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佐(1490—1566),字才伯,别号希斋、太霞子,晚年自号泰泉居士。黄佐的祖籍是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仁厚坊,其实他的先辈是江西筠州(今高安县)人。一世祖名黄汉卿,二世阙名。三世名文敬,文敬的儿子重载。重载是一名迪功郎,他的儿子叫黄雍,是一个正六品的朝奉郎、楚州(今江苏淮安)监税。黄雍的儿子叫宪昭,字符昭,在元朝担任西台侍御史,以直言奏谏闻名。元朝是一个由蒙古族统治的政权,为防止社会动乱,政府打算下令严禁汉人和居住在南方的人收藏兵器,谁若违反将被处死。黄宪昭对此有不同的意见,他上奏疏给皇帝说:“天生五材,谁能去兵?如果将人民分成南、北的话,人人防忌,彼此猜疑,其后果不堪设想。”黄宪昭此举本出自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一番好意,谁知却惹怒了皇上,元帝立即下令将黄宪昭贬至岭南。黄宪昭心灰意冷,加上舟车劳顿,竟病死在前往广东的路上。黄宪昭的儿子黄从简孤身一人来到广州,最初落脚在西濠(今沿江西路)一带。于是黄从简成了筠州黄氏入粤第一人,包括黄佐在内的黄氏后人都称黄从简为“高祖”。
元朝末年,广东各地民乱不断,时有元将何真(1322—1388)全力维护粤境安定。黄从简是何真手下一名骁将,他在1366年围捕王成、陈仲玉等乱民的战役中有功,升任专做安抚事务的宣慰副使。黄从简有三个儿子,长子早逝。小儿子名黄敏,博学能文,1393年中明洪武朝举人,未及任官职便死了。次子黄教从省城移居叠滘(今属佛山市南海区),他的儿子名叫黄温德(1352—1392),字朝贵。自幼端谨,喜欢读书,足智多谋,获永嘉侯朱亮祖的赞赏,先后出任广州、南海、东莞、香山守御。黄温德年少时,有一术士见他长得隆准阔颐,英俊潇洒,预测其虽然寿命不长,但会子孙兴旺。1392年,四十一岁的黄温德病逝,其身后有四个儿子。1393年,黄温德长子黄洙前往香山替补军役,黄氏家人随之迁往,这也是后来黄佐说他籍贯香山的由来。
香山县自古以来便有崇文尚武风气。黄氏本是军人后裔,明朝对军属读书从政有特殊政策,军户子弟读书求学不但得到鼓励,成绩好的还可以免充军役。黄洙兄弟四人,或经商,或从军,唯一缺的是读书做官的人才。二弟黄泗(1381—1450),字惟清,号源远,晚号七十翁。黄泗以仁明慈爱待人,常做善事。1416年,香山遭遇饥荒,米价上扬。黄泗是当地颇有势力的商人,他的米铺保持平价售米,甚至送粮食给穷人。曾有住在山里的峒民前来以物换米,店里的伙计误算其值,少给了米。黄泗指责道:“多占他人利益,就好像强盗一样。”他立即派人将少给的大米送还。扶助贫苦是黄泗平生一大心愿。1449年,有土匪围攻香山,县城大门紧闭三月,民众痛苦不堪,黄泗让人施送粥水,救活了数百人。他又出钱赎回流离失散的小孩,让他们与父母团聚。从此,黄泗在香山民众心目中颇有威信。黄泗另一个心愿是期望自己的儿子能考取功名,他知道先辈中有叫黄敏者曾经考取举人,于是便把黄氏后裔读书从政的理想寄托在自己的儿子,也就是黄佐的爷爷黄瑜身上。
黄瑜(1426—1497),字廷美。黄瑜自小聪明伶俐。五岁时,他碰巧来到乡里私塾的课室,老师正出一上联“黄楮题朱字”让学生属对,小学生仍在低头思考,不知深浅的黄瑜突然大声回答:“青梅点白盐。”私塾老师十分惊讶,黄泗闻此高兴不已。他送黄瑜入学读书,学习《论语》《孝经》等经典。黄瑜刻苦攻读,过目成诵。黄泗逢人便说:“日后能够考取功名为黄家争光的,必定是我这个儿子!”
