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一口气读懂禅宗的故事
10608300000010

第10章 因是今天,果是明天

今天种因,明天结果。今世之因,来世之果。生要带来,死要带去。“带来”、“带去”的是什么?是“因果”。

所有的事物,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而且此事之果乃后事之因,后事之果乃在于前事之因。此因有此果,此果又为彼事之因,而达于彼事之果。如此循环,以至无穷。

是因果业报,生死轮回

什么是真正的菩提心?认识一切众生本无善恶,本自清净,本来是佛,一切善恶,皆是无中生有。认识到,世间一切,皆是因缘和合,因而远离善恶的评价,借缘起度化之心,是为菩提心。佛不度人,佛度有缘人!

古时候,菩萨转世投生,成为一位皈依三宝,严守五戒、十善的国王。

在他的国家里,从不使用武力,也不设监狱刑堂。这个国家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安定,文化发达,举国上下普及佛法教育,国人无不读书,形成一种人人知书达礼、相互礼让的社会风气,就算夜不闭户,也不用担心会遭小偷。

——但是,这一天,国王却接到了一宗盗窃案。

有一位品行高尚的居士,清净闲居在山林里,过着隐居的生活,颇有超凡脱俗之风。

一天晚上,居士口渴得厉害,就出去找水喝。由于天漆黑一团,不小心误喝了别人莲花池里的水,他喝完水后才意识到,所以心里感到十分内疚。

“我偷盗了!我偷盗了!”第二天,他来到王宫里,自首犯了盗窃罪,希望国王以法治他的罪。

国王听后很惊讶,就说:“这是自然之水,你当然可以喝。再说,水到处都有,并非稀罕之物,你喝了它能有什么罪呢?”

居士却回答:“我没跟莲花池的主人打声招呼,又没有经过人家允许就擅自喝别人的水,难道这不是盗窃吗?希望大王该怎样处置就怎样处置我吧。”

国王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区区小事,我看就算了吧!你有这种内疚之情,已是难能可贵了。现在国事繁忙,我还要去处理,如果你觉得非要我处置才甘心的话,那么你就先去园子里等着,待我办完事后再说。”

说完,国王把居士交给太子,自己办事去了。太子将居士领到花园深处,让他等着,自己却先走了。

国王政务缠身,忙得把居士的事给忘了。六天之后,他忽然想起了居士,不安地自责道:“糟糕!我怎么把居士忘了,他不会出事吧!”国王急忙起身,跑到花园寻找居士。

居士一直待在园内深处,又不敢走动,整整等了六天六夜。这期间,他滴水不进,粒米未食,等国王找到他时,他的身体已经非常虚弱,奄奄一息了。

国王一看,泪流满面,自责地说:“这都是我的过错,我的罪过实在不轻啊!”

王后听了却不以为然:“国王!您可是堂堂的一国之君,竟然为了一个无理取闹的居士忏悔不已,真是个笑话!”

国王派人给居士洗澡,让厨师准备各种美味佳肴,并亲自陪同居士用餐,还不时忏悔罪过。他发誓:“生死轮转无际,从现在起,我要受戒,六年守斋过午不食,直至得道。”

佛陀告诉诸比丘:“那个国王,就是我的前身。国王忘了居士,害他饥渴六日,国王为了悔过守斋六年,过着清苦的日子,六年后才恢复正常饮食。之后更以身供养佛法,而修行成道。王后因为讥笑国王悔过守斋,后世怀孕时曾重病六年,遭受痛苦。太子因为让居士在花园饥饿受苦六天,后世出生后,六年中迷迷晕晕,常处幽冥之中。这都是因果业报啊!”

