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曹操不是传说
10607000000013

第13章 认清形势,发展自我,收编“青州军”

很快地曹操认清了形势,决意发展自我。任何一个人类社会的历史经验,包括自然界的法则都告诉我们,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事物,只有自身先强大起来了,别人才会来关注你,帮助你,听从你的召唤。所以,人要求助先自助!否则没人搭理你,你人微言轻,再有才勇,也影响不了大局,改变不了什么。

这一点,后来的孙权就认识得非常透彻,他自始至终眼巴巴地向刘备要荆州,就是因为当时谁掌握了荆州,谁就是天下第二,孙权不甘于做天下第三,所以他要荆州自强,这样北边儿的曹魏不敢犯他,西边的蜀汉事事也得顾及着他孙权的感受。

曹操不是一般人,所以他也懂得这个道理。

从酸枣前线上撤下来的曹操,此时手底下兵很少,将不过夏侯惇、渊,曹仁、曹洪等数人,刚刚经历了一次失败,正需要投资方再次地注入资本,才能焕发活力,但是又到哪里去寻求风投呢?

这也是坐在马上的曹操所费心踌躇的一个难题。

人在遇到危难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亲人和家乡,曹操也不例外,他先是回到了家乡沛国谯郡,去向老爸曹嵩和曹氏宗族、夏侯氏亲戚那里去寻求帮助,募集资金和人手,以待东山再起。可是曹操做的是大买卖,一下子都得要上百万、上千万的资金和成百上千的人手,我们说即使曹嵩再富有,再能赚钱,曹氏宗族和夏侯氏的亲戚们再热心,曹操起兵一次也已用尽不少,很难再支撑他第二次创业了,所以曹操在亲人和家乡那里这次并没有获得什么可观的资源。

于是曹操又在琢磨着别的融资渠道和招人办法。

那个时候可没有什么成熟的资本市场和人才市场,但是曹操深厚的官宦背景,使他从小就明白朝廷这个超级国家公司的运作规则,于是他带着副手夏侯惇南下,去了扬州。请看官们注意,这里的扬州不是今天江苏的扬州,而是指汉王朝十三州政治区划的扬州,下辖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等很大的一片地区,就是东吴后来占据的江东主要部分。

这时的扬州刺史是陈温,曹操找到了这个陈温和他部下一个市——丹阳市的市长——当时的丹阳太守周昕,说:怎么样啊,我要做大买卖(指的就是为国讨董这件事儿),你看袁术、袁绍这些大企业家都把自己的钱和人投入到这个市场里了,这说明这个事儿还是大有可为的,你要不要给我投点儿钱和人,事成之后,我赚了加倍还你,利息都好算。

陈温和周昕一听,两人一使眼色,那意思是说:成啊!现在这个讨董股炒得这么火,将来肯定有的赚,更何况我们拿的是国家资源,即使赔了也是赔国家的,不关我们的事,我们该升官儿的还是升官儿,该买房子的还是买房子,该买车的还是买车,不搭杠;要是赚了,这曹阿瞒一感激,说不定就把我调中央,给个什么部长的官儿干一干,到时候还不是钱一大把一大把的。

这哥俩如此想着,便决定资助曹操,帮他招聘了四千人,“与兵四千人”,谁料到了龙亢这个地方,估计是曹操资金周转不灵,弄得工资发不下来,所以招的这四千兵就哗变了。

那时候的兵基本上都这样,有钱发,有饭吃的时候我跟着你干,只要你一没钱发,一没饭吃,那我还跟着你干什么劲儿?