1446年,黄瑜来到广州,师从名儒陈政。陈政(1418—1476),字宣之,广东番禺人,陈大震五世孙。1441年,陈政参加广东乡试,考取第一名。1454年成进士,累官至云南按察副使。黄瑜求学时,陈政正在广州守丧,开门讲授《易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等典籍,从学者数千人,黄瑜能在陈政众多学生里脱颖而出,实属不易。后来,黄、陈联姻,黄瑜的儿子黄畿娶陈政次女为妻,陈氏即是黄佐的母亲。尽管黄瑜参加科举考试占籍香山,但他已住在广州,他在承宣街建一房屋,这就是后来黄佐出生和成长的地方。黄瑜以经学见长,1456年,他参加乡试,中了举人。放榜当日,黄瑜潸然泪下,众人询问原因,黄瑜说:“我之所以这么伤心,是因为父母早逝,他们能够教导我,却看不到我成名的今天。”黄瑜中举后,决定定居广州,他将自己在香山的住宅“友琴堂”让给了兄弟。如果说黄洙是黄氏入籍香山始祖的话,那么黄瑜则是香山黄氏重返广州、以学识闻名岭南的第一人。黄氏家学渊源是从黄瑜开始的。
以后黄瑜先是留在北京太学读书,接连参加会试,却没考中进士,只好留在户部任职。1463年,黄瑜写了一篇数千字的奏疏,从六个方面提倡儒学传统和加强道德教育,主张正身则天下太平,正家则天下安定,正礼则天下开化,正乐则天下和谐,正税赋则天下富裕,正军伍则天下安宁,世称《六事疏》。因此疏态度直率,语气强硬,非但得不到采纳,反而惹怒了朝中权贵。黄瑜差点被问罪入狱,后由吏部尚书王翱、户部侍郎薛远等人出来求情才得幸免。
1469年,黄瑜到广东惠州长乐县任知县。甫至县衙,黄瑜对大家说:“广州与惠州是邻郡,我也算是一个本地人。”在长乐,黄瑜崇礼兴学,推行教化,捐资建设学校,为县学生传授经史典籍,不久果有两名学生考中了举人。黄瑜修葺县郡,重建养济院,惠政于民,老百姓十分拥戴他。有兄弟因争执前来告状,黄瑜开导劝解,当事人备受教育,流泪退让而去。一个叫卢公林的大盗被擒获,黄瑜对他说:“你愿意痛改前非吗?”卢不答应。黄瑜命令部下给予缴械释放。有人劝告说:“这可是一个做了几十年坏事的大盗,若放虎归山,为害无穷。”黄瑜笑答:“据我观察,此人良心已经开窍了,放他不妨。”卢某被释后,果然洗心革面,下田种植,自食其力。黄瑜在长乐当了十五年知县,退休那天,当地人依依不舍,卢公林父子亲自用轿子抬黄瑜翻山越岭,为他送行。长乐老百姓在县城学前直街为黄瑜建立祠堂,奉为名宦,供人参拜。后人也因此称黄瑜为“长乐公”。
黄瑜回到广州,在自家门口种植两棵槐树,旁建一亭,名“双槐亭”,在这里吟咏诗歌,自号“双槐老人”。黄瑜说:“日后我的子孙若能再种一棵槐树的话,我的愿望就达到了。”黄瑜此意源自北宋兵部侍郎王祜曾在庭院里种过三棵槐树,后人称之为“王氏三槐”、“三槐世泽”。此时的黄瑜经过官场沉浮,对功名之事看得很淡,他将《朱子语类》《唐音杜诗》等书放在床头,晨起读书,入暮咏诗。黄瑜抱着“不欺心,不欺人,内外如一,充满诚意”的宗旨撰文著述。他从1456年开始搜集传说见闻、历史故事,对文献典籍加以整理,到他七十岁的时候,终于完成了一部《双槐岁抄》初稿,此书花费了他近四十年的心血,大事不厌其烦,小事不嫌其简,对每一事件都严肃对待。《双槐岁抄》共十卷,二百多个条目,文笔生动,情节曲折,对话精彩,工于描写,是我国古代白话小说的雏形。尽管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治学严谨的黄瑜觉得书中馆阁诸事的《国子试魁》《甲申庶吉士》等篇的材料仍显不足,有待充实,所以《双槐岁抄》在黄瑜生前尚未定稿。后来黄佐在官方文书中找到相关资料加以补充,1543年,《双槐岁抄》才正式出版。此外,黄瑜还有《双槐集》十卷、《书传旁通》十卷、《七诱》一卷、《櫰景流芳》一卷传世。
