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一口气读懂禅宗的故事
10608300000022

第22章 有与无,不变与万变

人在社会生活中总是感叹时运不济,想要拥有的总也得不到,于是在“求有”的过程中不停地“变化”自我,以期取得理想中的成果。显然,成功的只是少数,更多的是欲求不得,进而在一味追求的过程中连原来的自我也已改得面目全非。而这为数不多的几个貌似成功的幸运儿,怕是在成功的背后也已失去更多,所以我们要重新来审度一番这有和无、变和不变的关系。

有与无

财富是一件用来布施的袈裟,雪中送炭远胜于锦上添花。人不能专为自己享乐,应顾及到社会利益以及自己的后生福乐,所以对社会公益文化、慈济事业、三宝应供养、护持。

净空禅师在香港时,遇到一位拥有大量金银珠宝的居士。有一天,居士拉着禅师去银行见识那些珠宝。经过繁琐而严格的手续验明正身之后,由全副武装的守卫带着他们,来到层层设防的金库,打开保险箱,取出璀璨夺目的珠宝。

谁知禅师却说:“这是你的?就这么一点点?”

居士心里老大不快。这么多诱人的财富,禅师居然说少。只因为怕人抢,才放在银行保险柜里的。

禅师平静地说:“如果这样也算自己的,那么香港所有的银楼都是我的。为什么?我只要到那里,叫人家拿出来给我看看摸摸,好!收起来,给我保管好!和你这些财富有什么两样?”

居士似有醒悟,他从银行取出珠宝,购置了三处豪宅,一处居山,一处临海,还有一处位居繁华闹市,还买了轿车游艇。

净空禅师再次去香港讲经时,应居士之邀,坐着他的豪华轿车,驱车来到海边别墅品茶,然后又乘游艇在海上兜了一圈。居士心里很得意。

净空禅师一直沉默不语,临别才说:“这些别墅你多长时间来一次?”居士说:“度假时才来。三处轮居,大概一年一次吧。”禅师又问:“你的游艇经常出海吗?”居士说:“哪有时间!只是来度假时用用而已。”禅师说:“我可以花钱每年请你住五次五星级宾馆,坐十次游艇,你看如何?”

居士无语。

后来居士去内地一游,回到香港后卖掉了所有的豪宅、汽车、游艇,捐资在祖国西部建了三所希望小学、一座寺院、一个乡卫生所。居士给禅师写信说:“我现在一无所有了,所有的财富都捐了出去。”

禅师回信说:“不,你恰到人生最富有的时刻!”

——“禅悟”财富都从布施造福社会而来,拥有财富不能失去爱心。名利和财富都是过眼云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居士表面上失去了财富,却拥有了爱心。

不变与万变

“人到无求品自高”。当然,我们不想脱离现实一味谈理想主义,但我们的追求必须是合理适度的。这世上关于苦乐、关于得失都是相互消长的两个对立面,我们在追求过程中必须要有这个清醒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冷静分析,用智慧作抉择。我们可以有追求,但不可不择手段;可以善巧变化,但不可以不顾原则。这是生活,更是信仰。

“春城无处不飞花,人间到处有禅机”。智者对风云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而在我们,虽行之不易,但至少是要有这样的观念的。

道树禅师建了一所寺院,与道士的庙观为邻,道士容不下观边的这所佛寺,因此每天变一些妖魔鬼怪来扰乱寺里的僧众,要把他们吓走。今天呼风唤雨,明天风驰电掣,确实将不少年轻的沙弥都吓走了。可是,道树禅师却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多年。到了最后,道士所变的法术都用完了,可是道树禅师还是不走,道士无法,只得将道观放弃,迁离他处。后来,有人问道树禅师说:“道士们法术高强,您怎能胜过他们呢?”

禅师说:“我没有什么能胜过他们的,勉强说,只有一个‘无’字能胜过他们。”

“无,怎能胜过他们呢?”

禅师说:“他们有法术,“有”是有限、有尽、有量、有边;而我无法术,“无”是无限、无尽、无量、无边。无和有的关系,是不变应万变。我‘无变’当然会胜过‘有变’了。”

“禅悟”禅师以“无”胜“有”、以“不变”应“万变”的原因何在?首先我们要找出事端,这“有无”概念所指陈的具体客体是什么?这变与不变发生的背景心境是什么?道士有的是嫉恨心、名利心,有此二心而施种种法术;禅师无贪无嗔,心底无私天地宽,以微笑化一切伎俩于无形。变与不变也不出此理,变中有妄动,愈动愈乱,愈乱愈急,而不变中只有微笑,坦然就镇定。

道树禅师所指的“无”是一种宽容的心态,是一种广阔的胸怀,是一种气定神闲的领悟,也是一种“无论境遇如何变迁,我岿然不动”的境界。

如果没有那样一种心态、胸怀、领悟和境界,道树禅师便做不到大彻大悟,也做不到以不变应万变。

而道士的“有”则是一种狭隘的认知和浮躁的追求,自然是无法抵御道树禅师的“无”。

进退之间

唐朝的布袋和尚写过这样一首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当我们走到寺院的门口,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大腹便便而且背着一个布袋子的和尚,我们都称他为弥勒佛。实际上,弥勒佛的法像不是如此,那个心宽体胖、笑容迎人的是布袋和尚。依照我国传统的想法,布袋和尚是弥勒菩萨化身的,时常背着布袋子在社会各阶层行慈化世。

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庙的方丈,因年事已高,心中思考着找接班人。一日,他将两个得意弟子叫到面前,这两个弟子一个叫慧明,一个叫舍得。高僧对他们说:“你们俩谁能凭自己的力量,从寺院后面悬崖的下面攀爬上来,谁将是我的接班人。”

