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用妈妈的信任握住孩子的手
10583200000018

第18章 父母不做孩子的“长官”

父母是孩子的保护人,所以父母对孩子怎么样,孩子都能从最细致处给你反馈。甚至有些时候,孩子比父母想象的还要敏感。父母如何对待孩子,恰恰是营造孩子心理和生活环境的最重要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要如何用心良苦、如何绞尽脑汁地去对待孩子,恰恰相反,会对待孩子的父母往往有一颗真诚的心,以一个自然人的身份影响着孩子。而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并不总是那么自然平顺的,因为父母与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

父母有一种先天的优势,常常以“家长”自居,好像天生比孩子优秀一样。

父母不要总是以身作则

我和孩子一样,都有个小毛病,就是吃饭的时候,老是盯着电视机看,半天都吃不了一口饭,就在那儿张着大嘴巴,傻傻地望着。由于影响到大家吃饭的情绪,也影响到家里的生活节奏,经常遭到孩子的外婆和丈夫的批评。

有一次,外婆说:“你这个做妈妈的,要给孩子树立个好榜样嘛,以身作则哟。”

我连忙说:“什么以身作则哟,我只能是管好自己,我无权管孩子,让孩子自己管好自己就行了,我们各自的责任各自承担。”

我觉得,我只需管好自己,不错误地影响到孩子就行了,孩子已经长大了,她的错误由她自己去承担,与我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孩子是自己的,她有自己的喜好、习惯,只有经过自己对外界影响的处理,才能做好自己,并形成自己的观念。孩子已经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如果孩子还要父母来树立形象、以身作则的话,实际上就是要孩子跟着父母走,由父母的准则代替孩子的准则。其实,父母的准则也是经过自然的影响后,由自己的人格作出的决定,而且随历史而演化的。谁能够保证父母的观念一定是正确的呢?既然不能保证,那就不要强行输入。父母既然可以这样,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这样,而要父母输通和理解后,来传输给孩子呢?所以,我只能管好自己,不能处处以身作则,不能在孩子面前树立什么形象和典范。当然,当孩子做出什么出格的事,父母是可以以维护自己的权益的目的进行指出的,或者父母可以提供一些咨询,供孩子参考。

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让孩子面对和解决自己的问题,确立自己的状态。我们的教育总爱事必躬亲地对孩子指手画脚,似乎不这样做就不叫教育。实际上这是一种以我为主的教育,而不是以孩子为主的教育。既然教育应该是以孩子为主,那么就要老老实实地做孩子的配角。

父母应该把价值观放在教育的第一步

今天,邻居家的父母又打孩子了,就是因为孩子不愿意利用星期天无休止地补课,父母便使劲地打骂孩子。在他们看来,补课纯粹是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为了将来考大学,打骂纯粹是为了孩子好,教育孩子要先吃苦后享福嘛。

孩子苦不堪言,又怎能有什么说词?因为在这其间,似乎有很复杂的道理。

其实,要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要看怎样才能提高学习成绩。何况提高学习成绩,就能提高孩子的能力吗?如果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就可以打骂孩子的话,那么打骂会不会又降低了孩子的能力,从而让学习成绩并不能得到明显的提高呢?如果真的硬性把孩子的成绩提高了,但通过打骂降低了孩子的能力,又会不会形成高分低能,将来的前途更暗淡呢?

我们的父母可能并没有想到这些,并没有针对事情的复杂性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只是急于求成、不负责任地去解决问题。

问题是,父母一出手,就对孩子如此打骂、强制,孩子还有多少申辩和解除矛盾的机会呢?我们的父母该不该想一想自己的价值观是不是有问题?自己是不是问心无愧?自己的心态是不是就拿捏得那么好呢?既然不能肯定,为什么不多思考,就下手如此之重?可见,我们的父母并没有明确的价值观,只是按传统习惯的方式,一股脑儿地给孩子灌输陈旧的思想。

没有价值观作为根本考量的父母,怎么能给孩子当好监护人呢?没有把价值观作为自己思考问题的根本思路的父母,怎么能醍醐灌顶式地一下子泼向孩子呢?

所以,没有把价值观作为父母根本思考和决策的方式,本身就是对价值观的漠视。一个对价值观漠视的父母,肯定不可能对孩子做出什么良好的教育。当价值观不能体现为父母与孩子相互尊重的焦点的时候,孩子要想寻求彼此尊重的生活,又从何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