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用妈妈的信任握住孩子的手
10583200000041

第41章 不要歪曲了学习中的秩序

由于父母的急功近利的教育思想,经常会导致目的与过程的倒置。

不要浪费大量的时间钻知识的牛角尖

我知道,如果孩子要做好每天晚上的家庭作业中的一道奥数题,就已经难以应对了,何况还有大量的基础训练、大量应用题、课文预习、生字抄写、词语组合、阅读思考、小作文、朗读背诵、英语阅读等。当孩子连午休的时间也要用来赶作业的时候,我的心真的在抽搐。

孩子读小学三年级了,当我在辅导孩子做其中很多数学应用题,和一些语言的非常细微的多音、音标、阅读的模棱两可的题目等问题时,对于我这个还有点文化知识的成人来说,都感觉无所适从、模棱两可、难以应对。不知为什么当孩子刚刚接触这些知识,就一下子要孩子把一些极其细微、不实用的地方搞得那么清楚。

为什么不能循序渐进,自然分配难度?为什么不能由孩子自然去引领知识的需求?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以文化的形成引导知识的摄取?为什么不可以让孩子在今后的时间长河中去适度掌握一些极其边角的知识?而且很多知识是不需要学习的,可以作为查阅的资料适当留存就可以了,学那些知识实在没有什么意义,只是耗废人的时间,打压文化的建立。

我们的教育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知识与文化不搭调不说,把知识精益求精到吹毛求疵的程度,却把孩子的文化主体建设置若罔闻,这样做的意义何在?

不要把“莫须有”作为考试的难度

当高考考题,是某个历史事件的某年、某月、某日的时候;当高考考题,是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精确到几米的时候;当高考考题,是不准把数学公式带进考场的时候;当高考考题,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时候;当高考考题,是大量的题量的时候……

我觉得,这哪是考试啊,这是在捉弄和折磨孩子。这不是在考核孩子通过学习获得了多少活的思想、思维、文化,而是在考学生学习的量有多大,对于学习死知识的熟练程度,对于既定学习范畴的知识掌握了多少,对于学习范畴之外的活的文化到底少受了多少影响?

如此以一贯之的唯知识至上、服从课程知识安排、不在知识外面为文化分心的考量,结果会怎样?这样的考试考出来的“人才”到底是不是人才呢?以此考试作为教育的准绳,要把教育搞成什么样呢?学而无用,学而无能,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也不足为怪了。

正确对待孩子学家教这种事

孩子开始要学钢琴、画画、跳舞,后来由于学习压力过大,孩子难以承受,就把钢琴课砍掉了,而画画以其实用性、跳舞以其对女孩儿形体的重要性,所以不能再砍了。就这样,孩子就坚持把这两项学了下来。

这主要是因为学校没有把这两项当做主课教学所致,这样的补习也只是针对学校教育的缺失而做的。但是,当学校占用了孩子主要的生活学习时间,可以说已经没有留下生活学习的时间的时候,就不能再给孩子安排其他的学习任务了。又由于有些课程是孩子必不可少的,即使没有学习的时间了,还是只有硬着头皮让孩子学。这样,孩子就两头在忙,一边不得不大量浪费时间,一边又惜墨如金地争取时间,这都是没有办法的事。

介于这种情况,一边在给孩子学校里减负的情况下,一边还要尽量少安排家教时间。因为即便学校里太无视文化建设,缺失的文化课程太多,但也不能在家教时间里增加过多,比如书法、声乐、跆拳道等,因为孩子受不了。如果强制学下去,最终将导致孩子学其形,而不得其文化要领,学不出来。

有些父母更加奇怪,一方面并不觉得学校占用的“不文化作为”的时间太多了,另一方面又使劲增加孩子的家教科目,增添孩子的家教时间,以为孩子学得越多越好。

学校的教育本来就失之偏颇,课程安排太多,而父母还变本加厉,似乎要让人明白,学校的做法是因为很多家长这样的需求而制订的一样。

孩子要靠自己才能积累文化知识

孩子曾经学了十多天的声乐。有一次,我送孩子去一个声乐老师那儿学习。

我观察了声乐老师是如何教孩子发声的。对从未涉足过用声音去充分表达自己的孩子来说,这是别开生面的。我看到声乐老师在逐条逐条地教几个孩子一起发着按标准要求的声音,起伏、转折、平衡、冲越、降落,确实力图在体现很多声音的变化,而且试图让孩子们掌握它。但是,因为这些都是被动的变化,所以只能起到引导作用,真正的变化是要靠孩子在这些变化或不变化里,去实现自己主动的变化,而要做到这一点,却非常艰难。当然,老师的引导能起到激发作用,但老师纯粹把教孩子的声乐变化当做了变化本身,而没有通过这个机械式的、引领式的变化,去引导、提示孩子自己的变化。可以看出,老师没有多大容许孩子自己变化属于自己、适合自己的声乐的考虑。

回到家里,我对孩子说:“柯纹,你觉得这些声音对自己表达方不方便?”孩子说:“不方便。”

“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说,“平时,你那些几近乱吼乱叫的声音基本上是发自于内心的,而现在学的声乐却是老师灌输的,只不过老师灌输的,有些是你没有想到的,有些是你所难以接受的。总之,这是一些你不曾接触过的声音,给你打开了声音的思路,但它同时也是一些空洞的、框架式的、单一性的东西,可能会限制你声音的自由、建设的状态。所以,你必须自己加以运用和改变,只把老师教的发声的方式当做参考或基调。”

我顿了顿又说:“要明白声音是用来运用的,而不是让你服从它的。天下没有什么神奇的、预约的、特定的声乐方式,有的只是你自己去扩充、优化自己的发声能力,为你的演唱等所运用,作为声音语言,这些只是打下充分的基础。”孩子听了我的话颇受启发,也积极地跟我探讨起来。我觉得孩子并没有陷入老师给予的被动的、权威式的、模式化的教学之中。这就是文化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