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心灵绿洲
10587300000025

第25章 创出一个新世界

心海拾贝

〇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圆圈,请同学们回答这是什么。

〇阅读下面这个真实的故事,你有什么感想?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思想会变得如此苍白或市侩?

创造力如何流失

幼儿园的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让同学们猜是什么。“是气球”、“是小猫咪的脑袋”、“是汽车轮子”……孩子们在下面争先恐后、七嘴八舌地回答。中学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问同学们是什么。“是数字0,或者是氧原子。”一位同学扶了扶眼镜,站起来谨慎地回答。大学老师同样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问同学们是什么。平静的课堂开始躁动,下面一片嗡嗡声,“还不快讲课,问这种无聊的问题!”有同学在下面小声嘀咕,“不知道”,一位大胆的同学终于给了老师明确的答复。

一家跨国公司的董事长听说了这个故事,在董事会上也画了一个圆圈,让在座的董事会成员猜一猜是什么。这时大家面面相觑,1分钟、2分钟、5分钟过去了,没有人给董事长答案。

思考创造力是什么?

在心理学界,创造力是一个仍有争议的概念。目前较一致的看法是将其定义为: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及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能力。一个人如果没有制造出某种物质或精神方面的新产品(即外显的创造力),我们就很难认为他有创造能力。

合作活动

〇摸清家底——你有多少创造力?

创造力测试

测试说明

以下是美国普林斯顿公司制定的招聘科技人员的一整套测试方法。从中选出45个问题,看似简单,只要正确而又坦率地作出你的选择,你就可以了解自己的创造力水平。

测试时,请根据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将相应的字母填入每个问题的后面,然后根据计分方法计算你的得分。

a=非常同意b=一般同意c=无法确定d=不同意e=强烈反对

测试题目

1.在学习、工作时总自信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

()

2.如果明知道提出问题没有希望得到答案而依然提出问题,这是浪费时间。

()

3.认为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是循序渐进。

()

4.有时明知自己的有些意见提出后别人会不感兴趣,仍然要提出自己的看法。

()

5.会花费很多时间考虑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

6.认为做一件事主要是自己觉得应该去做,而不是为了赢得别人的赞同。

()

7.能长时期盯住困难问题不放。

()

8.有时会对某些事显得过分热情。

()

9.经常在无所事事时获得灵感。

()

10.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析问题很快,而综合得到的信息却很慢。

()

11.有搜集某些物品的嗜好。

()

12.幻想是自己许多设想的源泉。

()

13.如果现在让自己在医生和勘查人员两种职业中选一种,会选择前者。

()

14.在同行面前比在其他人面前更为自在。

()

15.具有高度的美感。

()

16.直觉的预感对解决问题并不可靠。

()

17.对提出新的设想比兜售它更感兴趣。

()

18.力图避免处于对自己可能不利的场合。

()

19.在评价信息时,着重研究它的来源,而不是内容本身。

()

20.一个人的自尊远比别人对他的尊重重要。

()

21.认为追求尽善尽美的人是不明智的。

()

22.喜欢做对人有一定影响的工作。

()

23.认为做每件事各得其所是很重要的。

()

24.那些愿意考虑“古怪念头”的人是不切实际的。

()

25.愿在一些新的设想上花时间,即使实际上会毫无收获。

()

26.如果思考某一问题的进展停步不前,能很快让自己的思想转变方向。

()

27.不愿意提出显得自己无知的问题。

()

28.转变志趣方向的能力比转向适合自己工作的能力强。

()

29.不能解决问题往往是由于提错问题。

()

30.能经常预计问题的答案。

()

31.分析失败原因,这是浪费时间。

()

32.只有糊涂的思想家才会求助于隐喻和比拟。

()

33.在某些工作刚开始时,往往只能朦胧地预感到一些,还不能说出什么。

()

34.会经常忘记人的姓名以及街道、公路、小镇的名字。

()

35.认为成功之路在于刻苦工作。

()

36.有约束自己内心冲动的能力。

()

37.感到自己对事业可以作出很大的贡献。

()

38.厌恶那些变化不定和无法预测的事情。

()

39.在工作中愿意和别人一起干,不喜欢独闯。

()

40.许多人之所以烦恼,主要是他们过于认真。

()

41.经常被问题迷住而不能自拔。

()

42.能为了最终目标而很快地放弃暂时的收益。

()

43.如果现在是大学教授,宁可讲授一些实际性课程,而不讲理论性课程。

()

44.寄希望于直观性的预感或感觉上的“好”、“坏”来逐步解决问题。

()

45.对人生充满信心。

()

