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宽容和忍让是避免风险与烦恼的重要手段,其出发点就是维护和睦,是为了团结和大局去忍让。忍意味着善解人意、通情达理并且能容人。遇事多为别人着想,善于体谅他人的难处,助人为乐。能够宽以待人并严以律已,必要时为了顾大局,做到自己吃亏受委屈而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并且能够做到虚怀若谷。
一只黑山羊正朝家里赶路。他走的是一条陡峭的山路。在一座狭窄的独木桥上,他遇见了一只白色的山羊。白山羊大声地向他嚷嚷道:“喂,小老弟,两眼别往边上瞧!这地方怎能容下我们俩?你快点儿滚开,让我先过去!”黑山羊一听这话,不高兴了,也大声呵斥道:“咩咩,你脑子没有不正常吧?我宁可在这里渴死倒下,也绝不会后退半步!”他们就这样对峙着,各不相让,然后就打起架来,四只羊角互相撞击,互相格斗、互相推搡。尽管桥面很狭窄,两只山羊都觉得很危险,犄角相撞也很疼痛,可是它们谁也不肯退让半步。桥下河水流淌,波浪滔滔;空中太阳高照,炎热难熬。可怜两只山羊一起坠落下去,沉入了深深的河底。由于两只羊的倔强,彼此都不能互相退一步,结果是两只羊最后连性命都没能自保。
书法家郑板桥老先生有句名言:“难得糊涂”,就是指小事善忍是维德的品质。因为善忍能化解矛盾,长忍者久安。忍字是心上插一把刀。常言道:“忍一忍平安无事,退一步海阔天空。”善忍则息事宁人,则家和,家和则万事兴。这就是为什么在生活中善于忍让的意义所在了。
波斯国的劳伦被派到一个小县去担任县令,这个县正好位于波斯国与土洼国的交界处,这地方盛产西瓜。虽然同处一地,可是两国村民种西瓜的方式和态度却大不一样。
波斯国这边的村民种瓜十分勤快,他们经常担水浇瓜,所以西瓜长得快,而且又甜又香。土洼国这边的村民种瓜十分懒惰,又很少给西瓜浇水,所以他们的瓜长得又慢又不好。土洼国这边的县令看到波斯国的西瓜长得那么好,便责怪自己的村民没有把瓜种好。而土洼国的那些村民却没有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只是一味怨恨波斯国的村民,嫉妒他们为什么要把瓜种得那么大、那么香甜。于是,土洼国这边的村民就想方设法去破坏波斯国村民的劳动成果。每天晚上,土洼国村民轮流着摸到波斯国的瓜田,踩他们的瓜,扯他们的藤,这样,波斯国村民种的瓜每天都有一些枯死掉了。波斯国村民发现这个情况后,十分气愤,他们也打算夜间派人偷偷过去破坏土洼国的瓜田。一位年纪大的村民劝阻住了大家,说:“我们还是把这件事报告给县令,向他请示该怎么办吧?”大家来到荣伦的县衙。劳伦耐心地劝导本国的村民说:“为什么要这么心胸狭窄呢?如果你来我往没完没了地这般闹下去,只会结怨越来越深,最后把事态闹大,引起祸患。我看最好的办法是,你们不计较他们的无理行为,每天都派人去给他们的西瓜浇水,最好是在夜间悄悄进行,不声不响地,不要让他们知道。”波斯国村民依照劳伦的话去做了。于是,从这以后,西边土洼国的瓜一天天长好起来。土洼国村民发现,自己的瓜田像是每天都有人浇过水,感到很是奇怪,互相一问,谁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于是他们开始暗中观察,终于发现为他们的西瓜浇水的正是波斯国的村民,土洼国的村民大受感动。很快,这件事情被土洼国县令知道了,他既感激、高兴,又自愧不如波斯国县令。他把这些情况写下来报告给了土洼国王,土洼国王也同样很受感动,同时也深感惭愧和不安。后来,土洼国王备了重金派人送给波斯国王,希望与波斯国和好,波斯国王欣然同意了。从此后,波斯、土洼两国开始友好起来,边境的两国村民也亲如一家。两边种的西瓜都同样又大又甜。
所以,不要采取“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态度去激化矛盾,而是宽宏大量,以德报怨,这样才会促使矛盾缓解,使坏事变成好事。
《圣经》中有很多故事都是在告诫世人,宽容忍让是一种美德,这种美德能让人们和平共处。犹太人深知这一道理,并身体力行地执行上帝的这个契约,除此以外,犹太父母还经常通过各种故事教育孩子,让宽容和忍让从小就进入他们的心田,成为他们自身道德修养的一部分。
