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曾经有评价孙权的话就是生子当如孙仲谋,表现了对孙权的推崇,而孙权在管理方面也确实有过人之处,赤壁之战时他的表现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当时曹操趁着北方初定,率领大军攻打东吴,并且写了一封信给孙权,信的内容文采飞扬,豪气勃发,原文是这么写的:
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80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这段文字虽然简短,但却有极大的威慑力,说明了是奉天子的命令出兵,师出有名;而旌麾南指,刘琮束手,寥寥几个字,就展示了曹操军队势如破竹的气势,并且告诉东吴你们的长江天险也没有了;接着80万这个数字是极为震撼的,并且注意说的是水军,这样就把东吴引以为骄傲的水军优势压了下去;最后一句似乎是含蓄的说法,但却表现出曹操轻取东吴的决心。
无怪乎,东吴的大臣看完这封信,多大惊失色,以张昭为首的官员,认为曹操利用天子的名号出兵,不宜抵抗,并且长江天险已经失去,曹操也具有了强大水军,因此东吴无法取胜,主张投降曹操。孙权听了,也没有表示什么,只是出去上厕所,在属下意见分歧很大的情况下,领导者最好暂时不表达自己的意见,广泛地了解属下的看法,这对于正确决策,进一步了解属下是非常有益的。之后,鲁肃跟了出来,孙权就明白了他的意思,拉着他的手说,你有什么话吗?果然鲁肃劝说孙权不要投降,孙权这才第一次表态,说对那些大臣失望,自己同意鲁肃的看法,得到这个保证后,鲁肃劝说孙权调回了周瑜。周瑜回来后,马上召开了第二次战前会议,由周瑜作了重点发言,他阐述了曹操这次攻打东吴的不合法性,并且是自己来找死,怎么能投降呢?他认为,曹操后方并不稳固,并且军队也不适应东吴这里的作战环境,更不熟悉水战,犯了很多兵家的忌讳,并且保证率精兵几万就可以击败曹操。孙权听完这些以后,觉得是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了,在属下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后,领导就必须作出决断的,以防止属下造成内部的混乱。孙权很注意把握这个火候,便说到,曹操早就想废掉汉朝皇帝自立了,只是顾忌袁绍、袁术、吕布等几位大将和我孙某人罢了,现在那几位大将都被他灭了,只剩下我一个人了,我与那个老家伙是势不两立,你主张抗击曹操,正符合我的意思。明确表达观点之后,孙权不再给那些反对的大臣磨叽的机会,而是迅速决断,拔出佩刀,砍向面前的桌子。不管文臣武将,有胆敢再说降曹的,就和这桌子一样,以此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坚决立场。作为一个领导,在关键时刻,不能拘泥于属下纷争之中无法决策,而要有独断的魄力。
这天夜里,周瑜再次劝说孙权,试图坚定孙权的信心,表示以5万精兵就可以破曹军。到此,孙权才真正完全托出自己的想法,说,话都说到这个地步了,我很高兴,张昭他们太让我失望了,5万精兵一时难以聚集,我已经选好了3万精兵,船粮和战具也都准备好了,你和鲁肃、程普先行,我给你们做后援。到此,可以看出,孙权其实早已做好了打仗的准备,前面都是在权衡利弊罢了,并且观察大臣的表现,为后面的决战选拔人才。接着,开始向周瑜授权,让他负责全权指挥,并且为周瑜减压。他说,能与曹操决战的话,就和他决战,万一战不如意,便撤回来,我亲自和他决战。这一安排,再次体现了孙权的管理能力,授权充分,甘心充当后勤部长。减压的话,其实相当明智。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敌我兵力差距太大,属下压力已经很大了,将责任揽在自己身上,可以让他放手指挥,取得战争的胜利。
在孙权英明的统筹和指挥之下,战争结果大家就都知道了,曹操在火光中跑回老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