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阴阳寒热养生智慧
10579100000015

第15章 常用清热泻火的中药

黄柏

黄柏味苦,性寒。苦寒清热燥湿,还有清相火、退虚热、保阴液的作用,可治体内湿热蕴阻诸证以及阴虚火旺的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等症。本品善于清除下部的湿热,能治疗由湿热所致的血痢、便血及妇女色黄气臭的白带和尿道涩痛的淋病,还可用于足膝肿痛、痈肿湿疮等症。

[用量用法】5~10克,生用或盐水炒用。外用生者适量,研末敷患处。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忌服。

贝母

贝母味甘苦,性微寒。甘寒质润,既能清热化痰,又可润肺止咳,用于治咳嗽胸痛、咳吐脓血的肺痈症和肺热津伤、咳吐浊沫的肺痿症;也可治咳嗽痰黄、口干咽痒的痰热咳嗽和阴虚内热咳痰带血的虚劳咳嗽,并且还有开郁散结、解除烦热的作用,所以又能治因痰热郁结而产生的痈肿、瘰疬等外症。

[用量用法】5~10克,研末冲服1~2克。

“使用注意”属寒湿痰嗽者不宜用。反乌头不宜同用。

柴胡

柴胡味苦,性微寒,疏肝解郁,使郁开火泻,而有泻肝火和解肌热的作用。可治因肝胆郁热引起的头晕、H苦、呕吐、两胁作痛等症。并为治邪在半表半里(少阳胆经)出现寒热往来的主要药物。由于它有和解表里的功能,因此又可治疗疟疾。

此外,本品又能提升中气和疏肝解郁,所以又常用于气虚下陷的脱肛和妇女子宫脱垂症,以及肝气郁结的头目眩晕、胁痛和月经不调。

“用量用法”3~10克。醋炒用以减低散性,鳖血炒用可退虚热。

[使用注意】本品性升发,凡病人虚而气逆不降,或阴虚火旺、虚阳上升者,均应慎用。

知母

知母味苦,性寒,有清热滋阴润燥的作用。能解除温热病的高热烦渴,以及骨蒸痨热、盗汗、咳嗽痰不易出等症。

“用量用法”5~12克。生知母泻火力较强,宜用于肺胃实热;盐知母味成入肾,长于滋阴,宜用于肾阴不足,相火浮动及骨蒸痨热等证。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滋阴、缓泻,故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问:什么是泻肝火?

答:又称清肝泻火。是用苦寒泻肝火之药物治肝火上炎的方法。

肝之实火如上炎,即有头痛、眩晕。耳鸣,脸红目赤、口干、肋部疼痛、呕水。或吐血、易怒、或有便秘等症状。常用龙胆,山栀子、牡丹皮。夏枯草、黄苓。黄连等。

军前子

车前子味甘,性寒。甘淡渗泄,气寒清热,性专降泄,滑利通窍,有利尿清热明目的作用。可治小便不便短少涩痛的老年病,以及肝火上炎眼睛红肿作痛或肝肾阴虚目暗昏花等症。由于能利小便,所以又能止大便泄泻。

此外,本品还具有清肺化痰止咳作用,可治肺热痰多咳嗽。

“用量用法”6~15克。布包入煎剂。

“使用注意”孕妇及无湿热者忌用。

龙胆草

龙胆草味苦,性寒。苦善燥湿、性偏沉降,大寒能清热泻火,有泻肝胆火邪、清下焦湿热的功效。能治疗肝火上升引起的眼睛红肿作痛、胸胁刺痛、咽痛口苦和下焦有湿热的黄疸尿赤,以及肝经热盛的烦躁惊厥、抽搐等症。

“用量用法”3~10克。

丰蒡子(政粘子)

牛蒡子味辛苦,性寒。辛散苦泄、寒能清热,有疏散风热、透疹、解毒和消肿等作用,可治疮痈肿毒和皮肤发疹瘙痒成片的瘾疹,以及风热感冒咽喉肿痛和麻疹不透等症。

【用量用法]3~10克,炒用寒性略减,入汤剂宜捣碎。

“使用注意”气虚便溏者慎用。

桑白皮

桑白皮味甘辛,性寒。善泻肺部热邪,有止咳平喘的作用。因此,对肺热的咳嗽气喘,功效很好。

此外,本品甘寒肃降肺气、通调水道,还有利小便、退水肿的作用,可用于小便不利引起水肿。

“用量用法”5~10克,煎服。行水宜生用,平喘止嗽宜炙用。

“使用注意”肺虚无火、小便利及肺寒咳嗽不宜用。

年骨

牛黄味苦,性凉。本品苦能泄降,寒能清热,有清心豁痰开窍、凉肝息风定惊的功效;善治中风痰厥、神志昏迷和热病惊狂诸症,对小儿惊痫疗效更好。

本品还能治咽喉肿痛、口疮腐烂及痈疽疮毒等,不论内服或外用,都有清热解毒之效。

[用量用法】0.15~0.3克,入丸、散剂。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孕妇慎用。

青篙

本品性寒,味苦、辛,入肝胆经,功能截疟、清热解暑、解毒化湿,用男孩的尿去首尾与青蒿同敷成膏,可治疗阴虚发热、盗汗、骨蒸痨热。此外,本品对伤暑的发热和疟疾亦很有效。