有一个男孩有着很坏的脾气,于是他的父亲就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每当他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根钉子在后院的围篱上。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37根钉子。慢慢地每天钉下的数量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要比钉下那些钉子来得容易些。终于有一天这个男孩再也不会失去耐性乱发脾气,他告诉他的父亲这件事,父亲告诉他,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的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一天天地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钉子都拔出来了。
父亲握着他的手来到后院,“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但是许多时候,乱发脾气,将像这些钉子一样留下疤痕。如果你拿刀子捅别人一刀,不管你说了多少次对不起,那个伤口将永远存在。话语的伤痛就像真实的伤痛一样令人无法承受。”
人与人之间常常因为一些彼此无法释怀的坚持,而造成永远的伤害。如果我们都从自己做起,开始宽容地看待他人,相信你一定能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
一个匈牙利的骑士,被一个土耳其的高级军官俘获了。这个军官把他和牛套在一起犁田,而且用鞭子赶着他工作。他所受到的侮辱和痛苦是无法用文字形容的。因为那个土耳其军官所要求的赎金是出乎意外得高,这位匈牙利骑士的妻子变卖了她所有的金银首饰,典当出去他们所有的堡寨和田产,他们的许多朋友也捐募了大批金钱,终于凑集齐了这个数目。匈牙利骑士算是从羞辱和奴役中获得了解放,但他回到家时已经是病得支持不住了。
没过多久,国王颁布了一道命令,征集大家去跟犹太教的敌人作战。这个匈牙利骑士一听到这道命令,再也安静不下来。他无法休息,片刻难安。他叫人把他扶到战马上,气血上涌,顿时就觉得有气力了,而后向胜利驰去。他把那位曾把他套在轭下、羞辱他、使他痛苦万分的将军变成了他的俘虏。现在那个土耳其军官,已经是俘虏的土耳其人现在被带到他的堡寨里来,一个钟头后,那位匈牙利骑士就出现了。他问这个俘虏说:“你想到过你会得到什么待遇吗?”,“我知道!”土耳其人说。“报复!但是我怎样做你才能饶恕我呢?”,“一点也不错,你会得到一个犹太教徒的报复!”骑士说。“耶和华的教义告诉我们爱我们的同胞,宽恕我们的敌人。上帝本身就是爱!放心地回到你的家里,回到你的亲爱的人中间去吧。不过请你将来对受难的人温和一些,仁慈一些吧!”这个俘虏忽然大哭起来:“我做梦也想不到能够得到这样的待遇!我想我一定会受到酷刑和痛苦的折磨。因此我已经服了毒,过几个钟头毒性就要发作。我必死无疑,一点办法也没有!不过在我死以前,请再让我听一次这种充满了爱和慈悲的教义。它是这么的伟大和神圣!让我怀着这个信仰死去吧!让我作为一个犹太教徒死去吧!”他的这个要求得到了满足。
有位高傲的富婆,在一家非常昂贵的餐厅里,一直抱怨这样不对,那样不好。侍者耐着性子直赔不是。但这位富婆的气焰反而越发嚣张,指着一道菜对侍者说:“你说,这叫做食物?我看连猪都不会吃!”侍者终于按捺不住,对这位富婆说:“太太,真的是这样吗?那么,我去替你弄点猪吃的来。”
一个是“心中无半点善意”,一个是“胸中无半点宽容”,真是道尽现代人典型的交往模式,再看看下面二则夫妻的对白。
丈夫:“听你讲话就像是一个白痴。”太太:“你难道不晓得只有这样,你才会懂?”“拿去洗衣店的衬衫拿回来了吗?”丈夫问。“我是你什么人,女佣吗?”妻子回答。“当然不是,”他顶了回去,“你如果是女佣的话,至少应该懂得怎样洗衣服。”
我们经常掉进一个陷阱,就是争论必有输赢,在所有的争吵事件中,大家都坚持自己的观念,将之视为金科玉律,不肯退让。更重要的是双方都不愿意放弃说“最后一句话”。似乎谁说了最后一句话,不管有理无理,谁就是胜利者,以致争吵不休。