这次哗变很危险,史称曹操亲手斩杀了几员叛兵,才和五百来个没有哗变的手下冲出了营盘,得以逃生。这也可算是农民工催要工资的典型事件了吧。

曹操带着这些人到了铚、建平时,凭着他卓越的煽动能力,就又招募了一千来号人,然后加上原来没有哗变的五百人,还有原来打剩下的,拉拉扯扯,也就聚集了三千来号人而已,赶赴前线。

然而这个时候的讨董形势已经发展到了后期,出现了本质的变化,那就是义军吃不了董卓,董卓也吃不了义军,于是义军内部的矛盾就明朗化了。首先是兖州刺史刘岱对下级东郡太守桥瑁不满。看官们记着,这刺史就是“牧”,相当于省长,太守相当于市长。你说我刘岱堂堂一省长,你桥瑁不过是一个小市长,你敢跟我过不去?更何况你还归我管?于是刘岱杀了桥瑁,以王肱领东郡太守。这十镇义军便去了一镇。

紧接着是渤海太守袁绍和冀州牧韩馥闹矛盾。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袁绍后来做得就是冀州牧,坐拥青、幽、冀、并四州之地,幽州是从公孙瓒那里夺来的,这冀州就是他从韩馥这里抢来的。

这时的曹操在河内,还记着上文的看官应该知道,河内是袁绍屯兵的地方,所以这个时候曹操属于袁绍的麾下。虽然曹操兵少,但是曹操毕竟也算是一个独立的小公司,有着自己的主权,还能起到一定的舆论效果,所以在袁绍和韩馥争夺冀州的时候,袁绍希望曹操声援自己。而曹操则已经认清了袁绍的本来面目,因此表面上顺从袁绍,其实却急于要脱离他,自谋道路。

机会很快就来了,黑山农民起义军于毒、白绕、眭固等十余万众跑到东郡去闹事,新任的东郡太守王肱没本事,摆不平,他的顶头上司兖州刺史刘岱便请袁绍派兵相助。此时袁绍正和韩馥争冀州啊,哪儿有时间理会这等闲事儿,所以正愁派不出人来,曹操就主动请缨了,说:“明公,您没有时间,我阿瞒有啊,就叫我代您出兵,摆平这事儿吧,正好您跟刘岱也有个交代。”

袁绍正愁呢,他一来是要和韩馥争冀州,二来也最不愿和那些农民起义军打仗,须知,这些农民起义军打起仗来跟疯了似的,不要命啊!(人家本来不打没饭吃没有命,打了牺牲了也没命,就像他们这行儿的祖师爷陈胜说的“等死,死国可乎?”一样是死,孰与造反?说不定还能有口饭吃,有条活路。)这三来,你曹操去打,漫说就你这三千来号人,打不过人家十余万众,就是打过了,(当然,在袁绍的眼中,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因为此人一贯喜好以人数多寡计算战争的胜败,其实是自己的评估指标出了问题,人家曹操就不这么看!)那也是你帮我的,将来刘岱只会感激我,而不会感激你曹操。况且伤人一万,自损八千,你伤人十余万,你得自损多少啊?那三千人还不都变成负的了?

袁绍正是做着这样的美梦,把曹操派到了东郡。临行时,袁绍拿着酒给曹操践行,说:“孟德你此去,好生用兵啊!一定要给于毒、白绕、眭固这些刁民点儿颜色看看,叫他们也知道官军的厉害!”曹操听着很激动,袁绍心底就窃笑:你看他还感激我呢,去吧,去吧,这一去将来你打得就剩个光杆儿司令了,还得回来求我。可曹操是发自内心的激动啊,心想:我好不容易脱离你了,还把你乐成这样。

于是乎曹操就率领着他那三千余人,去了东郡。从此以后,曹操便脱离了袁绍,开始谋求自己的发展。事实证明,正是东郡给了曹操以机会,正是兖州给了曹操以用武之地。以后曹操也就立足于东郡、立足于兖州,拥兵自重,东征西讨,进而挟天子以令诸侯,完成其鼎峙大业的。这是袁绍的失策,而曹操的所得。所以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曹操因为做了兖州牧,而被人叫做“曹兖州”,就像刘备被叫做“刘豫州”一样。只不过刘备的那个豫州牧是曹操封的虚衔儿,而曹操的这个兖州牧才是他自己奋斗得来的实际成果。

曹操到了东郡以后,第一仗“击白绕于濮阳”,“破之”,写信给袁绍报捷,袁绍心想:可以啊你这小子,孤本以为你不堪一击,肯定会被那些黑山贼所吞掉,不料竟能小胜,有前途。于是袁绍本着拉拢曹操起见,上表献帝,推荐曹操做了东郡太守,治所在东武阳。表章上去,至于献帝和董卓答应与否,这不重要。

