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女娲的遗珍:琉璃
10581100000019

第19章 早期的琉璃制作

中国琉璃的制造工艺历史相当长久,从中国最早期的制造工艺开始计算,距今也有大概3 000年的历史了。整个中国琉璃的发展制造工业走过一条独特的历史道路,有过高峰,有过低谷。

已发现最早制造出的琉璃器是商周时期的琉璃珠。这些琉璃珠的制作非常原始,基本上与石头一样,不仅没有什么装饰,甚至连琉璃的大小、形态都不统一。这是由当时的工艺水平所决定的。

与随侯珠类似的蜻蜓眼琉璃,主要是在琉璃珠上粘贴多层的彩色套环形成的花纹,类似蜻蜓眼而得名。早期的琉璃制造相当原始,并没有具体的标准。各地的工匠都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进行制作。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制作青铜器的各种方法被用在了琉璃的制作上。范铸法和压制方法同时并用。人们将琉璃液体倒入范模中,进行压制。这样不但可以快速地制造琉璃,也可以用这种仿效青铜器的方法制作出同时用几个范拼接的大型琉璃器。如战国时期出土的几个较大型的容器大多采用这个方法。

采用范铸法的琉璃,不仅在工艺上仿效青铜器,在装饰手段上也多仿制青铜纹饰,如云纹、蟠龙纹、谷粒纹等,并在材质上完全仿制玉器。在不少战国时期遗存的古物中,能发现底部铸造有汉字的琉璃制作的印章。

在现存的早期琉璃中,琉璃璧占了很一大部分。这些琉璃璧大多都出产自当时的楚地,可见楚国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琉璃生产基地。从简单的楚地的范制琉璃生产工艺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琉璃生产的概况。此时的琉璃制作方法主要还是使用青铜器泥范制造的技术。

一、制模需要制作什么样的琉璃器,就要制造什么样子的泥范。一般来说造型简单的琉璃器如琉璃璧、剑饰、琉璃耳环、琉璃盘之类的较为平面化的器物都可以采用泥范。制作的时候,要准备上下两块泥范,并在制作好了后将其烤干,并一边加热,一边倒入琉璃汁,并等待琉璃自然冷却。

二、熔化原料将琉璃的原料二氧化硅、铅化物、钡化物倒入坩埚中,加温使其熔化。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已经普遍使用青铜器炉,能够达到大约1 100℃~1 200℃,而琉璃溶液的熔化温度只在1 050℃左右,因此熔炼琉璃原料是比较容易的事情。

三、浇铸将熔化了的琉璃溶液,缓缓倒入已经预热过的泥范中。由于泥范上早已经铸好花纹,琉璃液一倒入就能形成相当漂亮的纹路,这时再使用另一面泥范对琉璃液进行压制,就能压制出预期的琉璃制品。当然还有后期的处理修饰工作。

到了汉代,压制工序依然是当时流行的琉璃制作方法,只不过在制作大型器具上,可能加入了用多个范合铸一件琉璃器的技术。但由于当时对于器形的需求比较简单,一般的范制作方法也能满足人们的生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