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得失寸心知
10594000000032

第32章 门风:目标虽然一样,但走的路却可能不同

天宝初年,希迁来到衡岳的南山寺。寺的东面有一块大而平坦的盘石,希迁便在石上结庵而住,因此人称“石头和尚”。

有一天偶然在寺院的藏经楼里看鸠摩罗什的弟子僧肇写的文章,其中有“会万物为己者,其唯圣人乎”一句,石头读了很受触动,手抚着几案,反复琢磨,心想:“圣人能够忘掉自己,所以万物无不是其自己。佛的法身无形无相,但哪个又不是法身?圆亮的灵镜,通明体透,照耀在万象中间,万象有形的无形的无不自现,境智非一,无去无来。这话大妙了!”

就这样掩卷宁思,心体空灵,如同进入梦境,恍然间他看见自己和六祖同乘在一只龟背上,在深深的水池中游荡……猛然间醒了,细细地品味刚才的梦。灵龟,不就人的智慧吗?水池,不就是人的性海吗?噢!原来我已同六祖大师一起乘着灵智在心性的大海中游泳了!忽然间,灵感的智慧,如同潮水涌起,自性中的般若光辉灵耀了,石头信笔而书,成了禅宗著名的《参同契》。这是一首五言颂偈:“竺土大仙(佛)心,东西密相传。人根有利顿,道无南北祖。灵源明皎洁,枝派暗流注。执事元是速,契理亦非悟。门门一切境,回互不回互。”

经过这一番理论的契入与创论后,石头禅师真正成为一位定慧等修,通宗通教的禅门大德。于是开堂说法,高标自己的主旨:“我的法门,是先佛所传。不论是修禅定,还是发精进之心,都必须首先要通达先佛妙旨。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佛即是众生,众生也就是佛;菩提与烦恼同体异名。你们要首先当知自己的心灵,心体与心用,断灭与恒常,都是一样的,无所谓净,也无所谓垢;湛然圆满,凡圣齐同。你们的心灵,应物而显,其用无方,有心本体,有心所生成的意识。三界六道,只是心性自现。水与月映,映像无穷,哪有生灭?你能知道万事万物,是你的心性无所不备。”

石头在“心即佛”的观念上与南岳一系马祖等并无大的不同,但其重识理论的融通,强调首先妙达佛旨,这的确是自家门风。正因如此,石头才能在起步较晚的情况下,光大青原一系,与马祖道一并辔而行。

禅思一点通

在这首长偈里,石头论析了南宗北宗的问题,“心理”与“事理”以及心理融贯物理的诸多问题。是禅宗仅见的析理文字,这是禅宗从本土固有文化汲取智慧灵感的一例。

《参同契》所建立的“回互”理论体系,是石头希迁禅学思想的制高点。所谓“回互”是与“回不互”相对应的。“回互”是说世界万事万物之间,相互融会,互相涉入,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无所分别。“回不互”则是指所有的事物各有其位,各住自性,秩序井然,互不杂乱。

例如,很多灯共同将室内照得雪亮。这种光明,是所有灯光融会在一起的结果,每一份光明,有你的光芒,也有我的光芒。同时,每一盏灯又都是独立的,各自放射着各自的光芒,井然有序。希迁这一理论的核心,是为了让禅修者领会宇宙万物相既相融又互不杂乱的和谐本质,在日常生活中时时鉴照,灵明不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