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一口气读懂禅宗的故事
10608300000019

第19章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

佛法就是宇宙精神信息能量,体悟了佛法就是掌握了宇宙精神信息能量,所说所行悉能随心运用宇宙精神信息能量而带动色界之物质运动,这也就是佛陀说法大地震动之道理所在。试设想,如果佛陀说法大地震动,片面理解为地震,岂不是要导致生命的死亡,这样是不是产生“不利益”?佛法是平等利生的智慧真理,所以所谓“大地震动”乃宇宙精神信息能量和我们心灵的共振。

精神共振

修禅的法门其实说难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就是戒、定、慧三个字而已。谈到戒,禅宗的戒是很多的,我们普通人当然不可能每个都去做到,譬如十重禁戒为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说过罪、自赞毁他、悭、瞋、谤三宝。这基本的禁戒里面我们普通人基本都是可以做到的。当然,如果破戒了,并不是无可救药的,也不会必定来世坠入畜生道。

——

南北朝的时候,一位叫道生的和尚,是年轻的法师,现在来讲,就叫做才俊法师。当时佛涅槃时最后的说法涅槃经,才翻译过来半部,这个翻了半部的经,中间提到一个问题,就是:“一阐提人能不能成佛?”一阐提是罪大恶极、坏透了的人。他们不孝,杀父杀母,杀佛杀罗汉,坏事做尽,罪业深重,下无间地狱,就好像世间判罪无期徒刑,永远不会翻身。这些大恶性众生能不能成佛呢?当时佛法还没有完全翻译过来,涅槃经只有半部,这位青年法师写了篇论文,认为一阐提人也能成佛,一切众生最后都要成佛。

不成想道生这一论点招致强烈非难,并遂引起着相文字之徒的激烈反对,生公之言论被认为是邪说,遂即被摈出僧团。

这还得了!佛都没有敢这样说过。当时这个道生年纪轻、文章好、学问好,最后大家看在出家人情面,算他不懂,把他赶到江南去了。那个时候佛法都在长江以北,道生被赶到江南,就到苏州、金山这一带,在山上住茅棚,也没人听他讲了,他只好对着一些石头讲。

有一天他又讲到这个问题,仍说一切罪大恶极的众生最后还是能成佛,这时那些石头就摇起来了。顽石似乎领悟,频频点头。这就是“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典故,于是“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传说便不胫而走。

“禅悟”正是由于道生大师掌握了佛法真谛,即掌握了宇宙精神信息能量契机,所以其所言说行事契合真如至理,便有精神信息能量之共振发生,在色相上表现出了“顽石点头”。其实生活中的“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虽然未必是掌握了真理但也是此理。

多积善因,少积恶因

多积善因,少积恶因吧,善因积累得越多,就越快地转变因果,越容易地颠覆不好的命数,得到多福多寿之运程。

有人问佛陀:”假若过去作恶很多,现在作出很多的善行也不可能抵消吗?”

佛陀说:”对!因为因果定律是无法抵消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有一定道理的。这好比在一块土地上同时种下瓜种,亦种下豆种,后来瓜种一定生瓜,豆种一定生豆,瓜是不会消灭豆,豆亦不会消灭瓜的;可是现在又讲因果可以转变,要怎么转呢?”于是佛陀讲了一个故事。

在一座寺庙里,有一位法师在那里讲经,同时有一个曾经造了大罪业的人,听完了经就去请教法师说:”我过去杀生害命,已经造了大罪业,该怎么办呢?”法师就教他:”你要真心流露发心忏悔,现在还未结果,断缘就可以。”但是,此人只知因与果,不明白缘的道理。法师便拿出一包蒺藜给他,要他种在寺后空地的东西两条小路边,东边种的蒺藜要撒石灰,不要浇水;西边种的要天天浇水。法师又交代他每隔五天要赤足走一次,东边走走,西边也走走。此人头一次东走走西走走,没有什么感觉。法师便叫他西边依然天天浇水,东边依然不可以浇水,再隔五天亦是赤着足两边走走,又隔了五天还如此走来走去,虽然看到西边蒺藜已经出牙,再过了五天芽已长了三寸,且开出了黄花,法师仍是叫此人走来走去。又过了五天,此人在西边赤足走时,就被蒺藜的刺刺得不能走了。法师问:”东边呢?”那个人答:”没感觉到什么。”法师再问:”东西两边皆种蒺藜种子,为什么东边能走西边不能走呢?”这时此人恍然大悟,原来东边撒的是石灰又不浇水,断了缘就不发生作用,西边的天天浇水,这水的“增上缘”,就发生了力量。所以,同时下种,东边的不发芽而西边的却茂盛,这就是有缘则生,无缘则灭,因果可转变的道理。

“禅悟”佛陀又指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只要改过,犹未晚矣;积善积德,因果可转。因是非常细致的种子,果是很庞大的事实。我们的一念心就如一粒种子,所谓”因缘果报”,即若要看现在的成果,就必须追究从前播下的那颗种子。所以,务必要警惕当下这一念,多注意自己的心和目前的一举一动。

忘我境界,孜孜不倦

所谓忘我,说的是一个悟的过程。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更好地解决和分析所面对的事情事物,学得多经验多,会理解得更好更透彻。悟也是一个由低到高、由简单到复杂的进步过程。所谓忘我,就是悟自己所未悟。

佛光禅师是一位修为卓著的高僧,修行参禅专心致志,四方僧人禅客纷纷前来拜访请教。可是,每当弟子前来通报有人向禅师学道时,他总是反问:“谁是禅师?”

佛光禅师专注禅理,就连吃饭时也在不停地思考。弟子见他手拿碗筷不动,就提醒他:“师父,吃饱了吗?”

他竟然忘了自己是在吃饭,反问弟子:“谁在吃饭?”由此可见他聚精会神的程度!

农禅是当时修炼的重要方法,佛光禅师身体力行,从不分心。

有一次,弟子担心他太累,提醒他:“师父,您真是太辛苦了!”

佛光禅师却反问道:“谁太辛苦了?”

一天,佛光禅师的弟子大智赴外地参学回来,向师父汇报了自己的见闻体会。接着问道:“师父,我在外二十年,您生活得怎样?”

佛光禅师轻松地答道:“好,好,天天诵经修道,说法著述,犹如在广阔的海洋里遨游,心旷神怡。”

两人谈到半夜,佛光禅师让大智休息,天亮后再谈。可是到了天亮,大智醒来,却听见师父的阵阵诵读声,看来师父又是诵经通宵达旦。到了白天,佛光禅师更忙,没有一丝空闲。不是接待前来拜佛参禅的禅客,就是在禅房里执笔阅改弟子的习卷和撰述讲稿。

大智问道:“师父,您二十年来都这么紧张地生活吗?怎么不见您衰老呢?”

佛光禅师笑了笑说:“大智,我可没有时间想到老啊!”

“禅悟”能够在学习的领域中达到忘我的境界,便能够使自己闪烁永恒的光芒。禅就在心里,只要内心有禅,即使外界喧闹吵嚷,仍然可以保持内心世界的平静安宁。想要开悟,首先不能执著于开悟,而应该在生活中慢慢累积,不经意寻找。事实上,生活中很多事情皆是如此。有时过于执著于某个念头反而不容易得到,换一颗平常心,注重日常的积累,反而能够达成目标。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来源于生活,它揭示了人生的真谛,诠释了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真理,所以,要将佛法应用于生活,用佛法指导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