“禅悟”佛家认为生命是连续不断的流,和现世的意识一样前后相连,不能中断。从今天的意识生自昨天的意识,就可以得知今世的意识生自前世的意识。既然有前世的意识,也就有后世的意识,因为今世就是前世的后世。

今是而昨非,今好而昨劣

不经过以前那段日子,哪里能有今天?甚至可以说,没有迷失的痛苦,哪能有寻得的欢喜?过去的虽然过去了,但那段过去永远存在,不能不承认它的存在。只是而今虽然出于污泥,也能成一朵莲花罢了。

徒弟去见师傅:“我终于悟了!觉得‘今是而昨非’,以前的几十年,我全错了,可以不用去想,只当那段日子根本不存在。”

“嗯!”师父说,“好极了,明天到山下的花店,买一把晚香玉回来,要走直路,不必绕路。”

“但不绕路就得经过风化区。”徒弟担忧地说。

“你去买花就是了。”师父挥挥手。

花买回来了,一入晚,馨香就四面泛滥,整个屋子都芬芳了。

“是照我嘱咐的,去那家花店买的吗?”师父问。

“是。”徒弟答。

“经过风化区了吗?”师父又问。

“经过了,过了两次。”徒弟毫不隐瞒地说。

“你不是去买花吗?怎么去了风化区呢?”师父眼里闪出寒光。

“但是不经过那个风化区,就买不到花。”徒弟急忙解释。

“经过了那种脏地方,花还能香吗?”师父继续问道。

“香!香!您没闻到吗?比刚买的时候还香呢!”徒弟回答。

“这就对了!你不经过以前那段日子,哪里能有今天?甚至可以说,你没有迷失的痛苦,哪能有寻得的欢喜?过去的虽然过去了,但那段过去永远存在,你不能不承认它的存在。只是而今你虽然出于污泥,也能成一朵莲花罢了。”师父露出慈颜:“觉今是而昨非,虽然是悟,却不是大悟。大悟就无所谓‘昨非’,‘今是’里有‘昨非’呀!”

“禅悟”没有一朵莲花能否定污泥,没有一个今天的果实能否定昨天的种子。

善心得善报

唐朝的黄檗希运禅师主张慈悲为怀:“心如大海无边际,广植净莲养身心。自有一双无事手,为作世间慈悲人。”

人无完人,要善于宽容别人的过失。宽容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

一位叫禅海的年轻人在一次冲撞当中误杀了一位高官,于是只能走上流亡的道路。

他到很远的一个寺院出了家,做了一名游方僧人。为了补偿他的罪过,他下定决心要在有生之年完成一件善举。禅海知道某处悬岩上面有条道路非常危险,已断送了不少人的性命。因此,他决心在它下面挖一条隧道,取而代之。

他白天乞食,夜晚挖掘隧道,日日不辍。三十年过去了,一条长达两千多米的隧道,终于挖通了。

在禅海完成这条隧道的前两年,那位大官的儿子已经成了一名剑道高手。他四处寻觅禅海,终于发现了他,要置他于死地。

禅海平静地对他说:“我心甘情愿地把我的生命给你。但是,请让我挖完这条隧道,等到这件工作完成的那天,你就可以杀了我。”

于是这位大官的儿子就耐住性子等待那一天。时间一天天过去,禅海仍在不断地挖着。一晃又是几个月,大官的儿子闲等着感到十分无聊,便开始帮禅海挖掘。等他帮了一年后,对禅海的坚强意志十分钦佩。

隧道终于挖成了,人们可以从它里面安全通过。

禅海放下手中的工具,欣慰地长吁一口气说:“隧道完成了,我心愿已了,现在请你砍去我的头吧。”

那位年轻的复仇者满含眼泪,动情地说道:“你是我的老师呀!我怎能下手砍自己老师的头呢?”

“禅悟”当我们的心灵充满了善良、友好时,我们便获得了善良、友好的回报,这种回报,比我们付出的要多得多。幸福、吉祥将时时围绕在身边,我们的生活怎么能不充满阳光、充满欢乐?反之,如果我们的内心是自私、贪婪、仇恨的,我们就会把这个世界看得暗淡无光、冰冷、僵硬,烦恼、忧愁、痛苦就时刻包围着我们。因为我们得到的是自私、贪婪和报复心的回报。

对待他人保持一颗善心,他人也终将用善心回报自己。过去的不可能再回来,未来还没有到来,是虚无缥缈的。在时间的长河中,唯有今天,唯有这个当下,是值得我们去好好珍惜。

明天是因为今天才产生的,每一个明天都是由今天变成的。所以明天的花朵开得怎么样,要看今天的根扎得怎么样,肥施得怎么样。根深肥足,才能看到明天那美丽鲜艳的花朵,那就是收获。

万事万物都像大海的波浪一样,只是个有形的东西,那个有形下面无形的东西,就是世界的本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