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思考的乐趣
10582400000018

第18章 辩论的智慧

欧几里得吃苦头

在论辩中,很多人喜欢用歪理来证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对待这些人最有力的反驳方法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即以毒攻毒。下面的故事就是十分典型的“以毒攻毒”的案例。

有一天,阴云密布,雷声隆隆,天快要下雨了,大公吩咐欧几里得带人把晒谷场上的谷堆搬回仓库。欧几里得阳奉阴违,结果谷子全部被淋湿了。大公大怒,责问他为什么不把谷子收起来,欧几里得辩解说:“一粒谷子该不是谷堆吧?再加一粒,也不是谷堆,这样每加一粒谷子,每次都不能形成谷堆,因此,谷堆根本就不存在,我搬什么呢?”

大公听后,只是微笑了一下。等到年底发薪金那天,只有欧几里得没有领到薪金,他去责问大公,大公十分平静地说:“一个钱币该不是你的薪金吧?再加一个,还不是你的薪金,这样每加一个钱币,每次都不是你的薪金,因此,你的薪金根本就不存在,叫我怎么付给你呢?”

欧几里得只好自认倒霉,于是,欧几里得的薪金补偿了谷子的损失。

一天,欧几里得向邻居借了一笔钱,约定一个月后归还。还钱的期限到了,邻居向欧几里得讨债,他故作惊讶地说:“我没有借您的钱啊!”

邻居说:“你忘了吗?你是上个月向我借的,我可有证人。”

欧几里得恍然大悟,说:“对!上个月我借了您的钱,不过,您应该知道,哲学家说过:一切皆流,一切皆变。现在的我已经不是上个月向您借钱的我了,您怎么能叫现在的我为过去的我还钱呢?”

邻居被欧几里得的诡辩气得说不出话来,顺手拿了一根棍子,朝着欧几里得就是一顿痛打。

“好,你打人啦!等着瞧吧,我要到法庭控告你!”

邻居笑嘻嘻地说:“你去控告谁呢?你不是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吗?现在的我,已经不是刚才打你的我了,你要告,就告刚才打你的那个我吧!”

欧几里得无言以对,只好忍气吞声,自认倒霉。

对付欧几里得的诡辩,大公和邻居都运用了以毒攻毒、以牙还牙的方法。这种方法既简洁巧妙,又能充分揭露诡辩的荒谬性,让诡辩者尝足诡辩的苦头。

晏子使楚

春秋时期,齐国的大夫晏子虽身材矮小,但十分聪明,能言善辩。有一次,国君派晏子出使南方大国楚国,楚王想趁机侮辱晏子,就令人在城门旁边挖了一个小洞。当晏子来到后,就让他从小洞爬进去。晏子料到这是楚王刁难自己,他看着那些等着看他笑话的人,装作十分惊讶的样子说:“哎呀!难道今天我是出使到了狗国?要不然楚人怎么叫我从狗门进去?到狗国才钻狗洞嘛。”守门的官吏没想到会被晏子讥讽,只好乖乖地让晏子从大门进去。

楚王仍不甘心,腆着肚子,站在高高的台阶上,问道:“你们齐国大概是没人了吧?怎么派你来了呢?”晏子不慌不忙地说:“齐国都城临淄有几千户人家,房屋连成片,街道纵横交错。大街上的行人肩碰着肩、脚跟接着脚跟。人们张开衣袖,便蔽日成荫;挥把汗水,就犹如下雨,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那为什么派你来呢?”晏子回答说:“我们齐国委派使者是有规定的,有才干的人出使君主贤明的国家,没有才干的人出使君主无能的国家。我晏婴在齐国最没才干,所以就只能出使楚国,这不是很合适吗?”楚王听了,半天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面对楚人要他钻狗洞的刁难,晏子的反击十分有力,其中包含了一个三段论:

到狗国要钻狗洞。

我到了狗国。

所以,我要钻狗洞。

守门的官吏一听,感到脸上无光,只好引晏子走大门。

楚王侮辱晏子无能,晏子的回答非常精彩,其中也包含一个三段论:

最没才干的人出使君主最无能的国家。

我晏婴是最没才干的人。

所以,我晏婴出使君主最无能的国家(即楚国)。

这个三段论以对等的原则为大前提,合乎逻辑地推出楚王是最无能的君主,口气婉转、寓意明确,楚王只好败下阵来,自取其辱。

正确地、巧妙地运用三段论是说理清楚、论辩取胜的重要条件。

财主的逻辑

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财主应邀到外乡赴宴,把家里雇的一个长工带去做仆人侍候他。

到了主人的家门口,财主一人进去,把长工留在门外。财主在主人家大吃大喝了一顿,早把门外的长工忘在脑后了。

财主酒足饭饱之后告辞出来,主人把财主送到门外,见到长工站在外面,就抱歉地对财主说:“唉!我不知道您的仆人还在门外,为什么不叫他进来吃点东西?”财主摇了摇头,不以为然地说:“没有什么,我吃了就等于他吃了。”

长工听了这话,心里气愤极了,一声不吭地给财主拉过马来,扶他上马,自己跟在后面走。

他们走到一条大河边,河水很深,又没有桥,来的时候是长工把财主背过来的。现在长工心生一计,自己跳进水里游过去了。财主忙叫长工过来背他,长工装作没有听见。

财主没有办法,只好自己跳进河里,但他根本不会游泳,下水后心里发慌,急忙喊长工快来救他。长工在对岸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没有什么,我游过来就等于你游过来了。”

接着,一股急流把财主卷走了。

“我吃了”与“他吃了”这两个判断的谓项相同主项不同,主项反映了不同的对象,因而这是两个根本不同的判断,二者之间不能相互代替,更不能画等号。这位财主故意把二者混为一谈,作出了“我吃了就等于他吃了”的诡辩论断,以此为他虐待长工的行为作辩护。长工如法炮制,作出了“我游过来就等于你游过来了”的判断,以此为自己不救财主的行为作辩护。长工的论断虽然同样荒谬,但他是从财主那里学来的。这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抬杠式争辩

甲是一个很喜欢和别人“抬杠”的人,而且说起话来声音特别大。有一天,他到朋友乙家里去玩,一进门就“抬”上了。

乙:你这个人个子小,嗓门儿倒很大。

甲:个子小就不能嗓门儿大?你看树上的知了(蝉)不是很小吗?它叫起来的声音比我的大多啦!你能说它嗓门儿小吗?