于是曹操从白身做到了太守的职位。请注意,原本曹操是“西园八校尉”之一,后来董卓要抬举他,叫他做“骁骑校尉”,他不但不干,反而只身逃出洛阳,跑到陈留,起兵讨董。所以这时曹操是董卓朝廷缉捕的对象,是没有官职的,曹操去和众诸侯会盟,也因没有官职,而被袁绍命为“行奋武将军”,直到此时,曹操才算拥有了名义上的合法官位——东郡太守。

但是曹操是个务实的人,他这辈子最大的一个优点就是不为空名虚衔所累,所以曹操此时也在积极谋划着下一场战斗的胜利。毕竟黑山农民义军有十余万众,而被自己所小胜的那个白绕不过是义军的别部,主力还在于毒的率领下,丝毫未损。而自己的部队经过上次的战役,需要休整和补充,所以曹操便以东武阳为据点,厉兵秣马,准备迎战义军主力。

黑山头领于毒接获白绕战败的消息后,果然亲帅黑山义军主力,扑向曹操的据点东武阳,以雪前战之耻。这下曹操手下的将军们都着急了:上次我们侥幸能赢,那是因为白绕是偏师,兵不多,现下十余万众一股脑拥来了,明公准备如何抵敌?

曹操就胸有成竹地笑了,说:“我不跟于毒一般见识,我带兵向西进山,去攻黑山义军的老巢,把于毒他们的CPU拆了,看他们还能怎样?”

手底下这些将军们一听,更急了,说:“万一武阳被于毒拿下了怎么办?”

曹操就安慰他们说:“不会的,你们没看这些天来,我一直督促士兵加筑城防,相比较他们拿下武阳来说,我们拿下他们的老巢要相对容易些。”又引经据典说:“昔日,孙膑围魏救赵,耿弇想去西安,就进攻临淄,声东击西,于毒这伙人文化水平低,没读过什么书,肯定会回师来救老巢,换句话说,即使不来救,我也能攻占他们的老巢,而他们却拿不下我们的武阳。”

这么一分析,哎呀,把这群将军们给佩服得什么似的,于是就照着曹操的计谋进行。结果于毒得到消息后,果然回师来救老巢,而曹操呢,就在这群人回师的道儿上埋伏下一支兵马,进行“要击”,于毒的黑山军果然大败,曹操又乘胜追亡逐北,将于夫罗的匈奴兵大破在内黄。

这一战给了于毒、白绕、眭固等人的黑山军以毁灭性的打击,从此“曹东郡”名扬兖州,黑山军再也不敢主动挑衅曹操,而曹操也得以保境安民,在兖州东郡立住了脚跟。这是曹操生平第一次有战略意义上的成功。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像袁绍这些人,打败农民义军后,往往是斩尽杀绝,他们以为不杀不足以立威,而且留着这伙儿刁民也是个祸患,会给自己惹是生非;可曹操却不这么想,从后来曹操收编自己老本“青州兵”的故事里,我们可以想见,这时打败黑山军的曹操对其肯定也进行了招降和收编,用于增加自己的兵源和实力,然而可惜的是史籍失载。大概这次招降和收编的规模也没有“青州兵”大,所以便没有留下记录。

日媒NHK电视台收视率极高的重磅讲史类节目——“转动历史的时刻”,在做三国的选题时,对这一点做了重要的总结,并认为这是曹操和袁绍、刘备、孙权等割据势力的重点区别,当然也是曹操大业成功的关键。

所以,这一点值得注意和学习。

众所周知,曹操后来得以成就大业的老本是名气甚大的“青州兵”,那么这些“青州兵”曹操又是如何得到的呢?要说在兖州东郡与黑山军的战役是曹操小试牛刀的话,那么在青州寿张与大名鼎鼎的农民义军——黄巾军的作战,才是曹操发家的“重头戏”。