想解开缠绕在一起的丝线时,是不能用力去拉的,因为你愈用力去拉,缠绕在一起的丝线必定会缠绕得更紧。人与人的交往也一样,很多人只知道“得理不饶人”、“火上加油”,却不晓得“逢人只说三分话”、“顺风扯蓬、见好就收”的道理,结果关系缠绕纠结,常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是非对错并没有快乐来得重要。快乐的秘诀就是“退一步”,先向别人伸出友善的手。让对方做“对”的人,并不代表你就“错”了。因为,当一切都好转后,你会发现你将获得放下的平安,也会感到让别人“对”的喜悦。由此,你也做“对”了。
丘吉尔在退出政坛后,有一次骑着一辆脚踏车在路上闲逛。这时,也有一位女士骑着脚踏车,从另一个方向急驶而来,由于煞车不住,最后竟撞到了丘吉尔。“你这个糟老头到底会不会骑车?”这位女士恶人先告状地破口大骂:“骑车不长眼睛吗……”“对不起!对不起!我还不太会骑车。”丘吉尔对那位女士的恶行恶状并不介意,只是不断地向对方道歉,“看来你已经学会很久了,对不对?”这位女士的气立刻消了一半,再仔细一看,他竟然是伟大的首相,只好羞愧地说道:“不……不……你知道吗?我是半分钟之前才学会的……教我骑的就是阁下。”有位智者曾说:“几分容忍,几分度量,终必能化干戈为玉帛。”
曾有一对父子坐火车外出旅游,途中有位查票员来检查乘客的车票,父亲因为找不到车票而受查票员怒言以对。事后,儿子就问父亲,为什么刚才不反目以对呢?父亲说:“儿子,倘若这个人能忍受他自己的脾气一辈子,为何我不能忍受他几分钟呢?”
“不说最后一句话,则可以避免纷争”,这也是犹太人自己的座右铭。
阿仁·甘地是印度名人圣雄·甘地的孙子。在阿仁·甘地8岁那年,他跟随祖父来到了南非,在当地一所小学读书。由于甘地的肤色跟班上其他小朋友的肤色不同,班上的白人和黑人小朋友经常欺负他。小阿仁非常愤怒,于是他在心中暗暗发誓:我一定要锻炼好身体“以牙还牙”,到时候让你们知道我是谁。于是,他开始刻苦地锻炼身体,准备将来报仇。圣雄·甘地得知阿仁·甘地的想法后,语重心长地对小阿仁说:“愤怒就像电流一样,滥用会造成危害,而运用得当则成为有益的能源。与其受愤怒所左右,不如控制怒火,将其用在造福人类的事业上。”甘地的一番话,终于让小阿仁消除了以暴制暴的错误想法。从此,阿仁·甘地知道了凡事要宽恕别人,并体现在其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善于宽容和忍让是一种优秀的美德;是一种贤良的品质;是一种美好的世界观;是智慧和善良的结晶。它决不是软弱的表现,更不是窝囊的代名词!它是一种强人的纯洁的风范。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给孩子灌输这种思想。培养孩子的这种美德,必须从小抓起。犹太人在这方面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一、要教育孩子摆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让他懂得他只是家庭中的普通一员,不能给他特殊权利,对他娇惯,无限度地满足他的愿望。
二、告诉孩子心中要有他人,不要总是以“我”为中心,一切只想着自己。给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使之从中得到锻炼。让孩子在发生矛盾的后果中体味到只有团结友爱、宽容谦让,才能享受共同玩耍的快乐。
三、必要时让孩子有一些吃亏让步的经历,以锻炼孩子克制自己的能力。
四、多给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机会,使之从中得到锻炼。让孩子在发生矛盾中体味到只有宽容谦让、团结友爱,才能享受到共同玩耍的快乐。
五、家庭成员间要友爱宽容,让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温馨、和谐、友爱、宽容的家庭环境中,使其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逐步形成稳定的宽容忍让的良好品质。
六、要教育孩子尊重和理解自己的长辈,体谅长辈的辛苦,珍惜长辈的劳动成果和对自己的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