乙:你怎么把人和知了比呢?知了爬得高,所以叫起来特别响。

甲:你说得不对,青蛙不是也叫得很响吗?难道你能说青蛙也爬得很高吗?

乙:青蛙叫得响,是因为它嘴巴大。

甲:粪箕的口比青蛙的要大得多,为什么粪箕连叫都不会叫呢?

乙:粪箕是竹子做的,它没有生命,当然不会叫。

甲:箫也是竹子做的,为什么会响呢?

乙:因为箫有洞眼,要人去吹才会响。

甲:米筛的洞眼比箫多得多,为什么吹不响呢?

乙实在生气了,就一语双关地说:就因为它心眼太多,以前净说瞎话,所以要罚它做哑巴,使它发不出声来,否则,它总喜欢胡搅蛮缠地与人瞎争。

一个人喜欢辩论本来是好事,可以对问题寻根究底,弄个明白,但并非任何辩论都是有意义的,都值得提倡。为了使辩论有成效地进行,不致陷入无谓之争,必须严格遵守逻辑的同一律,以保证论题的确定性。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抬杠”,就是违反同一律的典型。上述故事中的甲就是这样。他主观随意地挑选出事物的表面相似点为依据,东拉西扯地从人扯到知了和青蛙,又从青蛙扯到粪箕、箫和米筛,他的思想像跑野马一样,一次又一次地偷换了论题,问题永远也讲不清楚。喜欢抬杠的诡辩论者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在任何时候任何问题上他都不会同意别人的意见,即使对方的观点是正确的,他也要节外生枝地提出种种歪理进行狡辩,从来不肯认输,我们应当防止和反对这种毫无价值的抬杠式的争辩。

辩论中的反推法

反推法能产生强烈的对比,形成出乎意料的反驳效果。据说,有一次,一个美国记者采访周恩来总理,他看到总理办公桌上有一支美国派克钢笔,就带着几分讽刺的口吻问:“请问总理阁下,你是堂堂中国人,为何还要用我们美国的钢笔呢?”

周总理听出了他的弦外之音,就回答说:“提起这支笔,话就长了,这是一位朝鲜朋友在抗美战争中缴获的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觉得很有意义,就收下了贵国的这支钢笔。”

那个记者听后,十分尴尬,半晌说不出话来。美国记者本想利用这支派克笔来讽刺总理欣赏美国货,哪里料到周总理却点出了这支笔的特殊经历和背景,狠狠地反驳了他。

有一种特殊的反驳方法,它并不否认对方的论据,而是利用对方的论据,从对方提供的事实中推出一个与对方论题相反的结论,从而达到反驳的目的。这种反驳的方法,可称为反推法。

管仲是春秋初期齐国的政治家,他辅助齐桓公称霸诸侯。管仲临死前,齐桓公特地去看望他,问他谁可以接他的班。齐桓公想重用易牙、竖刁和开方,管仲连连摇头说:“万万不可。”

齐桓公说:“易牙为了让我尝尝人肉的滋味,把自己的儿子都杀了,这说明他尊重我超过了爱他的儿子,这样好的人,难道还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吗?”

管仲说:“人们最疼爱的莫过于自己的儿女,易牙竟能残忍地宰杀自己的幼儿,难道对国君还会有什么真心吗?连亲情都没有的人,千万不可用啊!”

齐桓公又说:“那么竖刁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呢?他为了侍候我,把自己阉割了,他对寡人的忠诚不是超过了爱惜自己的身体吗?”

管仲苦笑了一下,说:“人最宝贵的莫过于自己的身体,竖刁连自己的身体都不珍惜,难道还能对您尽忠吗?这种人决不能亲近!”

齐桓公又说:“开方是卫国人,侍奉寡人已经15年了,他父亲去世的时候都不去奔丧,说明他侍奉我,超过对他自己的父亲,这又有什么可怀疑的?”

这时,管仲长长叹了一口气,说:“人们最孝敬的莫过于自己的双亲,开方对自己的双亲如此残忍,连死都不去看看,难道对您还会尽忠吗?他放弃千乘之国的太子地位,前来侍奉您,可见他的野心有多么大,您可千万不要重用他,否则就会给国家带来祸患。”

管仲死后,齐桓公十分悲痛,他想起了管仲的嘱告,于是罢免了易牙、竖刁和开方的官职。但齐桓公很快就发现,少了这三人,日子就过得不快乐,于是又把三人召回宫中。

又过了一年,齐桓公病重,他们三人乘机作乱,饿死了齐桓公,大杀朝臣,齐国大乱。

同样一个事实:宰杀幼子、摧残身体、不敬父母,齐桓公从中得出易牙、竖刁和开方是忠臣,要提拔重用,而管仲恰恰相反,他从这些事实中推出相反的结论,认为易牙他们三人是奸臣,千万不能重用。管仲用的就是反推法,他的推论句句有根有据,齐桓公被管仲的推论说服了,并罢免了这三人。可惜的是,齐桓公后来又召回了这三人,结果酿成大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