[用量用法】4.5~9克;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胃寒不宜用。

冬瓜子

本品性寒,味甘,入肺、大肠、小肠经,功能清肺、化痰、利湿、排脓,适用于肺热咳嗽痰多、肺痈、肠痈、淋病,小便不利、水肿、湿热带下。

“用量用法”煎9~15克,或去壳取仁用。

附:冬瓜皮,偏于利水退肿,主要用于小便不利,暑湿泻泄,煎服:15~30克,但脾胃虚寒、大便溏软者不宜用。

薄荷

薄荷味辛,性凉,最能清头目、散风热。治头痛、目赤、牙痛、咽喉肿痛等风热上攻头目诸症。因为有清散风热的作用,所以又常用于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无汗的表证和麻疹初期不易诱发;还治皮肤受风热引起的风疹等。炒炭用可兼治骨蒸痨热。

本品炒炭虽然可以治骨蒸痨热,但必须配合养阴清热除蒸药同用。

[用量用法】一般用量为2~6克,病较重者也可用9克。

[使用注意】久病或大病之后,不可用薄荷,以免出汗不止。

蝉蜕

本品性寒,味甘、咸,入肺、肝经。功能:散风热、宣肺透疹,解痉,适用于外感风热,咽喉肿痛,惊风和破伤风的抽搐,疳积以及外感发热、目生翳障遮睛。

“用量用法”2~6克,体壮邪盛者可用至9克;治破伤风可用到24~30克。

[使用注意】孕妇、虚证及无风热者忌用。

桑叶

本品性寒,味苦、甘,入肝、肺经。功能:祛风清热、凉血明目,适用于风温发热、肺热咳嗽、头痛、目赤、头晕目眩、咳血咽痛等病症。

“临床运用”若目赤头晕,本品常与菊花、石决明、白芍同用。若发热咳嗽,本品常与薄荷、桑白皮、黄芩同用。

[用量用法】3~10克。

问:什么是宣肺?

答:宣肺又称宣白,用开通肺气、化痰、止咳之药治疗肺气不利的方法,有“宣肺平喘”、“宣肺止咳”等功效。肺气如不利即有咳嗽、呼吸促迫,多痰等症状。

菊花

菊花,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菊本作鞠。鞠,穷也,月令九月有黄华,华事至此而穷,故名。味辛甘微寒,性苦,归肺、肝经。主要功效为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平抑肝阳。

本品味辛芳香,轻清发散,入肺而疏散风热,为风热表证常用之药,又因其性苦寒,走肝而清泻肝火,清利头目。“为祛风之要药”(《(本草经疏》)而多用于头目诸疾,对于疮疡皮肤病、耳鼻疾患,本品有散邪解毒,散邪通窍之功。

[用量用法】6~9克。

“使用注意”黄菊花偏于散风热,白菊花偏于平肝阳,野菊花偏于解毒。

葛根

葛根味辛甘,性平。辛能发散,甘而质润生津,有发散风邪和解热生津的作用。用治发热口渴、项背强、无汗怕风的外感表证和先热后寒、往来不止的“温疟”。本品解热生津止渴,还善于解酒。

此外,本品还有清透邪热,升发清阳的作用。

[用量用法】10~15克。退热生津宜生用,止泻宜煨用。

淡豆豉

淡豆豉味苦,性寒。有解表发汗、清除烦热的作用,适用于感冒或温病初起,寒热头痛、无汗和胸中不舒、烦热不眠等症。此外,兼能清除湿热瘴气。

“用量用法”3~10克。用治外感风寒,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者,常与葱白同用。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者,常与金银花、连翘、薄荷等合用。与栀子同用,还可治邪热内郁,胸中烦闷、虚烦不眠之症。

问:常用清热祛火中成药有哪些?

答:“上火”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情况——如果某人生了口疮、有1:2臭,中医会说他上火了,如果某人有牙痛。嗓子痛,首先也会想到上火;如果很小的一件事就使你勃然大怒,人们就会说你肝火太旺。对轻微的上火症状,如臭。嗓子痛、牙痛、便秘等,大部分人会选择直接到药店买一些祛火中成药进行调理。盛夏时节,也有很多人会习惯性地吃点清热泄火的药,给自己“降降温”。

清火药虽然常用,但也不可想当然地随意服用。

牛黄解毒类中成药对胃实火所致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症具有很好的疗效,对虚火却不适宜,在使用时应当分清实火和虚火。胃实火多见于体质壮实患者,尤其是喜食油腻辛辣食品的患者。其症状表现为咽喉及牙龈红肿,疼痛,口干口臭,喜冷饮,大便干燥,舌苔黄厚等。此时用牛黄解毒片,可起清上泻下作用,一旦大便通畅,症状多能减轻。

三黄片由大黄。黄连,黄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泻火通便作用,常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出血、心烦口渴。尿黄、便秘。青春痘等的治疗,特别对嗓子痛,便秘、口疮等上火症状为首选良药。需要注意的是,组成三黄片的三味药都是苦寒之药,尤其大黄具有泻下作用,不能长期服用。素体虚寒者慎用。

在所有上火症状中,口臭最让人感到尴尬。为消除口臭,有人使用口香糖,但治标不治本。为彻底消除口臭,具有清胃泻火,润燥通便作用的牛黄清胃丸是首选良药。牛黄清胃丸也由苦寒之药组成,应按照说明书使用,切勿超量长期服用。