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用妈妈的信任握住孩子的手
10583200000004

第4章 善用尊重,教育会容易得多

很多父母不懂得用尊重去教育孩子,还苦苦地寻求其他方法,结果大多适得其反。其实,尊重才是一剂良方。

足够的尊严使孩子产生责任感

有一次,因为大人都有事,丈夫就让孩子带一下她的小表弟,并承诺如果带好了,就给予奖励。不料,孩子听完后,非常不高兴,表现出很大的抵触情绪,好像感觉到父母不尊重她似的。她嘟着嘴巴,半天都没搭理人。看得出来,一种莫名的恼怒弥漫在她的脸上,引得眉毛一挑一挑的。

我知道,孩子是非常喜欢她的小表弟的,肯定是乐意带他玩的,但经丈夫这么一说,好像孩子本身并不想带小表弟似的。这是不是掩盖了孩子的本意呢?这是不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呢?显然就是这样的。当孩子感觉不到被尊重的时候,是不乐意做事情的,因为她失去了做这件事的精神意义。可见,尊重是孩子行为的原动力。记住,任何人在做任何事的时候,其实最根本的动力还是精神意义。

我看出端倪后,忙帮丈夫改口对孩子说:“爸爸的意思是说,你肯定乐意带小表弟,因为小表弟一直是你最喜欢的,所以这本不是问题。爸爸只是请你帮忙带一带,一会儿爸爸回家,还会给你们带礼物,只是请你们小心一点儿,别闹出事儿来。”

孩子一听,立刻转怒为喜,牵着小表弟的手玩积木去了。她们一直玩得很开心,笑声不断地从她们玩乐的房间里传出来。

有了尊严的孩子,才会注意平衡

一天,我们一家人吃过晚饭,在一起闲谈的时候,大家都向孩子“发难”,问孩子最喜欢我们中间的哪一个。大家以为这是个很难的问题,孩子恐怕很难应对,就直愣愣地看着孩子,面带戏谑地笑。

谁知道孩子眼珠子转了几圈,带着诡异的笑,用手在每个人面前比画了一下后,一五一十地说这个人的缺点,那个人的优点。最后的结论是:都有缺点,又都有优点,所以无法相比,但如果都没缺点了,那都是她的最爱。

孩子这个事情处理得很好,我们都暗暗地为她喝彩,为孩子的这种判断能力感到欣慰。

这本是个很古老的问题,却很少有人能够正确应对,何况是个小孩子。孩子能够针对整个事情的原委,从源头说起,让事实说话,规避了个人的偏执,不得不说是一个精彩的答案。我们知道,孩子能够做到这点,这与孩子平时懂得自尊和接受尊重是息息相关的,因为孩子把自尊和尊重别人随时都放在心中,然后才能自然而然地以平衡的心态去应对事情,找到问题的答案。

孩子有了尊严,就会很好地把握自己

有一次,孩子在参加某快餐店在店门外组织的小游戏当中,获得一个三等奖的奖品,不料奖品被一个小男孩蛮横地夺去了。不知什么原因,那个小男孩硬说是他得的奖品。

孩子并没有直接跟那个小男孩去争夺奖品,而是站在那个小男孩面前,大声地告诫他那是自己的奖品。她毫无惧色,据理力争。那个小男孩因为被我女儿挡住了去路,又不愿意放弃奖品,所以两个孩子一直僵持在那儿。最后,还是工作人员出面补还了我孩子的奖品,才算了事。

小男孩虽然获得了奖品,但下来的时候,却被很多围观者指指点点。我的孩子虽然遇到了麻烦,但处理得当,不仅捍卫了自己的权力,又不失风度,下来时赢得了围观者欣赏的眼神。

其实,我和丈夫平时并没有刻意地教孩子怎么做,因为不可能事无巨细地面面俱到。很多事情,我们是靠孩子在与我们的相互尊重中,获得了自我的定位,其他的事就顺其自然了。这件事处理得如此之好,在场的我都感到惊讶。

孩子下来后,我对孩子的做法表示赞同,又相携逛街去了。

在充满尊严的环境里,孩子会走上正路

有一次,孩子独自在游乐园跳完蹦蹦床回家后,也不洗手,也不喝水,也不休整一下,就径直冲到楼上,抢我正在用的电脑。

我对孩子的这种做法很不满意,严肃地批评孩子:“你应该先洗手洗脸,换掉汗湿的衣衫,再来玩电脑,那样岂不更舒适?你这样猴急,既不尊重别人,也不尊重自己,这怎么行?”

我在家庭教育中时常把“尊重”二字挂在嘴边,因为这是维护包括孩子在内的所有家庭成员的基本权力的需要,也是形成教育孩子最必需的心理环境的需要。但现在的社会往往不注意尊重,不按尊重的方式出牌,往往容易让孩子忽视尊重的重要性。

孩子似乎还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意见,于是我离开电脑桌,说:“现在我就给你让位置,你必须先马上处理好自己的事后,才能来。”

我这样做,既表明了我被尊重的权力和尊重孩子的义务,也表明了孩子被尊重的权力和尊重我的义务,同时让孩子的心态变得游刃有余起来。

孩子看我毅然站起来,离开电脑桌,便不好意思再争了,做好了自己的事后,才上来玩电脑。

看,尊严的效果就是这样神奇,只要给予孩子一个充满尊严的环境,拥有了尊严后的自强、自立、灵动、包容的能力,就会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融入孩子的行动中。因为尊严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一个人的主动力,反之,却会损坏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