那么这件事儿的来龙去脉又是怎样的呢?看官儿莫急,小的这就道来。

自从曹操在东郡站稳了脚跟以后,又一个机会从天而降了:青州黄巾众百万跑到兖州来闹事了,进行公开的“打砸抢”活动,杀了任城相郑遂,又流窜到东平。时任兖州刺史的刘岱对此事自然不能不管不问,决意率兵平息动乱,可他的下级——济北相鲍信就不同意了,建议他不要出战。您自己想啊,眼下这群青州黄巾有百余万人,人多势众,您一个州牧哪里有那么多人跟他们拼?再者说这百余万人就是百余万嘴,他们没什么粮草辎重,不过四处打劫,混口饭吃,只要我们前期坚守住了,这些人没饭吃,军心自然低落,那时人心就会涣散,然后再乘这时占据有利地势,出战,打败他们是必须的,所以您也不必急在一时。

鲍信的这个主张和战国时长平之战,赵国上将军廉颇的“坚壁清野”军略有点相似,说白了就是跟敌人打消耗战。你们一群流寇,没吃没穿,即使人数再多,哪里耗得过那些有吃有穿,又有险可守的官军,所以这个战术很厉害。

然而遗憾的是,这个刘岱也不怎么是个角色,也是个脑残的主儿,根本听不进去,带着兵马就出了险防,和那百万黄巾在平沙旷野里决战,最后果然寡不敌众,被黄巾军杀了,也算英勇捐躯报国了。

刘岱的死,成就了近在东郡的曹操。假设说当时刘岱不脑残,而是听从了鲍信的建议,据险而守,也不会挂得这么快;而且以他的官位和实力——兖州牧,足以成为后期割据一州的强大势力,那时也就没有曹操什么事儿了。因为众所周知,曹操就是从兖州开始显赫于诸侯的。

可是历史毕竟不容假设,脑残的刘岱就这么挂掉了,偌大一个兖州一时无主。俗话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刘岱手下的这些将官们就准备从外面请一个人来暂当兖州牧,帮助他们平定黄巾,而且可以想见的是,这个代州牧只要能够平定下兖州内的这伙青州黄巾,那么即使朝廷不认命,这个人也会成为实际上的兖州之主。

这个时候,鲍信想起了曾和自己一同起兵讨董的曹操。

鲍信是个很有见识的人。在何进当权时,他和曹操就在京师相识,当时袁绍建议何进召外兵胁太后,鲍信就和曹操是一样的看法,认为这是引狼入室,必乱天下。后来两人一起起兵讨董,义军踟蹰不进,还是鲍信看穿了袁绍的政治野心,并且对曹操说:“即使眼下袁绍战胜了董卓,那么袁绍也会变成又一个董卓,继续危害汉政府的士大夫民主,可是你要抑制袁绍吧,袁绍势力庞大,除了董卓,没人比得上,所以也只会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不如去规划黄河的南边,以待局势生出变化。”曹操深以为是,当然十分佩服鲍信的远见卓识,所以两个人的政治见解相近,相交也甚好。

而令鲍信这时想起曹操的原因除此之外,另一个便是曹操的能谋善战。酸枣军略,曹操希望义军据险,示势,声讨董卓,不战而胜,就给鲍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继而武阳大捷,围魏救赵,智破于毒等黑山军众十余万,更是对曹操的能力深信不疑,更兼这时一个人的推动,终于使兖州将官决定迎接曹操暂代州牧。

这个人就是陈宫(陈宫,字公台)。陈宫和曹操心里比谁都清楚,要是曹操做了兖州之主,就有了和袁绍、袁术等人争天下的真正实力,“此霸王之业也”。对于“要做有高度的事业”的曹操来说,这是他朝思暮想的事情。于是乎曹操几乎是不请自到,他先派了陈宫去兖州官吏那里推销自己,做“曹家军”的形象工程,而陈宫能言善辩,一席话就让“曹东郡”变成了“曹兖州”,曹操也就顺理成章地做了兖州牧。而曹操对陈宫这个售前经理的感激之情也简直是溢于言表,所以后来陈宫携带企业机密,跳槽去了吕布的公司,曹操在把吕氏集团搞破产以后,也不忍杀了陈宫,这正是对今日陈宫签订大单,成就自己的感恩之情。

所以孰说曹操奸雄之性,残忍好杀,仅就他对陈宫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曹操人性的温情,和易中天所谓的可爱之处。