解释

70~90分:恭喜你,你富有创造力。你的思路独特而且想象丰富,遇到问题能够想到许多解决的办法,你一定被朋友们认为非常聪明。

50~69分:很不错,你已经超过了平均的创造力水平。一般不为生活中的难题吓倒,总是能想出解决之道。

30~49分:还可以,你已经达到了平均的创造力水平。你具有一般人对事物的正常反应。

10~29分:比较糟糕,你低于平均的创造力水平。不过没关系,只要加强努力,就能提高自己的创造力,而你的生活将会受益匪浅。

10分以下:很不幸,你要好好加强改善你的创造力,或者选择比较中规中矩的职业谋求发展。笨鸟先飞,勤能补拙。

◎挑战自己

〇第三者的心理障碍。

一个老年人在前面拉车,一个年轻人在后面推同一辆车。

过来一个第三者。

第三者问年轻人:“前面那个拉车的老年人是不是你的父亲?”年轻人明确、肯定地回答:“是的。”

第三者又走到前面去问老年人:“后面那个推车的是不是你的儿子?”老年人明确、肯定地回答:“不是。”

第三者有点被弄糊涂了。

第三者又一次问年轻人:“前面那个拉车的老年人是不是你的生身父亲?”年轻人仍然明确、肯定地回答:“是的。”

第三者又一次到前面去问老年人:“后面那个推车的是不是你的亲生儿子?”老年人同样明确、肯定地回答:“不是。”

事实上老年人和年轻人说的都是真话。那这两个人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分享

1.你知道这两个人是什么关系吗?

2.如果你不清楚这两个人的关系,是什么东西限制了你对这两人关系的判断呢?

〇挑战活动——小球传友谊。

每个小组一个乒乓球,按要求进行传递,看哪个组传递得最快、最有创意。

要求

1.每6人一个组进行游戏。乒乓球必须经过每个同学的手传递,不能扔球或抛球。

2.评分标准是传递所需要的时间及传递方式,以时间长短、方式是否合理评定胜负。

3.每个小组给1分钟思考、讨论,随后进行活动。

分享

1.你们组做到了吗?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会想到这样做?

2.如果你们组没成功,为什么?

心心细语

1.教育的成功在于使每个人的能力和创造性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求学的目的,不应只是求学问,而应该是培养有知识、能独立思考的人。

——[美]杨振宁

2.与任何其他的事情一样,思考是一种技能,它也可以通过培养得到。如果我们不对它加以培养和开发,它就会枯萎和凋零。

——[美]大卫·帕金斯

3.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包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美]爱因斯坦

非常故事

标准答案

从报纸上看到一个脑筋急转弯,觉得挺好玩的,回家时就想考考儿子。吃晚饭时,我问儿子:“有一个女孩从海边的沙滩上走过,她的身后为什么没有脚印?”

儿子问:“当时天黑了吗?”

我说:“这跟天黑有什么关系?”

儿子回答说:“如果天黑了,连人都看不见,自然看不到沙滩上的脚印。”

儿子说得有点道理,我只好说天没有黑。

“那么,是黄昏的时候吧?”儿子接着问。

我有点不耐烦了:“这有关系吗?”

“如果是黄昏,开始涨潮了,潮水就把脚印冲刷掉了。”

我耐着性子说是中午,心里想这回儿子可该说出答案了吧,没想到儿子继续问:“这个女孩是个杂技演员吗?”

我简直有点恼火了:“也有关系啊?”

儿子不紧不慢地说:“当然,如果她是个杂技演员,那么她可能是用两手在沙滩上行走,沙滩上只有手印,没有脚印。”

我强压怒火尽量克制自己说:“她不是杂技演员。”

“那么就只有两种可能了,一是她在水中走……”

没等儿子说完,我便忍无可忍地喊道:“她没有在水中走!”

“那么就只剩下一种可能了,她是倒退着走,脚印在她的前面,而身后没有脚印。”儿子终于说出了标准答案。

是啊,现实生活中哪有什么标准答案,一个不起眼的元素,结果就会全盘改变。

(引自:《羊城晚报》,2005年10月18日)

随处留心皆创造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慧眼岂不识真金?”它告诉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观察,引起思考。在那些天天被人碰到却又熟视无睹的普遍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亦不失为一种创新的重要方法。

世界上第一枚邮票是19世纪在英国发明的。但是,当时的邮票并没有今天这样的齿孔,因此,使用起来很不方便,邮局卖邮票,营业员得准备剪刀,以便把连在一起的邮票剪开。19世纪的一天,在伦敦的一家酒店里,一位新闻记者喝完酒后,匆匆地写了一篇稿件,装进信封后,掏出一大张邮票,却因没带小刀而犯了难,问遍周围的人都没有借到刀具,在无可奈何之际,只见他从领带上取下一枚别针,在两张邮票的空隙之间,扎出了一连串均匀的小孔,然后就很整齐地把邮票撕了下来。这件事被坐在一旁的发明家亨利·亚瑟尔看得真真切切,他佩服这位记者的巧妙,并记住了那一行行的小孔洞,便产生了“为什么不能在邮票印完之后就打上一行行齿孔”的联想。于是,他立即研制了打孔机,并成功地获得了打孔机的专利权。

(引自:东方智《诸葛亮的十堂哲学课》,九州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