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用妈妈的信任握住孩子的手
10583200000039

第39章 怎样设计孩子的学习模式

孩子的大量青春都是在学校里度过,如何理顺学校的学习秩序,至关重要。

可以设计这样一种圆形教室吗?

常常听说家长因为孩子的座位而与老师产生很多争议,甚至产生矛盾。的确,由于客观硬件的原因,孩子在班上的座位对孩子的影响应该是很大的。学校在这一方面也做了很大的努力,老师也做了很多工作,但是这种问题似乎仍然难以解决。

我想,问题之所以难以解决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历史和习惯的因素,更多的是教育观念陈旧导致的。如果学校和社会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能够充分地认识到孩子的座位涉及到实现孩子在学校中的主人翁地位的话,那么即使较难解决,也会尽力去做的。

如果我们假设有一种圆形模式的教室:老师在教室中部,三台电子屏幕在老师的外围,彼此辐射一百二的向外的角度,屏幕的最外面自然就是学生了。

这样的教室好处多多。首先缩短了所有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座位的远近问题、遮挡问题、优劣问题等也很大程度得到解决。其次,老师可以更安心讲课,学生可以更安心听课,而不受累于老师与学生的眼色交流过多的问题,有利于课程交流中的合理化、自然化、流畅化、兴趣化。最后,学生之间的干扰、不合理攀比等也大大减小了,让每个人都乐于独立于自我的世界。

这虽然是一项还没有经过论证的方案,但却是一个认定孩子作为学习主人的地位的一种勇敢的尝试。

学校不应设置学习的期限和顺序

有一次,我和丈夫在算家庭财产账,由于我们都是工薪,所以结余不多,所幸是多了一套住房,能收一点租金。但是,算算孩子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要交很多学费,还没妄想孩子读外语实验学校以及出国留学等事情,这样压力就更大了。

我想,孩子为什么要循规蹈矩地、亦步亦趋地去学习呢?更主要的是,孩子为什么不能按照自己培养的兴趣爱好、文化形成去选择科目和学级的更递呢?还有就是,孩子为什么不能根据自己的职业的谋求而自我确定在校学习期间的科目呢?学校只要对孩子的学习予以认定、鉴定、推荐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管孩子怎么去读、读什么、应有什么效果呢?

如此下去,这样的教育流水线,既阻碍了孩子的文化形成,又否决了孩子的文化形成的基础,还破坏了孩子对于文化的思维能力,以及将来孩子对社会的文化贡献和自我养成。当一个孩子在这样的流水线下打拼,孩子的健康人生何在?

所以,我尽量按这样的道理给孩子讲清楚,让孩子不得已去包容,但不是适应,然后按自己的文化调养之路去面对。即使路很歪斜,相信只要自己走得端正些,总会在歪斜的路的另一边获得一定的收获,也只能从纯粹的道理这样认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