慧明和舍得一同来到悬崖下,那真是一面令人望之生畏的悬崖,崖壁极其险峻陡峭。

身体健壮的慧明,信心百倍地开始攀爬。但是不一会儿他就从上面滑了下来。慧明爬起来重新开始,尽管这一次他小心翼翼,但还是从山坡上面滚落到原地。慧明稍事休息了后又开始攀爬,尽管摔得鼻青脸肿,他也绝不放弃。

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慧明屡爬屡摔,最后一次他拼尽全身之力,爬到半山腰时,因气力已尽,又无处歇息,重重地摔到一块大石头上,当场昏了过去。高僧不得不让几个僧人用绳索将他救了回去。

接着轮到舍得了,他一开始也是和慧明一样,竭尽全力地向崖顶攀爬,结果也屡爬屡摔。舍得紧握绳索站在一块山石上面,他打算再试一次,但是当他不经意地向下看了一眼以后,突然放下了用来攀上崖顶的绳索。然后他整了整衣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扭头向着山下走去。

旁观的众僧都十分不解,难道舍得就这么轻易地放弃了?大家对此议论纷纷。只有高僧默然无语地看着舍得的去向。

舍得到了山下,沿着一条小溪流顺水而上,穿过树林,越过山谷……最后没费什么力气就到达了崖顶。

当舍得重新站到高僧面前时,众人还以为高僧会痛骂他贪生怕死、胆小怯弱,甚至会将他逐出寺门。谁知高僧却微笑着宣布将舍得定为新一任住持。

众僧皆面面相觑,不知所以。舍得向同修们解释:“寺后悬崖乃是人力不能攀登上去的。但是只要于山腰处低头下看,便可见一条上山之路。师父经常对我们说‘明者因境而变,智者随情而行’,就是教导我们要知伸缩退变啊。”

高僧满意地点了点头说:“若为名利所诱,心中则只有面前的悬崖绝壁。天不设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牢笼之内,徒劳苦争,轻者苦恼伤心,重者伤身损肢,极重者粉身碎骨。”然后高僧将衣钵锡杖传交给了舍得,并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攀爬悬崖,意在堪验你们心境,能不入名利牢笼,心中无碍,顺天而行者,便是我中意之人。”

“禅悟”一般人总以为人生向前走,才是进步风光的,而这首诗却告诉我们退步也是向前的,退步的人更是向前、更是风光。古人说“以退为进”,又说“万事无如退步好”。在功名富贵之前退让一步,是何等的安然自在!在人我是非之前忍耐三分,是何等的悠然自得!这种谦恭中的忍让才是真正的进步,这种时时照顾脚下,脚踏实地的向前才至真至贵。人生不能只是往前直冲,有的时候,若能退一步思量,所谓“回头是岸”,往往能有海阔天空的乐观场面。对于大学生来说,将来踏出校门从事事业,也要有勇于回头的气魄,不能一味蛮干下去,只有把稳正确的方向,才不枉费十年寒窗的苦读。

佛性如光

禅让人心静,让人感到智慧,还能让人修身养性。

禅对于生命的理解让人有透彻的感觉,对于“有”和“无”、“是”和“非”,都是有精辟的禅机在其中的。禅的智慧在于其深远的意境,在于其妙趣横生的对话,在于其无事不谈、无事不禅的广泛存在。所谓“处处禅机”绝非空话,而理解禅,或者仅仅是个人对于禅机的理解,所产生的顿悟或者说是恍然大悟,其实是禅的真正智慧所在。

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真正的禅机是蕴涵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或者说禅机无处不在,而这种无处不在,不仅仅是一种象征意味,是顿悟之后面对生活的态度,这是顿悟者参禅后的喜悦之情。真正的禅,是“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东西。这种意会,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是一个重新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的过程。

禅不是单纯的一种信仰,如果非要说是信仰,那只能说是对智慧的尊崇。禅中的信仰,是一种纯自由和纯自我的信仰,是自我诠释的理解和生命境界的提高。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一种提高,悠远空澈时常是不思进取的代名词。可是面对纷杂烦乱的现代社会,人空虚的心灵是要得到释放的,而禅正是提供了一个自我释放的平台。面对世间冷暖情仇,人麻木的心灵需要温存,而禅正是温暖人心灵的火光;面对不计其数的压力和不可遇知的未来,人脆弱的心灵不堪一击,而禅正是可以开启人心灵的钥匙。

弟子问佛祖:“您所说的极乐世界,我看不见,怎么能够相信呢?”

佛祖把弟子带进一间漆黑的屋子,告诉他:“墙角有一把锤子。”

弟子不管是瞪大眼睛,还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见五指,只好说“我看不见”。

佛祖点燃了一支蜡烛,墙角果然有一把锤子。

看不见的,是不存在吗?

“禅悟”禅也是如此,看不到的,不代表不存在;虚幻或者难懂只是禅的外表,智慧内核的领悟过程受限于参禅人个人素质、知识结构等的影响。不过,这决不会影响到领悟的本身,所谓殊路同归,这正是对禅最高境界的理解。要知道,六祖慧能根本不识一字。

其实反过来说,尽管是简单的禅语,即使看得明白,人们也不见得可以真正领悟到其中的智慧。佛云:随风而至,随风而逝。万物有生皆有灭,万物有来自有回。这决不是难懂的箴言,然而,真正能够认识到并且可以做到的人,却少之又少。简单是一种宽广的胸襟,崇尚简约的人举手投足显得大气,点点滴滴简洁明快却博大精深,拥有旷达的、闲适的、与世无争的仪态。化繁为简,淡泊名利,往往能够透彻理解人生真谛。在物欲横流的复杂社会中,化复杂为简单方能做到入而能出,往而能返,才能活得自由、畅快、游刃有余、潇洒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