黄瑜的儿子黄畿(1465—1513),字宗大,初号清虚子,晚号粤洲,人称粤洲先生。童年时的黄畿聪明伶俐,七岁时便长于属对鼓琴,被誉为玉童。十六岁时,黄畿成了一名郡学生员。黄畿通读《诗经》《春秋》,写文章采纳百家。当时主管教育的广东按察司佥事张习十分赏识他,称其文章有汉魏古风。由于黄畿追求的是庄子、屈原的文风,与八股文大相径庭,因此一直未能考取举人。于是黄畿告别科场,侍奉亲老,绝意仕途。黄畿以孝闻名,其父下葬当日,黄畿守于墓旁整夜哭泣。次日山人廖翼与一和尚发现坟墓旁边伏有一虎,黄畿却丝毫不觉,故廖翼作《黄孝子感虎歌》,称颂黄畿的孝道。1485年,黄畿在粤秀山玄览台(今越秀山公园越井冈)筑一草堂,在此隐居通读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等各家著述,重点研习“三才”(天、地、人)、“五行”(水、火、木、金、土)的精髓,考察其中奥妙,自订乐律和历法,写出《皇极管窥》十三篇。黄畿晚年,攻读《易经》《中庸》等书,编撰《易说》一书。北宋人邵雍的《皇极经世书》是一部以易理、易数推究宇宙起源、自然演化和社会变迁的著作,以图书象数之学著称于世。1485年,黄畿在草堂将《道藏》里的《皇极经世书》手抄下来,潜心研究,全面注释,在1504年撰成《皇极经世书传》八卷,其学问深髓,得到后来学者的肯定。清人屈大均说:“粤人著书之精奥者,以畿为最。”《皇极经世书传》一书在黄畿生前未能出版,1554年,黄佐继续将书中一些未完备的注释完成,付梓面世。黄畿的著述还有《删正黄庭经》一卷、《三五玄书》二十五卷和《粤洲集》六卷。
明弘治三年十一月十七日(1490年12月28日),黄瑜的仆人前来告知,他的孙子刚刚出生。此孙子即黄佐。
黄佐自小在爷爷和父亲的教导下成长。黄佐曾回忆说,他家的客厅上挂着周敦颐、程颐、朱熹等六君子的画像,少年时代,他常常听到爷爷与父亲在厅堂上交流治学“四书”、“五经”的心得。爷爷和父亲边朗诵边讨论,父亲遇有不同看法,即向爷爷提出疑问,爷爷便开玩笑地说:“我的观点是程、朱二人亲口传授给我的,你还要怀疑吗?”黄佐正是在这样一个学术书香环境里长大,耳濡目染,开阔了视野。
黄佐喜欢在地上写写画画,三岁时偶然在地上写出一个“天”字,令周围的人惊奇不已。黄佐四岁开始学习《孝经》,五岁跟随父亲“执养亲礼”,即古人讲求的“养义必薄于自奉而厚于事亲”。七岁时,爷爷教黄佐天文之数。黄佐心有灵犀,拿起笔学着大人的样子画起了“河图洛书”,点画之间,多有异趣。黄瑜看了十分高兴,觉得黄佐可以上学读书了。他将黄佐送到附近的一间私塾就学,谁知刚上学没几天,聪明好学的黄佐向老师发问:“我们经常读的《大学》一书,为什么里面只有纲领条目的文字,这样后人如何对它作全面注释并说清楚其来龙去脉呢?”老师面对一脸稚气的黄佐却无法回答他的问题。事后,老师找到黄瑜说:“您孙子的提问我回答不了,请原谅我不能教他这样的学生。”无奈之下,黄瑜只好将黄佐继续留在家中自读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