你境遇好坏、贫富得失、荣辱存亡,都能从容应对,淡定自如。

做人不能让别人来掌控自己快乐的钥匙,也不能让外物的变化来掌控自己的心情。

口头上能够说出多么自吹自擂的话,宣扬多么冠冕堂皇的道理,都不那么困难;要能够真正做到自己所吹嘘的话语,实践所宣扬的道理,才是真正不易的。否则徒然炫耀自己,只不过是逞口舌之能而已。

生活中遇到八风不动心,保持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实在难能可贵,唯此,才有成功的希望。但多数人抵抗八风的定力极弱,轻易就会放弃自己原来的计划。

高与远

龙虎寺禅院中的学僧正在寺前的围墙上模拟一幅龙争虎斗的画像,图中龙在云端盘旋将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虽然修改多次,却总认为其中动态不足。适巧无德禅师从外面回来,学僧就请禅师评鉴一下。

无德禅师看后说道:“龙和虎的外形画得不坏,但龙与虎的特性你们知道多少?现在应该要明白的是龙在攻击之前,头必须向后退缩;虎要上扑时,头必然自下压低。龙颈向后的屈度愈大,虎头愈贴近地面,他们也就能冲得更快、跳得更高。”

学僧们非常欢喜地受教道:“老师真是一语道破,我们不仅将龙头画得太向前,虎头也太高了,怪不得总觉得动态不足。”

无德禅师借机说教道:“为人处事、参禅修道的道理也一样,退一步的准备之后,才能冲得更远,谦卑的反省之后才能爬得更高。”

学僧不解似的,道:“老师!退步的人怎能向前?谦卑的人怎能更高?”

无德禅师严肃地说道:“你们且听我的禅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诸仁者能会意么?”

诸学僧至此均能省矣。

“禅悟”禅者的人格,有自尊的一面,他们有时顶天立地,孤傲不群,有如龙抬头、虎相扑;但有时也非常自谦,有如龙退缩、虎低头。这正说明了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所谓进退有据,高低有时也。龙为兽中之灵,虎为兽中之王,禅者乃人中之贤,以退为进,以谦为尚,不亦宜乎?

不知道

宋朝有一将军曹翰,在讨伐南方的贼寇之后,路经庐山的圆通寺。寺僧因知曹翰的军队风纪不好,大家就吓得四散逃逸,只有住持缘德禅师端坐法堂不动。曹翰叫他,他也不理不睬,甚至连瞧一眼都不肯,曹翰英雄式的自尊心受到伤害,非常生气地说道:“我的军队路过此间,只想借宿贵寺,让士兵们休息一下,为什么你连一声招呼都没有?你竟敢如此无礼,难道你不知道面前站着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将军吗?”

禅师听后,平静地睁开双眼,回答道:“一个军人站在佛前咆哮,如此无礼,难道你不怕因果报应吗?”

曹翰更是大吼道:“什么因果报应不报应,难道你不怕死吗?”

缘德禅师也提高了声音说道:“难道你不知道面前坐着一个不怕死的禅僧吗?”

曹翰非常讶异于禅师的胆量,同时也被禅师如此的定力折服,问道:“这么大的一座寺庙只剩下你一个人,其他人呢?”

缘德禅师道:“只要一打鼓,他们就会闻声回来。”

曹翰就猛力敲鼓,敲了好久,但却没有出现任何人。曹翰不悦道:“已经打鼓了,怎么还没有人回来?”

缘德禅师从容道:“因为你打鼓的时候,杀气太重,请念一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然后敲一下!”

因此,曹翰念佛打鼓,打鼓念佛,不久藏起来的寺僧都跑回来了。曹翰此时非常有礼地合掌问道:“请问禅师法号?”

禅师平静地回答道:“我是缘德。”

曹翰惊叹不已,随即跪下来祈求道:“原来是德高望重的缘德禅师!禅师,请指示我,如何才能在战争中致胜?”

缘德禅师漠然地应道:“不知道!”

“禅悟”自古以来,社会每有战乱,总有一些大德护卫道场,愿与寺庙共存亡,像缘德禅师,勇敢、慈悲、智能之人也。兵难不离是勇,叫人念佛是慈,随兴回话是智。尤以问战争取胜之道,回以“不知道”,真智仁勇之大德也,这不正是禅心之功用吗?“淡中知真味,静中识本然”。诸葛亮在《诫子书》中也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是定的基础。浓于酒色财气,醉心权名功利,心就静不下,定不住。佛事者何?戒定慧。有道是“戒能生静,静能生定,定能生慧”。

淡定的心态就像有副对联中写的“荣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淡定的心态也是随缘的心态。随缘,是对现实正确、清醒的认识,是对人生彻悟之后的精神自由,是“聚散离合本是缘”的达观,是“得即高歌失即休”的超然,更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从容。

做人需要练就淡定平和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