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女娲的遗珍:琉璃
10581100000002

第2章 琉璃的特性

琉璃最主要的特征是其美丽的色彩,因此被称作“五色玉”。有的古代琉璃哪怕是经过千年时光,在地下经其他物质的侵蚀,虽然表面斑斑驳驳,在强光的照射下,其特有的光色效果依然动人。独特的配方成分加上岁月的酝酿,让琉璃产生的这种光色效果为后人惊叹之余却无法仿造。

琉璃的主要成分是SiO2(二氧化硅),其熔点很高,达到1 710度,用硝酸钠或碳酸钾都可以做为助熔剂。这两种化学成分的天然矿物分布广泛,通过助熔剂的作用,琉璃的熔点只要高于1 000度,就可以通过各种工艺手法制作出各种物品。琉璃的外观和质地,与玉器和天然宝石有相像之处,但它们的本质和结构却大不相同。在欣赏鉴定时要准确把握其有区别的地方。

作为传统制造工艺,古代的人们常常把琉璃作为玻璃器的统称。在古代,玻璃器物又因其化学成分不同,元素的含量不同,分为铅钡硅酸盐、钾硅酸盐两大类。

在早期的琉璃中,除了铅还含有较多钡的成分。由于钡的原料粉能降低熔解温度而产生类似玉器的质感,因此,在唐宋之前的琉璃多有采用。这种成分的使用虽然增加了质感,降低了工艺难度,但烧制出的产品易碎而不易保存。这也是琉璃之所以在唐宋之前被视作稀世珍宝的原因之一。

以较为成熟的中国古代琉璃制品为例,出土于战国时期长沙楚墓中的深绿色谷纹琉璃璧,其中所包含的化学成分为:SiO2(二氧化硅)38.3%,PbO(氧化铅)41.53%,BaO(氧化钡)10.37%,是典型的铅(钡)仿玉玻璃。而唐宋以后制作的琉璃制品,即使在二氧化硅使用的百分比上有所提高,然而始终只略超过90%,达到通透的程度,与现代透明玻璃制品高达95%以上的二氧化硅含量相去甚远。

铅玻璃在现代玻璃工艺上的解释铅玻璃(即水晶玻璃)密度高、折射率大,且可阻挡有害放射线,在现代一般作为光学玻璃及防辐射玻璃屏等制作的材料。铅玻璃光泽度好,十分漂亮,但有可能导致铅中毒,因此一般不会用来做杯子。此外,若向玻璃中加少量着色剂,还可制成色彩各异的彩色玻璃。

出土于广西昭平乐群M5红色玻璃珠,其中主要化学成分为:Si O2(二氧化硅)65.9%,K2O(氧化钾)15.88%,不含氧化铅和氧化钡,是典型的钾硅酸盐系列的琉璃物品。其中含CuO(氧化铜)2.25%,氧化铜起着色剂的作用,使琉璃珠呈红色。

由于中国古代琉璃物品在其特定时期社会中的特殊功能,随时期不同,功能各不相同。但始终没有提高到和中国古代瓷器、丝绸等相同的地位,所以其发展水平时高时低,时快时慢。反映到其化学成分上,就是成分复杂,各年代甚至同一年代也不统一。详细区分的话,在铅钡硅酸盐、钾硅酸盐两大类以外,还有先秦时期的碱钙硅酸盐系列,唐宋时期的高铅硅酸盐系列,以及元明清时期的钾钙硅酸盐系列。这也意外地增加了中国古代琉璃的多样性,更加吸引人们去发现、研究、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