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阴阳寒热养生智慧
10579100000017

第17章 脾胃阴虚病证

脾胃阴虚,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脾胃的阴血津液不足,不能正常滋养脾胃,造成脾胃失养失调而发生各种脾胃阴虚的病证。如口疮、口味异常、纳呆、呕吐、呃逆、胃痛、腹胀等病。

阴血津液相对于阳气而言,其性质属阴,不但滋养濡润脾胃和其他脏腑组织,而且是脾胃和其他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并且也有化生阳气,制约阳气的作用。化生阳气,使被消耗的阳气能不断得到补充;制约阳气,使之不过于亢盛。阴阳保持动态平衡,即可保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脾胃阴虚,一方面导致脾胃失养、失润,脾胃阳气偏亢的阴虚热盛的病变表现。可有口舌干燥或口疮,饥不欲食,或干呕呃逆,胃脘痞闷不畅甚至烦躁、失眠、手足心热、皮肤枯燥、胃痛、消渴、大便干结、小便短少等症状。另一方面,脾胃阴血津液亏少,不能化生脾胃的阳气,造成脾胃阳气虚弱。除上述症状表现外,还可出现消瘦,食后胃脘胀满,大便或干或溏,或先干燥秘结难下,随后稀溏,伴有精神疲乏,四肢无力,面色萎黄,身体情况明显减退。既有时低热,又有时发冷等病症。下面我们选择一些多发、常见的病证,从证候表现、治疗方法、预防康复方面加以介绍。

脾胃阴虚的证候

如上所述,脾胃阴虚的病变可有十几种证候表现,但对每一个脾胃阴虚的病人来说,常常不会具备所有的症状表现。而且,脾胃阴虚本身可以造成人体发生多种新的疾病。对这些新的疾病的治疗,要针对脾胃阴虚这个根本的病理变化来确定治疗用药。同时,在中医学的许多疾病证型中,都有属于脾胃阴虚的病理因素,因而具有脾胃阴虚的证候表现。诊断、治疗时,应结合脾胃阴虚的治疗方法,再按照具体病情适当选用药物,才能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1)口疮:指舌和口腔黏膜上生有黄白色或红色的溃疡点或斑块,重者可导致溃烂、局部疼痛。由于阴虚虚火上炎,症状特点是舌红干燥不润,舌面皂裂,伴有口燥咽干、手心足心发干发热、纳食不香、大便秘结不畅、小便黄、量少等症状。多属于西医学复发性121疮、口腔溃疡等口腔病。

治法:滋阴降火

方剂:知母10克,生地黄15克,麦冬12克,牛膝10克,玄参15克,生甘草6克,蒲公英15克,佛手6克。水煎服(后同)。

(2)口味异常:脾胃阴虚型常有口苦、酸、口辣、口涩等异常口味。由于阴虚口舌失润,致使味觉异常,伴有1:1舌干燥、纳食不香、手足心热、精神烦躁、便干尿少等症。多属于西医学味觉缺乏症、味觉减退症、味觉障碍症以及糖尿病、维生素缺乏症等。

治法:育阴生津,和养脾胃。

方剂:生地黄15克,麦冬12克,知母10克,生甘草6克,玉竹12克,白芍10克,香橼6克,谷芽6克。

问:什么是滋阴降火?

答:阳生阴虚之病变过程中,遇因津液亏损而有阳亢现象时,不但须增补病体津血,且须增强阴津之功能来抑制阳亢,故滋阴荆中有时需加知母,黄柏等降火药物,以提高滋阴剂之效果而调和阴阳。

(3)纳呆:是指以不思饮食、食量减少、不觉饥饿、饥而食少、或食不知味为主要表现的病症。脾胃阴虚纳呆,特点为饥不思食,胃脘部位嘈杂不舒,伴有口干舌红,手足心发干发热,大便干燥不畅,小便黄色量少。多属西医学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以及其他慢性疾病过程中或恢复期。

治法:养阴生津,和胃消食。

方剂:沙参10克,麦冬12克,玉竹10克,生地黄15克,甘草6克,焦山楂10克,炒麦芽10克。

(4)呕吐:指饮食入胃后呕吐而出,脾胃阴虚型呕吐特点:呕吐反复发作,常常干呕,伴有口燥咽干,有饥饿感而不欲饮食,尤其不喜欢干硬的食物,好吃稀软食物,舌干无苔,手、足心发干,皮肤发枯干燥不适,精神疲倦,四肢无力。多属于西医学慢性胃炎、胃黏膜脱垂症、十二指肠壅滞症、贲门痉挛、幽门痉挛症等疾病。

治法:养阴生津,润燥止呕。

方剂:太子参15克,麦冬12克,玉竹12克,半夏10克,竹茹12克,炙甘草10克,粳米15克,大枣3枚。

(5)呃逆:指膈肌有气上冲,呃逆连声不能自己控制的一种病症。脾胃阴虚型呃逆,呃声急促而不连续,天干舌燥,饮食不振,脘腹胀满,伴有阴虚烦躁、手心足心发热、形体消瘦、脉弱无力、舌红少津等症状。多见于西医学中慢性胃炎、胃扩张、胃肠神经官能症等疾病。