曹操一入兖州,自得之余,并未忘记自己这个兖州所得来的代价——那就是要面对上百万饥饿的青州黄巾。而曹操呢,只带了“步骑千余人”前来,一千对一百万,几乎是1:1000的比例。也就是说,曹操的兵卒必须个个是千人敌,才有获胜的希望,因此压力很大。

所以前期战事进展得并不顺利,《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说:

“太祖将步骑千余人,行视战地,卒抵贼营,战不利,死者数百人,引还。贼寻前进。黄巾为贼久,数乘胜,兵皆精悍。太祖旧兵少,新兵不习练,举军皆惧。太祖被甲婴冑,亲巡将士,明劝赏罚,众乃复奋,承闲讨击,贼稍折退。贼乃移书太祖曰:昔在济南,毁坏神坛,其道乃与中黄太乙同,似若知道,今更迷惑。汉行已尽,黄家当立。天之大运,非君才力所能存也。”太祖见檄书,呵骂之,数开示降路;遂设奇伏,昼夜会战,战辄禽获,贼乃退走。

战不利,反而“死者数百人”,本来就千余人的曹军,眼下又死了数百人,换言之剩下的生力军也就数百人,却要面对上百万的黄巾军,而且这些黄巾军“为贼久”,干“打砸抢”的事儿很久了,业务很熟练,不像于毒的黑山军,都是新手,打仗没什么经验,所以更加狡猾,不容易上当,且多次乘胜出击,“兵皆精悍”;而曹军呢,却是有经验的老兵少,不习练的新兵多,所以“举军皆惧”。

就从“新兵不习练”这五个字,我们也可以推断出曹操的这些新兵不是来自对黑山残部的招降,便是他在武阳新近招募扩编的,都没怎么经历过战阵。但是曹操熟读兵法,练兵有素,所以很快就凝聚了军心,获得了“贼稍折退”的不错战绩。

然后两军对峙,其实我们知道,青州黄巾来兖州是为了“打砸抢”,混口饭吃的,并不想跟官军拼着老命地死磕,所以黄巾的头领就想劝降曹操:“咱别打了成不成,你看现在的朝廷君不君、臣不臣,成何体统?所以是不会长久的,早晚灭亡,你不如投靠我们黄巾,在这乱世,还能有口饭吃。”

曹操是何出身,再者更为重要的是以他的善战,已经找到了制胜之机,所以曹操才能“见檄书,呵骂之”。

谈判谈不成,黄巾只有打了,结果正中曹操的圈套,他“遂设奇伏”,“昼夜会战”,“战则擒获”,于是乎“贼乃退走”。上次对黑山军是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这次对黄巾则是“遂设奇伏,战则擒获”,无怪乎晚年的诸葛亮在《后出师表》里感叹“曹操用兵,仿若孙吴”。

然而获胜的曹操此时所想的并不是首虏多少,斩获夥寡,而是想着招降、收编这些黄巾残部,以为我用。您想啊,这黄巾一来就是上百万人,便是当时最牛气的董卓、最雄厚的袁绍、最骄横的袁术加起来也不一定能有上百万人。当然这个数字不排除《魏书》作者的虚夸,但是要能招降收编这样一支军队,对于曹操来说,那就足以和董卓、袁绍、袁术等人抗衡于天下了。

所以他“追黄巾至济北”,“数开示降路”,并不是要追歼穷寇。虽然曹操这个人很喜欢追穷寇,比如当阳之战,据当事人诸葛亮讲,曹操亲帅轻骑追击刘备,一日夜行三百余里。通晓兵法的诸葛亮就对孙权说他这种打法是兵法大忌,“必蹶上将军”,带兵的大将必挂,而且即使不挂,也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所以孙子说“穷寇莫追”,但是曹操此时不是追穷寇,而是生怕一不留神这群人从他眼皮子底下溜走了,那他可就悔之晚矣。

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黄巾残部终于“乞降”。曹操“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至此曹操官为州牧,坐拥三十余万精兵,若是调度得当,足可横行于天下。

曹操的大业进入了急剧发展期,欲知后事如何,曹操如何能够用好这兖州之地,卅万精兵,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