治法:育阴生津,养胃止呃逆。

方剂:太子参15克,沙参12克,麦冬12克,玉竹10克,生地黄15克,柿蒂10克,竹茹15克,枇杷叶12克,焦山楂10克。

(6)胃痛:指上腹胃脘部位发生疼痛的一种病症。脾胃阴虚型胃痛的特点:胃痛隐隐发作,反复发生,饮食量少,食入干硬食物后,胃痛加重明显,喜饮而饮入不多。伴有口燥咽干、心情烦躁、形体消瘦、皮肤干枯不润泽、面色发黄、颧部潮红、四肢乏力、不耐劳作等症状。多见于西医学中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肠神经官能症等病。

治法:养阴益气,和胃止痛。

方剂:沙参15克,麦冬10克,生地黄10克,玉竹12克,佛手6克,生甘草10克,梅花10克,甘参12克。

(7)腹胀:指脘腹胀满不舒的一种病症。阴虚腹胀属于大肠津液亏少。中医学大肠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属于脾胃的范畴。大肠津液亏少的腹胀,症状表现除腹胀外,伴有口中干燥,大便秘结难通,兼见形体瘦弱,精神烦躁,自觉有热感等。多见于西医学中慢性胃炎、胃下垂、胃肠神经官能症、消化不良、慢性结肠炎等疾病。

治法:滋阴生津,润肠通下。

方剂:火麻仁30克,沙参12克,麦冬10克,当归15克,玄参15克,杏仁10克,大黄6克,芒硝6克,枳实10克。

本型腹胀主要因为津液亏少,肠内粪便干燥而秘结不通所致。治疗在滋阴生津润肠通便中,加大黄、芒硝、枳实为通下粪便而用。如果服药后大便解下,要立即去掉大黄、芒硝、枳实这三味药,防止通下太过,会更加使大肠津液亏少。需要继续服药恢复大肠津液,用此方去掉这三味药即可,或改用麻子仁丸。

脾胃阴虚病证的预防与康复

脾胃阴虚损害的是脾胃功能,久之因脾胃失养失调可造成脾胃的器质性损害。并可引起身体其他的病变,所以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当然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注意预防不发生脾胃阴虚,则是保护身体健康的更有效的手段。

脾胃阴虚预防

预防脾胃阴虚病症的发生,要从引起脾胃阴虚的因素着手。能够引起脾胃阴虚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预防也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第一,饮食因素:偏食辛辣食物最易燥伤脾胃阴津。多食苦、咸的食物或嗜食粗糙干硬的食物,极易损伤脾胃阴津。平时应知预防。饮食物不洁或变质,或有毒食物导致大吐大泻,诱发脾胃阴虚最速。预防应注意饮食卫生。另外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复方阿司匹林、去痛片等药物成瘾,或长期服辛热温燥中药,也会耗伤脾胃阴血津液,导致脾胃阴虚。应适当服用一些养阴生津的药物,可以起到预防作用。

第二,情志因素:以思虑、忧愁、焦虑这些精神情绪过度为主,可导致化火,耗伤脾胃阴津。应保持自己的平和心态,预防情志过度、精神过耗引起的情志化火伤耗脾胃阴津。

第三,疾病因素:感冒或其他流行病、传染病及一些内伤、发热性疾病,能严重损伤全身的津液以致阴虚。应及时有效地治疗这些原发病,使身体早日康复,也可避免伤害脾胃的阴血津液,达到预防的目的。

脾胃阴虚的康复

第一,服用调养脾胃阴血津液的药物。前人曾总结说:“有形之血不能骤生。”所谓“骤”,指的是迅速。脾胃阴虚经治疗虽然好转,但不是很快就能恢复,只能经过一定时日,在药物的辅助下逐渐恢复正常。并且阴和阳、气和血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不仅是互相制约,还有互相化生之作用。在病理上则又互相累及耗损。脾胃阴虚还会使脾胃之气耗损而受到削弱。在脾胃阴虚康复过程中,脾胃之气也有待恢复。继续服药,滋脾胃之阴,也补脾胃耗伤之气,以利于脾胃阴虚的康复。

如果脾胃阴虚证候口舌干燥,舌红无津液,或有发烦、手足心热等症状仍明显的,可以加生地黄15克,知母10克;如果食欲仍差,或食后胃部不适,可加神曲6克,生山楂10克,继续服用。

第二,日常生活中注意食用性味平和的饮食,适量食用有营养又易于消化的食物,以饮食调理康复。尽量不食用或少食辛辣、苦咸、粗糙干硬食物和对脾胃有刺激有伤害的食物。注意休息,有规律、有节制地从事脑力和体力劳动,不过于劳倦,安定情志,对于未愈的疾病继续治疗。中医学认为清淡的食物可以补养脾胃,因此饮食应以清淡的食物为主,适当吃肥甘之物,对于健康来说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